“社会主义超模”是怎样炼成的

2017-09-04 01:32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样板罗马尼亚时装

“社会主义超模”是怎样炼成的

在冷战时期的罗马尼亚,时尚产业和工业一样被政府垄断;普通人想买衣服,只能去指定的时装店,店内的商品由几家固定的“工匠联盟”打造,其中包括“全国工匠联盟”。衣服使用的面料,是国家统一配给的。彼时,罗马尼亚时尚界最大的明星莫过于数十名模特,堪称“社会主义超模”。罗曼妮塔·艾万就是其中之一。

对艾万来说,成为时装模特纯粹出于偶然。一天,还是学生的艾万无意间看到一条招聘信息,上面写着“时装发布会前夕,一名模特嫁到国外,急需一位与‘落跑’者身材相近的人前来替补”。尽管对这份工作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艾万还是鼓足勇气报了名。

想成为极少数持证上岗的职业模特中的一员,绝非易事。在面试环节,艾万发现,这场选拔并不像之前预想的那般“专业”—面试官来自各行各业,多数是官僚,唯一一个与时尚沾边的是位杂志主编。考核十分严苛,但考官最关心的并非应聘者的天分或才艺,而是政治背景。或许正是得益于“家世清白”,艾万从几千个梦想成为模特的女孩中脱颖而出。

第一次踏入全国工匠联盟的神秘办公地点,艾万吃了一惊。“与城市里千篇一律的灰暗的建筑相比,这里简直是另一个世界—附近甚至还坐落着几幢光彩照人的别墅。”想要在这里工作、生活并不简单,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随时都会受到监视。

在服装设计环节,罗马尼亚也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标准,用于遴选设计师,但这套标准似乎从未真正落实。虽然当时的罗马尼亚设计师像西方同行那样,像模像样地每年发布两个系列的时装,不过,他们发布的样品往往换汤不换药—衣服面料由国家统一配给,款式也相差无几。

考虑到那个年代的政治和经济背景,这实在不足为怪。在彼时的苏东国家,时装的消费品属性比较淡薄,更像是官方指定的明年流行趋势的样板。此后,合作社会依据这些样板大规模生产服装,然后把它们一股脑地投入指定的时装店。偶尔,习惯了统一步调的设计师们也会弄出点标新立异的小设计,但类似构想大多胎死腹中,他们都不能随心所欲,一切必须得到审批部门的认可。

有原则就有例外。模特们偶尔也能穿上相对开放的衣服,不过这仅限于罗马尼亚国内。出国表演时,模特们会被告诫注意形象,她们便会识趣地穿上更严肃的服装。

在同一时代的西方国家,大牌时装设计师们受尽追捧。而在罗马尼亚,尽管拥有部分特权,这些设计师仍旧只能扮演团队中的螺丝钉。除了政府指定的工作,设计师们有时也能接点私活儿,在工作之余赚点小钱,并借此赢得更多认可,提升在圈子里的地位。

不过,在本质上,罗马尼亚的时尚产业仍是国家计划的产物,所以模特不仅面子上光鲜,衣食无忧,还毫无后顾之忧—模特与工会的合同是终身制,完全没有被下岗的可能。而且,无论她们干不干活,工资都会准时准点发放。至于其他福利,比如美容卡什么的,更是络绎不绝。

这样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工作,最让人羡慕之处并非生活条件,而是它提供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因此在当时极受欢迎。

编 辑/子 玉

猜你喜欢
样板罗马尼亚时装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罗马尼亚人的上衣
打造辣椒种植“样板田”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人大样板”
时装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时装问答
时装问答
倾斜的样板楼
幕后——巴维尔(罗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