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7-09-04 02:50安波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济宁文化,校本课程,游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5-0044-05

“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各种教学比赛、教研会议、教学论文等都要提及“核心素养”,似乎不涉及“核心素养”就不足以彰显最新教育理念。但问题是各学段各学科到底如何培养和落实“核心素养”, 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家虽都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更无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可循。正因如此,本文试以“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为例,尝试构建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培养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和策略,以期引起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立足核心素养,融汇多元特色——“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开发理念

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曾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作为一套创新型、集约型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汇了地方、学校、历史学科等多元特色,既能满足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学习需要,又能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家乡,发现自己潜在的能力,学会学习与生存,从而更好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品格。

(一)立足核心素养、研发校本课程

“核心素养”是当今学校课程的灵魂,既引领着当前课程改革深化的脚步,也统领着国家、地方、学校各级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各级课程开发的立足点,都应该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培育。国家课程具有知识本位的倾向,更侧重基础和全面,强调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在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健康生活等方面较为单薄;校本课程则更注重综合类知识的延伸、拓展与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学生的人格。

“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和健康生活为核心,以“展孔孟之乡文化魅力,扬齐鲁少年今日风采”为课程宗旨,开发出“运河文化系列”和“礼乐文化系列”两个子课程体系,以及《千年运河岁悠悠》《最美家乡我来拍》《孔孟之道万年长》等十几类核心课程,使“核心素养”培育高效落地。

(二)立足核心素养、展现学科特色

历史学科是当代中学生的必修课,既蕴含着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蕴含着时代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以史为鉴,批判地继承历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新型校本课程体系应运而生。“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是指在有效实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生需求的科学调查与评估,充分利用地方、学校的各类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及办学理念,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等方式,设计独具风格的、并在学校内外实施的、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教学实践课程。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既能引导学生有效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学会创造、学会关心,为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因此,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任务,在夯实强化初中阶段历史教育的同时,开发并实施一套行之有效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济宁文化系列”历史学科校本课程通过有机结合济宁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整合各级历史课程资源,充分展现历史学科特色,促使历史教学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实用化,促使学生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活动化、乐趣化、个别化,日益成为济宁市实验初中培育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和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手段。

(三)立足核心素养、融汇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科学思维以及开拓创新的基因,而作为我国的人才培养策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也更应该深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使其既具有时代特点,也具备传统文化底蕴,實现二者的融合。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理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与素材。因此,适当优化校本课程结构,拓展延伸校本课程内涵,有机整合各学科的相关主题,推动校本课程中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打造特色校本课程的关键环节。

济宁市历史文化悠久,被誉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这些地域文化鲜明的资源,深得学生喜爱与熟知,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宝贵资源。“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引导学生发掘济宁本地的优秀文化资源,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使其主动发现、深入了解、深切感悟生养自己的这块土地,逐渐积淀自身厚重的历史素养,真正发挥出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四)立足核心素养、丰富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与灵魂,也是涵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建构立足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必须根植于独特的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等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的设计、核心素养的落实具有方向性作用。

济宁市实验初中是坐落在孔孟之乡、运河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建校以来,学校遵循“崇雅励志,实验实知”校训,弘扬“海纳百川,滴水穿石”学校精神,积极创建“管理精细化、德育生命化、教学小班化、科研校本化、环境优雅化”的学校特色,建成了一所崭新的、花园式的、设施齐全的育人乐园,开创了任城教育的一片新天地。在校本课程改革中,学校秉承了孔孟文化的底蕴,吸纳了古运河的灵秀,饱蘸了有志之士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利用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信息网络资源等丰富的各类课程资源,积极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编制“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深深根植于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增强了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学校文化成为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整合多元课程,构建完善体系——“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基于以上开发理念,实验初中“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有机整合了各学科的相关主题,设计了13项核心课程,开设了20多门课程,构建起一套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的完善体系,有效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人文素养。

以构建济宁市实验初中“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总体框架为例:

(一)“济宁文化系列”课程体系目标

济宁,悠悠数千年岁月,文化昌盛,人杰地灵,是闻名中外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充分发掘并有力弘扬济宁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汲取有效“养分”,同时,让学生真正了解进而热爱家乡——济宁。

通过课程整合及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学校校本课程的品牌特色,实现以下目标:

1.传统文化融汇学校特色,原创课程打造实初品牌;

2.感悟学习孔孟之乡渊源,切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3.合力打造精品校本课程,有机整合优势教育资源;

4.师生共同成长,家、校、社会合作走向共赢。

(二)“济宁文化系列”课程体系宗旨

展孔孟之乡文化魅力,扬齐鲁少年今日风采。

(三)“济宁文化系列”课程体系概述

“济宁文化系列”课程体系包含:“运河文化系列”+“礼乐文化系列”两个子课程体系。

“运河文化系列”包含《千年运河岁悠悠》《物阜民丰运河情》《运河名胜影重重》《民俗风情传千秋》《治理污染护运河》《最美家乡我来拍》等课程。

“礼乐文化系列”包含《孔孟之道万年长》《崇礼雅乐行天下》《重温名著诵经典》《诗情词韵颂运河》《天下汉碑半济宁》《家乡走向国际范》《运河岸边声乐飘》等课程。

(四)“济宁文化系列”课程体系一览表(见下页表1)

三、依托游学实践,实施素养课程——“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实施案例

(一)依托游学实践、汲取校外资源

“游学课程”是近年盛行并开发的一项实践课程,它是在学校精心策划与组织下,通过修学、旅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新型校本课程。游学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相关,它既能强化学生对人文因素的积淀与延伸,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践、敢于责任担当、重视团队合作等优秀品质,培育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认同感,进而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因此,在“济宁文化系列”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通过拓宽培育途径、丰富培育方法,把游学实践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第二课堂,把祖国大好河山打造成核心素养培育的崭新天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汲取到宝贵精神养分。

以“济宁文化系列”核心课程《孔孟之道万年长》的子课程——《游学三孔、品味国学》校本课程开设与实施为例:

1.《游学三孔、品味国学》课程目标

长期以来,学校在发掘和弘扬济宁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潜心钻研,已形成一套卓有特色的游学类校本课程体系。其中,“游学三孔、品味国学”活动以曲阜三孔为中心,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结合“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开展国学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打造出一套具有实验初中品牌特色的游学精品课程。

通过《游学三孔、品味国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现以下目标:

(1)走进三孔名胜、提升人文积淀

(2)感悟游学历程、拓展探究思维

(3)锻炼综合能力、培育核心素养

2.《游学三孔、品味国学》课程实施

(1)基础活动实施

首先,学生以游客身份进入三孔,在畅游的同时,从景点的角度了解三孔,进而去介绍三孔,介绍济宁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例如,“争做小导游”活动就是在学生充分了解三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用英语介绍三孔的景点和文化。

(2)拓展活动实施

核心素养注重学科内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和多学科相互间的融合,这既是当前教育方向和趋势,也能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起到推动作用。拓展活动实施,就是把三孔中的文化符号和各个学科的拓展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比如,和数学学科相结合,研究孔府里面的日晷与几何学的关系;和物理学科相结合,研究三孔的建筑为什么冬暖夏凉;和化学学科相结合,研究青铜器的化学元素及修复技巧;和新型教学工具及设备相结合,尝试用3D打印技术打印孔府中青铜器的微观模型。其他诸如三孔的对联、书法、字画、人物等,都可与多个学科进行融汇与对接。

(二)立足公民素养、研发素养课程

所有校本课程实施的主阵地,都在学校内部,“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也不例外。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际教学任务,能留给校本课程实施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如何高效落实校本课程整体规划,成为“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能否真正實施的现实问题。济宁市实验初中从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与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相整合,凝练二者蕴涵的核心素养,研发出独具特色的《公民素养课程》,使之成为校本课程体系实施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以“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核心课程《崇礼雅乐行天下》的子课程《公民素养课程》为例:

1.《公民素养课程》教学体系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济宁优秀传统文化,参照本地优秀德育案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科学构建课程框架,合理开展课程教学,有效实施课程评价。

2.《公民素养课程》课程构架

《公民素养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两大类:

3.《公民素养课程》分类及实施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主要通过班本课程开发,分年级、分时段进行,包括“梦想腾飞——起航的六年级”“聆听花开——成长的七年级”“留住青春——美好的八年级”“梦想成真——成功的九年级”四大板块。板块之间并不因年级的不同而进行人为割裂,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组合,比如“习惯养成主题班会”从六年级的《播种习惯、收获成功》到七年级的《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再到八年级的《把握人生、成就梦想》,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结合学生发展特点,结合济宁本地区发生过的真实故事,打造出学生喜爱的公民素养课程。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以“课程超市”的形式供学生选择多样化课程,通过“德育+”“体育+”“艺术+”“科技+”等方式,开发、实施出一系列活动课程。比如,在“德育+节日课程”中,既有清明节组织学生祭扫羊山革命烈士陵园,让学生通过对先烈的缅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国庆节组织学生参观济宁市博物馆,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悠久与厚重。

多种选择,彰显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同时,要求教师开发“第二课程”,利用学生“公民素养成长手册”,以学分记录和评价量表的方式,对学生公民素养形成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和评价,探寻核心素养与公民素养科学整合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方法。

以“济宁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为例,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尝试性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尽管这项研究只是局部的、阶段性的,但已足以明证在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培养核心素养前景是广阔的。同时,本项研究也为核心素养如何在不同学科中高效落实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简介】安波,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济宁市实验初中校长,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

【责任编辑:王雅贞】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