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XX了假XX”是假的吗

2017-09-06 21:16孙欣
文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帮别人假酒兵马俑

内容摘要:“我可能××了假××”大量出现于2016年底各大高校期末考试期间,此后网络上便铺天盖地。该句式主要表达揶揄吐槽、解嘲调侃、安慰鼓励三种语义。其快速传播的原因大体有三,即不同群体的趣味认同、言之有物的正话反说、体现了乐观幽默的民族性格。

关键词:假 语义 传播

“我可能领了假的年终奖”、“我可能復习了假书”、“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交了假男友”……新年伊始,“我可能××了假××”毫无悬念地打响了2017年头炮流行语,该句式自其出现,便迅速进入各行各业,呈现出不断延伸的态势。一句“我可能××了假××”瞬间成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终极答案。那么,它是如何出现的?又何以迅速扩展呢?

一.产生来源

关于“我可能××了假××”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于电竞圈。据说玩反恐精英的“酒鬼”们,只要在游戏中发挥失利,他们就会用诸如“我可能喝了假酒”来掩饰自己的失误,并痛斥“假酒害人”。二是来自于2016年12月23日的一条新闻《俄罗斯通报洗涤用品当酒卖事件:72人中毒死亡》,说的是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的不法商家利用含酒精的个人洗涤用品制售假酒,导致多人死亡。于是,“我可能喝了假酒”便开始在网上流传。而真正让“我可能××了假××”句式火起来的,则是高校期末考试期间流传出来的一组表情包。学生利用“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拿到了假试卷”、“老师可能划了假重点”、“我可能进了假考场”、“我可能用的是假笔”、“我可能上的是假大学”、“我可能是喷了假高分喷雾”等衍生形式,借以调侃自己“学渣”的身份,传播迅速。

词汇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记录,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实生活中,假酒确实存在。仿冒或勾兑的假酒,气味、比重等均和真酒相似,仅凭感官难以鉴别区分。正因如此,“我可能喝了假酒”的语义才比较接近客观事实,不像在开玩笑。而“假书”、“假试卷”、“假考场”、“假高分喷雾”等的构词方式虽与“假酒”相同,实则差异不小。“假书”、“假试卷”、“假考场”、“假高分喷雾”等均为生造词,不仅现代汉语词汇中没有,即便现实生活中,也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但也恰恰因为词汇和生活中均不存在的“假试卷”、“假考场”、“假高分喷雾”,才使“我可能××了假××”极具新鲜感,让人一看就知道在开玩笑,一番调侃戏谑,营造出轻松的交际氛围。

二.语义分析

句式“我可能××了假××”可表达如下三种含义:

1.揶揄吐槽,化解尴尬。

(1)纽约高中中文试卷流出 中国网友:我可能学的是假中文(网易新闻2017.1.16)

(2)我可能复习了假书(腾讯网2017.1.13)

例(1)说的是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一所高中的中文试卷。如试卷中要求写出“僦居”、“憬悟”等词的同义词,“羁绊”、“窒息”等词的反义词。众多中国网友纷纷表示,自己非但写不出这些同义词或反义词,反而连字都不认识,由此发出了“我可能是个假中国人”的呼喊。这既吐槽了国外高中的中文试卷难度太大,毕竟像“逡巡”、“甚蕃”等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同时也掩饰了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竟也答不出美国高中生中文试题的尴尬。例(2)也与考试有关。一般来说,考试前很多学生都会临时抱佛脚,拼命复习。但因时间有限,考试题目往往跟自己复习的内容多有出入,有时甚至完全不同。这时,一句“我可能复习了假书”便仿佛道破天机,为自己平时不用功、考试成绩差找到了借口。这既是对自己尽力之后仍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吐槽,又同时寄希望于情绪宣泄后,自己仍能再出发、再努力,幽默地化解了尴尬。

2.自我解嘲,轻松调侃。

(3)我可能看了假兵马俑(百度贴吧2017.1.10)

(4)我可能上了个假学校 打破传统观念的超棒学校(因趣斯汀网2017.2.13)

例(3)、(4)意在轻松调侃,释放压力。人的一生会遇到诸多不如意,现实与理想之间也总有或大或小的反差。面对无奈,我们常乐于对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自嘲式的调侃。但也正因深知自己所言并非虚假,才更能将调侃、自嘲这样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推向极致。此类用例最多。例(3)出自一篇名为《西安是个很好玩的城市,景点和骗子都很好玩》的帖子,说的是2016年一个网友在西安旅游时,竟看到了七彩兵马俑,画风极为诡异。兵马俑是制成兵马形状的殉葬品,采用陶冶方法烧制而成,色泽单纯,硬度很高。兵马俑虽相貌、形态各异,却绝不可能是七彩的。“我可能看到了假的兵马俑”利用表推测的“可能”句式强化了对造假者的极度嘲讽。表面上是含蓄的“可能”,传达出的却是坚决的否定,戏谑之味极浓。例(4)说的是国外12所从建筑外观到内在设计都极具特色、风格迥异的学校,像加拿大多伦多没有科目的学校、尼日利亚拉各斯的浮动学校、美国旧金山的危险学校等。如果颇具特色才能称得上学校的话,那么众多仅以分数和名次论英雄的学校,倒更像是假学校了。

3.自我安慰和鼓励

(5)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帮别人捅马蜂窝?我可能是个假捅马蜂窝能手!

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救落水的人?我可能是个假救生员!

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帮别人救猫救狗?我可能是个假宠物控!

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去劝导准备跳楼的人?我可能是个假谈判专家!

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帮别人撬锁?我可能是个假开锁匠!

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去抓小偷?我可能是个假警察!

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救掉粪坑的人?我可能是个假掏粪工!

为什么我是灭火的,却还要干这么多活?我可能是个假消防员!(红网论坛2017.1.24)

例(5)不同于前面4例。此例列举了七种场景,着意传达出一种另类的自我安慰和鼓励。该例通过“我是灭火的”,却要捅马蜂窝、救落水之人、救猫救狗、劝导准备跳楼的人、帮别人撬锁、抓小偷、救掉粪坑的人,推理出“我可能”是假捅马蜂窝能手、假救生员、假宠物控、假谈判专家、假开锁匠、假警察、假掏粪工,因为这些都不是“我”的本职工作。从消防员要灭火,“却还要干这么多活”,进而得出“我可能是个假消防员”,委婉地折射出消防员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他们的工作绝不仅是灭火,而是身兼多重使命,那便更要加倍努力,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我可能是个假消防员”既是安慰,也是鼓励,充盈着满满的正能量。endprint

三.快速传播的原因

“我可能××了假××”传播速度为何如此之快?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不同群体的趣味认同。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人们可由不同趣味选择构建为不同的阶层或阶级。他说:“每种趣味都可以组织和分隔社会中的人。由于趣味是一个人拥有一切的基础,也是自己与他们的关系的基础,所以人们便借此对自己进行分类,同时也被他人进行分類。”[1]时至今日,在传播技术和自媒体大力发展的今天,不同群体之间的趣味区隔正在逐渐模糊和消解。“我可能××了假××”的快速传播便是个极好的例子。“我可能××了假××”是2017年初高校期末考试期间大量出现的,因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结合各种情境、职业、角色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或戏谑或无奈,更容易勾连起行业及群体的趣味认同,产生独特的传播效应,得以迅速扩散到各行各业。不同群体广泛的趣味认同和共鸣功不可没。

第二,反话正说,言之有物。句式“我可能××了假××”通过两个关键词“可能”和“假”,表面利用肯定的形式,实则表达否定的语义,把不易表达的内容含蓄、隐晦地传达出来,实现反话正说。“可能××”和“假××”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不同语境等补充相关内容,使其言之有物,而不空洞。再配合合理的价值判断,更扩大了该句式的适用性。如减肥是每个女人毕生的重要工作,完美的瘦身效果往往是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如果只吃减肥药,却没有管住嘴、迈开腿,那也只能是越减越肥。“为什么我越减越肥?我可能吃了假减肥药”则恰到好处地将“不应该只通过吃减肥药来达到瘦身目的”这个否定的语义婉转地利用肯定的句式传达出来。“我可能××了假××”通过两层反复的探讨,呈现出无奈的自嘲,营造出荒唐、诙谐的表达效果,当真难得。因此其一出现,便在网络上风行开来。

第三,体现了乐观的民族性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民族性格也因此崇尚和谐、含蓄、乐观、幽默。“周末为什么过得那么快?”“为什么怎么睡都睡不醒?”“为什么上班这么累?”“为什么早上起不来?”每个人都有很多困惑,但只要套上“我可能××了假××”,那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这是一种极为幽默的表达方式,其中既有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的无奈与虚无,又避免了对相关人或事的直接攻击。正如“我可能学了假英语”,学生是真的学了假英语吗?并不是,英语实实在在就在那里,学生也实实在在地学了。那又是什么让学生学的英语看起来像假的呢?学习英语数年,尚不具备熟练听说读写能力的,大有人在。即便如此,面对困难轻松调侃,而非焦躁和沉沦,这是我们积极、乐观民族性格的生动体现。

另外,句式“我可能××了假××”中的“可能”还可用“一定”替换,变成“我一定××了假××”,凸显调侃、揶揄之义,增强无可置疑的意味,表达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M].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84:56.

(作者介绍:孙欣,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帮别人假酒兵马俑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假酒中毒
挖“兵马俑”
印度也有夺命假酒
谁帮谁
搬瓷砖
与人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