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2017-09-04 02:22王子墨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改变命运常识底线

王子墨

高考业已恢复40年了,但它所承载的社会期待丝毫没有减轻,舆论在其面前依然不能“淡定”。对于无数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次考试、终身缅怀”,怀念与感激,期待与反思,在這几天汹涌而至。

在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呈现“特殊”的一面,引发超乎寻常的关注,恰恰由于它是“正常”的。正常,体现在于高考本身的存在,就是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常识的重申。尤其是在对社会流动性的讨论日益高涨的今天,高考所承载的不只是一次考试,而是公开、透明的社会底线,是勤奋刻苦的传统价值观。尤其是当社会的复杂面相不断显现,“背景”“关系”,乃至“颜值”等不可捉摸、难以确定的游戏规则被广泛批判。相形之下,高考无疑是最为正常、最为透明的规则。社会形态无论历经怎样的改变,高考可以历经40年而热度不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们在世事变迁中对常识、底线的渴望。

高考在微观层面,是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呈现;从宏观层面,它是社会公正的标记。高考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早已嵌入了宏大叙事的话语中,成为国家发展路径的一个注脚。恢复高考40年,与之相伴的是命运选择的自主,社会秩序的构建,居民财富的累积,中国经济的腾飞。这些虽都非高考之功,但高考所体现的对知识的尊重,对权利的认可,对拼搏的鼓励,都是中国这几十年成就的精神源头。因此,对高考的任何礼赞都是应该的。

不可否认,高考并非完美无瑕,高考改革同样是一个高频词汇。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应忘记高考的精神气质:知识学问的涵养,个人选择的自由,考试规则的公平。高考的改革,也当顺着这样一条正常的轨道,贯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平等、公平的共识,符合人性的期待。全社会对高考,因感念而聚焦,因珍惜而期待。

恢复高考走过40周年,它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景观,我们已无法设想没有高考是何种面貌。今天,我们依然因为它的到来而激动,因为它承载了人们对社会的期待。它有改变命运的希望。它有公平透明的底线。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6月8日)

品读

高考不仅受家庭、学校的关注,更是社会的热议话题。它走过40年光阴,陪伴几代人成长、圆梦,也标志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纵观过去,高考早已成为社会上一道不可或缺的景观。公平的竞争,智慧的比拼,毅力的较量……高考给人生增加了亮色,给社会培养了人才,给国家注入了活动,也必然成为焦点。

猜你喜欢
改变命运常识底线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健康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真相与底线
常识:哪杯更冰凉
底线①
名校阶级论
改变命运的8大发明
知识改变命运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