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猪场的疫病防控管理

2017-09-05 12:01任建民李中银
四川畜牧兽医 2017年8期
关键词:活疫苗猪群猪舍

任建民,李中银

(1.成都巨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崇州611200;

2.四川伊禾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66)

规模猪场的疫病防控管理

任建民1,李中银2

(1.成都巨星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崇州611200;

2.四川伊禾动物药品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610066)

近年来,猪病复杂多样,旧病非典型化,新病不断出现,多病原多重或混合感染、细菌性病原广泛耐药已成为普遍现象。而管理措施不力,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水平跟不上,兽医公共卫生水平低下等是造成猪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的根本原因。那么,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把控好规模猪场的疫病管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1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为了防止(阻断)病原体侵入猪群,保证猪群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控措施即为生物安全措施。猪场疫病的第一道防线就是生物安全措施。

1.1 猪场选址及设计 猪场的场址选择及猪场设计是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的关键因素,科学的选址可以很好地避免传染源的产生和传播。猪场选址应该远离村镇、交通要道及其他污染源,场区外围设置隔离沟、隔离墙等建筑隔离带,场区布局实行独立的分区式设计(生活管理区、生产配套区、生产区和病猪隔离区)。生产配套区包括饲料生产车间、仓库、兽医室、消毒更衣室等,生产区包括公猪舍、配种舍、怀孕舍、产仔舍、保育舍、育肥舍和装猪台,按主风方向由上风向朝下风向排列,生产区内净道与污道要合理分设。养猪场生产区大门设消毒池和消毒人行通道,并配备消毒机,各猪舍门口设小消毒池。猪舍应采用相互独立、互不交叉的多单元设计,同一单元应实行全进全出,每批出栏后对空栏空圈彻底消毒。

随着国外先进的养猪理念及设施设备的引入,一些规模养猪企业已经开始建设全封闭、空气过滤的智能化猪场,通过过滤器进入猪场内的空气中,被过滤器捕获平均粒径为0.3~1.0μm介质的效率高达95%以上,能够有效地清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飞沫及尘埃,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生几率。

1.2 加强消毒措施 消毒是防疫的基础措施之一,是切断传播渠道、防止疫病传入、控制疫病扩散的重要措施,消毒可以灭杀环境中的病原体,显著减少病原体的数量,防止疫病发生和蔓延。

规模化猪场有四道消毒屏障可以杀灭病菌,即第一道大门、第二道生产场区、第三道猪舍入口和第四道猪舍内部。

第一道屏障“大门”,包括场区大门和生产区大门:建有消毒池和消毒室,对进出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消毒后方可进出,从而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第二道屏障“生厂区”:病原也可通过空气、灰尘传播,场区消毒可对这些病原菌起到杀灭作用。场区消毒每周2次,采用喷雾消毒。

第三道屏障“猪舍入口”:猪舍入口的消毒池主要为工作人员的靴底(或进出车辆的轮胎)消毒,池内一般放置火碱水。

第四道屏障“猪舍内部”:猪舍内消毒分为带猪消毒和空舍消毒。带猪消毒:每周一次,消毒前先清扫干净,消毒液现配现用,最好3~4种消毒剂交替使用,舍内食槽、水槽、保温箱及饲喂、接产、治疗用具均应严格消毒,避免人为传播病原菌。空舍消毒:全进全出制猪场,多采用进猪前彻底熏蒸消毒的方式。

1.3 灭蚊虫、鼠类等,减少传播媒介 蚊蝇等昆虫及老鼠、野生动物都是疫病传播的主要媒介,杀虫灭鼠是切断传染途径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搞好猪舍内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舍内地面及排粪沟中的积粪、饲料残屑及垃圾;其次,保持场区内的环境卫生,对猪场场区及猪场周边环境的蚊蝇栖息地、孳生地进行灭蚊药喷洒。

1.4 实行全进全出管理 每栋猪舍不能清空的循环进猪饲养方式是猪场疾病绵延不绝的罪魁祸首之一。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或同时转出猪舍,是当前规模猪场控制疫病的基本手段。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在生产线各个主要环节上分批次安排猪的生产,做到全进全出,切断不同日龄和不同猪舍猪只的病原交叉感染,有效切断疫病传播途径。

1.5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疫病传入 建立健康猪群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基础。坚持自繁自养,是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规模猪场必须建立较完善的繁育体系,至少应建有良种繁育场和商品繁殖场,根据发展计划培育自己的基础母猪群。繁殖种群过程中,提倡人工授精,避免交叉感染。通过自繁自养可以有效降低因引种不慎而将疫病传入猪场的风险。

引种是规模化猪场不断更新猪种品质的必要途径,但引种同时很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引入场内,导致本场暴发某些疾病。必须引种的,应按照农业部规定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有关检疫要求,在引种前对一些重要疫病进行血清学检测,确认无相关病原后方可引种。引入动物应与场内动物隔离45~60d,确定无异常情况并免疫猪瘟、口蹄疫疫苗后7d,再转入猪舍混群。

1.6 饲料原料及产品控制 目前生产中采取了许多防病措施,但对饲料病原菌的检测环节薄弱。病原菌同样可以污染饲料,猪群食用了被污染的饲料后发病几率更高。因此,饲料及原料应特别注意生产、保存、运输过程中是否被病原菌和有害物质污染过,在使用前应先进行检测,必要时进行熏蒸消毒。

1.7 妥善处理病死猪尸体、粪便

1.7.1 病死猪处理 病死猪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能扩散病原体,造成恶性循环。规模化猪场在生产中一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处置病死猪,一律就地焚烧、深埋等,严禁扔掉、食用或者出售,需要剖检的病死猪要到场外指定地点进行,严禁在猪场内进行,剖检后尸体连同污物一起就地深埋、消毒,剖检的地方也要彻底消毒,确保彻底杀灭病原微生物。

1.7.2 粪便处理 粪便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是猪场内有害生物污染的重要来源,粪便一般采用堆积密闭发酵的方式处理。

2 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在养猪生产中,高温、低温、养殖密度过大、有毒有害气体、饥饿、饲料变化、断奶、转群、去势、注射等均可引起应激,导致猪群免疫力下降,对一些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强。因此,在生产中应通过正确的饲养管理,规范操作流程,减少应激,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即使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侵入了畜体,猪也不会发病或发病几率很低,从而提高生产性能。

2.1 提供营养全面、均衡的日粮 日粮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对于机体维持最佳免疫状态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营养水平在促进生长的同时,还会改善免疫系统。任何营养物质的缺乏或摄入过多都会给免疫功能带来危害:蛋白质或能量下降,可引起机体淋巴组织广泛性萎缩,淋巴细胞数量明显降低,导致营养获得性免疫缺陷;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缺乏,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仔猪早期发生营养缺乏对免疫系统的危害极大,营养极度不良,会使机体的抵抗力及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

2.2 精细化管理

2.2.1 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猪病的发生和传播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动物机体受到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时会发生生理状态的改变,造成猪只免疫力下降,严重时会引起猪只死亡。改善猪舍环境,保持猪舍干燥、卫生,做好猪舍的通风、换气,降低氨气浓度,可以保证和改善猪舍的空气质量,减少环境应激因素。

温度:温度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条件。成年猪对高温敏感,会引起种猪热应激,造成生产性能下降;仔猪对低温敏感(冷应激),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寒冷会导致仔猪采食量减少,抗病力下降,腹泻、呼吸道疾病增多。所以,应做到夏天防暑降温,冬天防寒保温。

湿度:湿度影响尘埃数量和空气质量。高湿度时氨气浓度升高,猪容易腹泻;低湿度会增加空气中的尘埃浓度,并粘附很多细菌和病毒,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加;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会加重猪的热应激和冷应激,猪舍内保持相对湿度在65%~75%能有效减少疾病发生。

通风:有效的通风是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和湿度的重要措施,但通风和保温是相对矛盾的,应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好温湿度,加强猪舍通风,保持舍内地面干燥、空气清新。

有害气体:NH3、H2S、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高,会增加猪的应激反应,使猪感染或诱发呼吸道疾病。为了保持清洁、舒适的饲养环境,转群后前几日要训练猪定点排粪的习惯,每天在喂猪后1h及时清扫粪便,仔猪舍每天清扫2次,残存饲料等要及时清理,否则就会孳生病原菌和蚊蝇,产生有害气体,对猪只健康造成损害。

有效的控温和通风设施:规模化猪场通过不断地更新先进设备来满足仔猪舍内的环境条件,在众多改善舍内环境的设备中,全气候环境控制系统设备在规模化猪场中发挥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2.2.2 合理分群,改善饲养环境 根据猪的生物学特点和习性,改善猪的福利设施。每个猪栏内饲养猪的头数尽量不要超过15头,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减少应激,使猪群有一个舒适、安静、干燥、卫生的生活环境。

2.2.3 加强饲料和饲养管理 进入养猪场的饲料及饮水必须清洁安全,定期对饮水进行病原体、重金属元素检测,定期对饲料进行细菌、霉菌和有害物质检测,饲料中动物源性物质必须符合兽医防疫的相关要求才能添加。饲养人员必须做到“三勤”,即勤观察、勤换水、勤打扫,不能饲喂变质饲料。饲养用饲槽、水槽等用具要定期清洗。猪转群或出售后要及时把舍内的粪便、垫料、污物、剩料清除干净,用高压水枪对猪舍地面、墙壁、房顶、笼具、隔板、料槽等设备进行冲洗,然后消毒。

3 提高猪的特异性免疫力

3.1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健康猪群注射相应病种的疫苗,以提高猪体对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疫苗免疫是防控猪主要疫病的关键性措施,是使猪群从易感变为非易感的主要手段。

3.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猪场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疫制度,应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结合本场实际情况、猪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根据猪群的抗体监测情况随时调整免疫程序。

当今猪用疫苗的品种很多,主要的有猪瘟活疫苗、口蹄疫灭活疫苗、猪蓝耳病活疫苗及灭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活疫苗及灭活疫苗、猪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猪乙型脑炎活疫苗、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及灭活疫苗、猪流行性腹泻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等。规模猪场应把猪瘟、口蹄疫、伪狂犬列为必免病种,种公猪及生产母猪还应免疫细小、乙脑及流行性腹泻,再者就是把对猪群生长及生产成绩有较大影响的圆环和喘气病也纳入免疫控制计划,其他很多细菌性疾病根据猪场实际情况选择性或阶段性列入免疫计划。

3.3 确保疫苗安全有效 要确保疫苗安全有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3.1 从正规渠道选购有批准文号、有效期、生产厂家的合格疫苗,并按照不同种类疫苗的保存要求进行冷链运输与保存,新增设的疫苗宜先做小群试验。

3.3.2 检查疫苗外包装,包括瓶盖是否松动,疫苗瓶是否破损,标签是否完整,以及疫苗名称、批准文号、生产批号、出厂日期、使用方法及生产厂家等内容是否齐全。

3.3.3 疫苗稀释应严格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稀释液,确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每瓶疫苗开启后4~6h内必须用完。

3.3.4 免疫接种工作要有专业人员按规程接种,规范操作。免疫接种前要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接种时猪应处于安静状态,减少免疫应激;在有寄生虫病和其他疾病流行时不应实施免疫,以防免疫失败。若有个别病猪,应先剔除、隔离,只接种健康猪。

3.3.5 根据疫苗规定和猪龄选择合适的针头,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进行过严格的消毒。接种时针头逐个更换,不得1只注射器供2种疫苗混用。严禁用“飞针”注射疫苗,这样易造成注射部位不准,注射剂量不足。

3.3.6 细菌性活疫苗接种前3 d和后4 d,禁止使用抗生素,以免降低疫苗效力。

3.3.7 免疫过程中,当猪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应根据猪的体重、身体状况及时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强力解毒散等抗过敏药物,并进行对症综合处理。接种过程中,需规范填写免疫注射登记表,方便以后查阅。

3.4 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是制定免疫程序和引入预警预报机制的基础工作,最大限度地确保疫病净化。猪场每4个月进行一次场内健康状况检查和免疫抗体状态检测,确保猪的免疫抗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免疫抗体水平接近临界点时,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定期进行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血清学监测,排除所有潜在的危害因素,及时淘汰野毒阳性猪和无治疗价值的猪,维持场内最大限度的健康群体。

4 合理用药控制细菌性疾病

生产中除对猪群加强饲养管理,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外,必要时需配合药物预防。药物预防是对疫苗预防的补充和应急,对提高猪成活率,促进生长发育都有重大作用,特别是对于饲养水平和条件较差的养殖户来说极其重要。

4.1 预防性投药 预防性投药是根据猪场与本地区猪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特点、季节性以及不同生产阶段,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安全有效的药物进行群体预防的手段,是集约化养猪的重要防病方法,可减少疫病的发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药物预防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疗效高、安全性好、抗菌谱广的药物,切不可滥用药物。不同药物达到预防传染病作用的有效剂量是不同的。用药剂量过大,既造成药物浪费,又引起副作用;用药剂量不足,不仅延长用药时间、达不到药物预防的目的,还可能诱导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药物预防应定期更换不同的药物,防止耐药性菌株出现,同时还要考虑猪的品种、性别、年龄与个体差异。

4.2 慎用抗生素 饲料中随意长期添加抗生素类添加剂,对猪的免疫应答都有一定的影响,会破坏和干扰机体正常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有些抗生素类制剂还会与免疫疫苗产生拮抗作用,使免疫失效;且长期大量服用后抑制了体内有益菌的存活,使有害菌产生耐药性,造成肝肾器官实质不可逆的积累损伤,降低机体解毒和排毒的先天性防御功能。

4.3 其他注意事项 用药还应注意配伍禁忌和遵守停药期规定。无论用药物饮水或拌料,都要求浓度均匀一致;饮水用药前应停水2~4h,注意保证疗程;一般预防用药5~7d,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猪的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此外,猪发病早期的症状不明显,需要认真细致观察方可发现。集约化条件下疫病发生后的快速诊断至关重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动物疫病的基本原则。

S828.4

C

1001-8964(2017)08-0041-04

2017-05-18

猜你喜欢
活疫苗猪群猪舍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水痘疫苗经皮内及皮下途径接种后免疫效果观察
阳光猪舍与普通猪舍育肥对比试验分析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滴鼻免疫布氏菌活疫苗保护效果的研究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
复方黄芪对鸡新城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