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研究

2017-09-06 13:21李黄喆琴张巧文
文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部编本传统文化

李黄喆琴+张巧文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目前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下册为例,分别研究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选文编排情况及教材中存在的不同传统文化类型;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关键词:部编本 小学语文教材 传统文化 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科书应具备丰富的文化信息。正如于漪老师所言:“没有民族文化的根底,语言文字只在浅层次上漂浮,学生的语文水平难以真正提高”[1]。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使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是弘扬美德、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温儒敏教授在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上谈到,新教材编写要“注意把能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教材的诸多方面”。[2]“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自去年面世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多方面展现语文教材的“人文性”特点。本文通过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析,揭示传统文化素材在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育价值。

一.教材中传统文化的选文编排情况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通过分单元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将多个板块分布在单元组元中。一年级教材共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汉语拼音、识字、课文。每册都编排了八个单元,两册书共计16个单元,其中有15个单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关,占一年级教材的93.75%。如:在识字单元渗透汉字文化,体现汉字规律;在课文单元设计“伙伴”“家人”等单元主题。这些单元中,从不同的角度及不同的板块(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在探究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共分为四类,分别是:汉语言文字;古典文学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笔者分别统计了这四类传统文化,具体结果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下册选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编者力求在低年级教材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两册书中涉及的文化类型分布情况来说,古典文学与汉语言文字类文化所占比例最大,是研究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重点。

二.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一)古典文学文化

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古典文学类文化选文共计14篇,主要分布在课文板块,其中古诗13首,古典名著1篇。一年级教材中有13首古诗,笔者将古诗编排做了相关统计,结果如下:

据笔者统计,古诗选材多来源于我国文学绚烂的唐代。其中,收录唐代诗人创作的古诗共10首,其余为汉代乐府诗1首,宋代古诗1首,明代古诗1首。古诗主题多为“自然”“生活”为主,如:《咏鹅》以“声音美”“色彩美”展现出鹅的神形特点;《古朗月行》以孩提时代对月亮的认识,描绘出对月亮景致的美好想象;《春晓》以春天早晨的联想,展现出春天的绚丽图景。

同时,一年级语文教材录入的古诗多富有“音韵美”“节奏美”的特点,小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唐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小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意象美与传统文化的古典美,这不仅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材编写“多样性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注重对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字文化

1.汉字。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实验分析提出,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一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时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是只能对具体事物和形象进行感知。因此,教材编者根据小学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图画、象形字等具体事物帮助小学生进行灵活识记。例如:一年级上册“识字3”学习《口耳目》手、足,教材借助插图与传统俗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帮助小学生理解字义,了解坐、立、行的生活规范。“识字4”中,结合“六书”法,即象形、会意等,在《日月水火》中出示象形字,引导学生学习日、月、水、火等汉字。

2.童谣。童谣是为儿童所创作的短诗,为便于儿童朗诵,特别强调韵律和韵脚。由于其本身具有易于传诵的特点,因此被大量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现行“部编本”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部分童谣,例如《姓氏歌》中,有这样的表述“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张。什么张?弓长张。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中国姓氏有很多,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童谣以传统的形式介绍我国的百家姓氏文化,在小学生心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此外,《日月明》中“日月明,田力男。大小尖,小土尘。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也形象的说明了传统的汉字文化特点,同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3.谚语。谚语作为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常通过口头传承。编者在编排的过程中将谚语收录在课文板块的语文园地中,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等关于生活经验的谚语,以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关于个人修身的谚语,都被选入语文教材中,便于小学生形成早期的文化积累。

4.其他。在汉语言文学文化类中除汉字、童谣、谚语外《三字经》、字谜、对子歌等也占据教材的一席之位。例如字谜“言来互相尊重,心之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以及节选《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部分内容编选《对韵歌》,并搭配写意画进行识字,例如“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形象的展示了“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美好画面。小学生接触这一类韵文对其身心发展与传统文化审美观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传统民俗文化。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在在展现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关于“端午节”“春节”等节日的选文收录在教材中。例如:《春节童谣》中有这样的表述“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春节的民风民俗,读完后,老师家长可以和小学生一同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春节的民风民俗特点。此外,《端午粽》中有这样的表述:“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形象的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同时在结尾写到“长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点出了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教材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加深了小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吸收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智慧,培养形成尊重多民族文化的理念。

(四)传统艺术文化。

传统艺术文化在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体现,《剪窗花》一文展现出传统艺术文化中的手工艺术,即“我学奶奶剪窗花。剪梅花,剪雪花,剪对喜鹊叫喳喳。剪只鸡,剪只鸭,剪条鲤鱼摇尾巴。”以儿童的口吻和视角展现出传统手工艺术的特点,配以喜鹊登梅和娃娃抱鱼的传统剪纸艺术为插图,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总之,翻开部编本一年级两册的小学语文教材,就能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浓郁气息。了解“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掌握“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理念,引导小学生形成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的习惯,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1]于漪.培养语文素质的沃土[J].学科教育,1996(6).

[2]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作者介绍:李黄喆琴,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张巧文,广西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材部编本传统文化
坚守与建构
“部编本”教材思维下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自读教学”初探
“部编本”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处理初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简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