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群:辙印深深,正道行远

2017-09-06 02:26周彩丽
教育家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三苏苏辙东坡

文 | 周彩丽

周吉群:辙印深深,正道行远

文 | 周彩丽

周吉群眉山人。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国苏轼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首届星星火炬奖章获得者,眉山市劳模,眉山市优秀校长。历任眉山师范附属小学校长、眉山东坡区东坡小学校长、眉山苏辙小学校长。发表论文40多篇,先后主研了5项省市级课题,其中获省政府二等奖一项丶省政府三等奖三项,省教科所一等奖一项。

眉山市第一所以苏辙命名的学校,全国两所以“苏辙”命名的学校之一,成立才一年的新建校,以“苏辙文化”为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校……这些是眉山市苏辙小学的标签。

“苏辙学校”之少,弘“道”之孤;成立时间之短,弘“道”之难。面对困难,眉山市苏辙小学校长周吉群“逆势”而上,矢志做好“苏辙文化”的传承发扬工作。

“苏辙文化”的阐释者

苏辙小学起初不以“苏辙”命名。

2015年12月眉山苏辙小学建校时,因学校位于东坡区青衣街道,被称为“青衣小学”。确立名称时,大家建议,“三苏”是眉山的名片,学校所在区域是眉山“三苏文化”中“苏辙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学校毗邻苏辙公园,临近颖滨桥、子由大道,不如以“苏辙”命名,凸显特色,也为传承弘扬“苏辙文化”寻一个载体。

学校建校之初周吉群便被任命为校长。学校总投资9000多万元,设计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设备设施达到省级示范学校标准,办学规模60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3000人。但是,作为一所新建校,这些优势被“劣势”覆盖:新建校,会不会有甲醛?家长不放心;老师怎么样?家长不清楚。要保证9月1日开学,周吉群在七八月的大热天天天到工地巡查,确保工程进度;教室暂不装修,并找专业公司除甲醛,把每间教室的环境检测报告贴出来;老师八月十几日就来校,接受培训,准备开学工作。

9月1日,苏辙小学如期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和新生入学仪式,1040名学生和1040名家长参加。学校的扎实工作,很快赢得家长的信任和领导的肯定,省厅领导、市委书记、市长、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陆续到校调研,更让周吉群欣慰的是,在学年末的家长会上,学校测评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满意率为97.84%。

周吉群仍不敢懈怠,学校的办学方向、内部管理样样都要思考,但更需要花功夫的是学校的文化建设。“一所学校靠什么来育人?靠的是学校文化。新建学校,抓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苏辙小学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来命名,这给学校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同时也给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周吉群坦陈,利用苏辙文化打造校园文化稍难。“苏辙多在朝廷为官,相比苏轼经历故事稍少,又在苏轼盛名‘阴影’之下,其文化内涵被挖掘得少。”

有人质疑,既然有更有影响力更有成就的苏轼,为何不学习传承弘扬东坡文化?难道只因为校名是“苏辙”就提“苏辙文化”?

周吉群回应“:三苏中确实苏轼影响最大,三苏文化以东坡文化为代表,但东坡文化不能代替三苏文化。‘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在三苏故乡眉山,我们应重视‘三苏’文化的挖掘传承,不能全眉山只学东坡,这样才有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周吉群认为苏辙身上有很多可学之处。“苏辙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能与父兄并称“三苏”、位列八大家,其成就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苏辙、苏轼弟兄俩在家国情怀、仁爱济民等诸多方面都有相同的理念。”

说到这里,周吉群将苏辙的故事信手拈来侃侃而谈。“开封殿试,他直指仁宗皇帝为政得失,差点获罪。试问,一千多年来的科举考试,有几人敢拿前途和命运去挑战皇帝的权威?在发现新法种种弊端后,他又不惜得罪王安石,上书皇帝强烈要求改革弊政。在绩溪担任县令时,他体恤民情,不畏权贵,缓解了乡民供应战马的任务,后来绩溪百姓建‘景苏堂’纪念他;苏轼在惠州修桥没钱,写信给苏辙,苏辙让妻子把首饰卖了为苏轼筹款;苏辙的诗文成就也较高,苏轼说‘子由诗过吾远甚’,秦观、陆游等都赞同这一说法;他的‘文气’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周吉群带着学校行政班子和全体教师总结提炼出苏辙精神——“勤勉孝贤、无私果敢、仁爱济民、正道行远”,他说,“这些精神完全值得传承和弘扬”。

“‘苏辙文化’也是我们利用地域特色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我们学校居于‘苏辙文化’展示区,以苏辙命名,学习传承发扬苏辙文化更直观、更具象。利用名人资源也是学校在教育的共性中凸显自己文化特色的方式,每个学校抓住自己的典型文化特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才不会千校一面。”

“三苏”校园文化建设开拓者

周吉群被称为“三苏”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拓者。

2009年,眉山市东坡小学成立,周吉群担任这所新建学校的校长。他将东坡文化充分融入学校环境建设,利用东坡文化资源建构学校的文化体系,形成的“东坡文化,诗书校园”特色视听觉文化为人称道,2013年学校申报的《挖掘名人文化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策略研究》课题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省重点课题。

市区领导看到了周吉群的魄力和能力,任命他为新建的苏辙小学校长,希望他再一次成为“开拓者”。

周吉群从苏辙为人、为官、为文的品质去汲取教育的因素,从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符合小学教育特点的角度进行苏辙小学文化体系的构建。经过半年多的研究论证,苏辙小学的文化框架形成。

苏辙之“辙”,意为车轮行进的痕迹,一行一辙,步步皆实。根据“辙”的基本意义、苏辙的精神品质及教育的本质特点,周吉群把苏辙小学的文化主题确定为“弘道”。“‘弘道’就是弘扬正道,教育的天职就是引导学生走正道”,周吉群阐释,“走对人生每一步,走稳人生每一步,正道方能至高远”,由此确立了“正道行远”的核心办学理念。

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学校确立了“好人”的育人理念和“全人”的教学理念,并确定了“踏实每一步,正道行天下”的校训,“循规导行,守正出新”的校风,“承文脉,弘正道”的教风,“自主勤奋,敏学笃行”的学风。

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校长必须认真思考的。只有明确了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学校的各项工作才有方向,才能聚焦。苏辙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办一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传统文化特色”是学校以苏辙命名的责任担当,“现代学校”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理念,学校把学生的发展愿景描述为:好人、能人、健全人、审美人。周吉群阐述道“:我们期望我们的学生,在品行上是好人,在学习上是能人,在身心上是健全人,在生活上是审美人。”

“耕书楼”“求之楼”“种德楼”“风竹廊”“新柳园”“兰香园”……学校楼宇名、庭园名都出自苏辙诗词,校内的景墙浮雕、苏辙故事雕刻、苏辙诗句。学校校徽LOGO由“苏”字演变的弯曲的道路和如印章落款的“辙”字构成,寓意“路遥勤为辙,正道至高远”; 校刊《沐风》、校报《景苏》、校园吉祥物“文气贝贝”等无一不与苏辙相关。

曾在眉山市举行的一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交流活动上,一名初中生讲起校园的东坡文化景观头头是道,但被问及如何理解东坡文化的内涵时却答不上来。苏辙小学的这些理念、形象、环境上的文化构筑有用吗?

周吉群没有直接回答。“这些表面上的、物理上的文化构筑营造的是一种氛围。学生们会每天去感悟吗?不一定,但长久浸润,有可能某天就受到影响了。会对每个学生都有影响吗?不一定,但影响一个也是好的。”

周吉群说,名人文化在学校的传播有两个层次:一是把名人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即教师教学的资源、学生学习的资源以及学校特色建设的资源;二是把名人文化的人文精神变为师生的一种观念,一种实践。

“要达到第二个层次是很难的。面上的文化构筑是基础,还需有进一步的深层次的东西配套。比如以苏辙文化命名的楼栋、景观,需要老师讲解其背景,带领学生探寻文化的渊源;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可能还不懂什么是正道行远,但把它化于校歌歌词中,‘走路走大路,做人做好人’就浅显易懂。”

苏辙小学也开展了很多有关苏辙文化传承的校本活动:每周一唱校歌,清明学生去苏辙公园拜祭,进行苏辙故事演讲、苏辙诗词朗诵比赛,办“心中的苏辙”画作展等。

当老师写下“求之奋进,踏实前行”的自励语,当学生在演讲中说要做苏辙一样的好人,周吉群感到欣慰,他说:“辙印深深,正道行远。只要下功夫,只要走对路,总会一步步到达终点。”

孤独的弘道者

“走路走大路,心正天地宽。做人做好人,种德如种兰……”周吉群的手机铃声响起,铃声是校歌《正道行远》中的一段。身边人打趣他“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铃声”,他笑,来了兴致,唱起来,手在空中划动,打着拍子。

他对学校的热爱,对建设校园文化的热情,都于这一幕显露无遗。

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周吉群还有诸多想法。他说,建校一年,他在学校理念、环境上思考较多,下一步将着重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只有落地生根,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而文化落地的有效途径就是将校园文化课程化。”

周吉群规划,建立“好人”教育和“全人”教育的课程体系;编苏辙诗词的校本教材,教材中留空白,让学生给诗配画;让学生学苏辙诗词,与东坡诗词做比较;挖掘兄弟俩的兄弟情,把故事编辑成连环画,兄弟俩在困境中相互唱和的诗句可整理成书……“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但校园苏辙文化的建设并不容易。

“名人文化是以名人为载体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这种‘总和’包括他本人所有的,也包括政府和民间为纪念他本人、弘扬他的精神而创造的文化活动和现象。如东坡文化,不止是他自身的内容,还有后人赋予他的。传承苏辙文化的困难在于对其本身文化挖掘少,后人赋予的内容也少。”

周吉群面临很多困惑:苏辙的哪些诗词适合小学生?以往对苏辙诗词的解读赏析都不够。已有的适合小学诵读的诗词文赋普及篇目中,几乎都只提苏东坡,忽略苏辙,“其实后人评价苏辙诗比东坡诗规整”。他想到的折中方案,是以苏辙文化为主,把东坡文化融进去。

“苏轼名声太大,连三苏故里都几乎只提苏东坡,对苏辙文化的挖掘传承有影响。”周吉群说,现在全国苏辙小学仅此一所,此外江西有一所苏辙中学。每次参加“东坡学校”聚会,满目“东坡学校”满耳“东坡文化”,他感到孤独,“怕苏辙文化只是小团体搞,只是一所学校在搞”。

此外苏辙文化的基础研究不多,在资源获取上需要做更多努力。要去挖掘还未被发现的东西,难度更大。

“但反过来说,做好了,对三苏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会使文化更丰富。希望专家学者更多去挖掘,我们也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苏辙”,周吉群说着,踌躇满志的样子。他又变成了那个敢想敢干的开拓者。

苏辙公园内的子由广场,苏辙塑像伫立其中,这是国内首个苏辙铜像。正面望过去,身材颀长的苏辙身着披风,手握书卷,眉头微皱,正作大步向前状。周吉群带着苏辙小学的全体教师在这里拍了一张照片,一群人以苏辙铜像为背景,昂首阔步,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吴丹

猜你喜欢
三苏苏辙东坡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苏辙:做苏东坡的弟弟是一种什么体验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