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对当代日本人思维活动的影响分析

2017-09-06 10:22陈乐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8期

陈乐

摘 要:神道是基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多神崇拜等日本民族信仰,并和萬物有灵、萨满等要素混合发展,基于日本的风土和日本人的生活习惯,自然诞生的一种原始宗教。世界各国的宗教大都倾向于把现世作为秽土而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的乐土当中,神道却倾向于承认现世的价值,更加注重现世的生活。基于神道的这种思想,本文试图通过探究神道思想中“注重现世”的精神,来分析这种精神对当代日本人多神信仰、勤务追进的劳动观、祭神崇祖等思维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神道 原始神道 神佛习合 现世主义

一、日本的原始宗教信仰

神道的起源非常久远,它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原始宗教——先土器文化时期。关于这一时期原始宗教的具体样貌,由于遗物、遗迹很少,几乎难以追寻。但到了绳文时期,随着土偶、陶板、勾玉、石制仪式用具等跟宗教相关的祭祀用品的出土,以及坟墓、配石遗构等遗迹的发现,才开始能一定程度地推测原始宗教的内容。即这个时期,日本列岛上的先民们已将许多自然物和自然现象作为崇拜的对象。但这个时期的原始宗教还停留在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阶段。到了弥生时代,稻作文化从大陆传到日本,原始宗教主要以农耕仪礼、祭祀为中心并得到很大的发展。由于水稻的传入,农耕民开始聚集在某个地方并定居下来,开垦山间有水流的土地并开始种植水稻,每年水稻的收成构成生活的根本。但是,对于每个村落来说,每年水稻的收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稻谷丰收,村民的生活才会有保障;如遭遇干旱、暴风雨、洪水或虫害的话,将是欠收之年,村民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威胁。此外,对于当时的农耕民来说,面对神奇、变幻莫测的大自然,他们深感无力,并对每年的收成感到极度不安。为了确保水稻的丰收,农耕民开始以村落为单位,每年定期举办祭祀活动,祈求神灵庇佑、五谷丰登。另一方面,农耕民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之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家、村落的集体,他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后辈们对祖辈们不辞辛苦开山造田、开垦水田、筑堤坝等灌溉设施,满怀感恩之情,他们认为这就像是神灵赐予给自己的礼物一样。久而久之,农耕民也开始把祖先的灵魂像神灵一样供奉着,向他们祈祷稻作的丰收、家人的安全。并且他们认为祖先死后的灵魂不会走远,就在山的附近,守护着子孙们的生活。

就这样,以稻作文化为中心的祭祀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日本的原始宗教——神道的内容,神道与以水稻为中心的农耕社会一同形成。神道产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它是一种非常现实的宗教。它敬仰神、祈祷神,不是希望来世进入“天国”或者“极乐世界”,而是求得现世生活的安定和富饶。这便是日本的原始宗教信仰。

二、与佛教习和之后的神道

日本的原始宗教在佛教和中国儒家学说传入日本后,不断地吸取了佛教的某些教义和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并简称为“神道”。在神佛习合的过程中,佛教被不断地改变,而神道的本质精神仍然保留着。

佛教传入日本后,最大的特征是,日本佛教的诸宗派都认为即使是凡夫,在现世能顿悟的话也能成佛这种“即身成佛”思想的强调。但是印度佛教原本的“即身成佛”的思想并非如此。印度的佛教徒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要经过无数个轮回,现世的生活只不过是其无限轮回中极短暂的一个时期。即使是释迦牟尼,他也是在过去的无数个生涯中不断行善,作为善报才能在现世中修行,成为佛祖。作为凡夫,终其一生也不能完成此修行,而是要经过无数个生涯不断修行才能完成。但是,佛教这种“即身成佛”的思想传入日本后,被日本佛教徒进行了变容而带有浓厚的现世中心的色彩。佛教虽然作为一种咒术被日本民众所认识,但被引进日本后,佛教现世超越的一面却被摈弃,而仅仅吸收了其以现世为中心的一面,又或是把它改造成了肯定现世的宗教。

此外,在神佛习合的过程中,神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御霊信仰的发展,使人们对死后灵魂产生了极度的不安,这使得夏天祭祀的盛行。神道虽然在不同时期跟不同宗教进行了融合,但其注重现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日本学者石田良一在揭示神道特征时,把神道比喻为 “不断换穿衣服的偶人”。石田良一说:“每当时代改变的时候,(神道)就很快地把从前的旧思想的衣服脱下来扔掉,而改穿下一个时代的新思想的衣服。”言外之意是,神道的外观虽然在不断改变,但其实质性的内容依旧保存,而这种实质性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日本人的思维活动。接下来我们将分析神道对当代日本人思维活动的影响。

三、神道对当代日本人思维活动的影响

(一)多神信仰

像日本人,尤其是接受了高等教育,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询问信仰哪种宗教的话,恐怕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他们中的多数一方面宣称自己并无宗教信仰,对宗教毫不关心,另一方面却按神道的习俗迎接新年。在春夏秋举行的神社祭典中带上孩子,春分秋分日为亲人扫墓,盂兰盆节时恭迎先祖之灵。孩子出生后父母将抱着他们去神社参拜,孩子成长期间全家也会经常去神社。一年中经常去神社寺庙祈愿,祈求生意兴隆、家人平安、身体健康等等。珍视神社寺庙中求来的高考保过符、交通平安符。结婚仪式有以神道的方式举办的神前式,但葬礼以佛教的方式进行,这就是日本人的宗教信仰。而在它深处,隐藏的是日本人祈求众神庇佑的多神信仰。苦しい時の神頼み(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いわしの頭も信心から(只要相信,泥菩萨也变神)这些谚语也体现了这一点。比起考虑死后的世界,他们更重视现世的生活。“中今”这个词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思想。“中今”是和过去、未来相联系,不单单指现在,但现在是时间长河中的一个中心,这就是神道肯定现世的世界观。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信仰许多神,他们认为山川草木等自然物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具有灵魂,将这些灵魂进行祭祀的话就成了神。因此,日本被称为“八百万神”的国家,全国范围内神社众多,大概有十二万座左右,并且每个神社都供奉着不同的神,当人们有不同的祈愿时,可以去不同的神社参拜祈祷。京都的伏见稻荷神社是稻荷信仰的发祥地。稻荷神是狐狸神,被认为是保佑五谷丰登之神,后又衍生为能带来商业繁荣之神。因此伏见稻荷神社被作为祈祷生意兴隆、五谷丰登的神社来参拜。八坂神社被人们信仰为能去病消灾的神社,因而深受京都人爱戴,香火也最为旺盛。此外,出云大社是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同时它作为日本最重要的民间神社,供奉着结缘之神大国主命,以“结姻缘”的神灵而闻名,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参拜者。福冈县的太宰府天满宫是祈求金榜题名的圣地,供奉的是菅原道真公,在日本被誉为“学问之神”与“书法之神”。因此,每年高考在即之时,高中生都来此求其保佑。像这样,日本神社众多,根据人们对现世利益要求的不同可以去不同的神社祈祷。除了神社之外,日本人还会祭拜寺庙,这就是日本人的多神信仰。信仰着各种各样的神佛,说到底是希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受到神佛的恩惠,以求得生活的安定。endprint

(二)勤务追进的劳动观和集团主义

日本人常常被世界人民稱为“勤劳的蜜蜂”,这是比喻埋头工作的上班族。此外,“勤劳的蜜蜂所支撑的日本经济”也跟日本人的劳动观相关联。在西欧诸国,一般对劳动带有一种蔑视感,认为劳动只是一种伦理、道德上的义务。在东南亚把劳动看作一项很苦的作业。但是,与这些国家不同,日本人认为劳动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把它作为一种善行,而其与日本人注重现世的人生观紧密相联。日本人把现世的幸福放在人生最高位,活在世上就意味着要进行维持生命所需的创造活动,也就是要工作。无论是古代的水稻农耕社会还是当代的工业社会,劳动和现世的幸福都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这种劳动价值观跟神道息息相关。在古代,神道祭祀的基本思想就是祈求农作物丰收,古代日本人认为神能“生产、创造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日本人的产霊信仰,即对生殖力、生产力所持有的信仰,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了当代工业社会,而且生产优先的思想深深地支配着工业社会的劳动人民。此外在日本,古代就有“劳动是神圣的”这种思想。回顾日本的纪记神话也会发现,日本的神跟国外的神不一样,它跟凡人一样都需要劳作,因此产生了“神人共作”的思想,自然而然人们会认为劳动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另一方面,日本集约型的相互扶助的稻作农业和共同体的祭祀活动形成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大家幸福生活的世界里为了每个人而工作是神道的教义”,大家抱着这种共同的意识和目标同心协力,努力工作,才能得到神的保佑、国泰民安,这是集团意识的特征。在当代社会,日本公司经营的特点是把公司作为命运共同体来考虑,大家一起努力工作,把自己的目标和公司的目标结为一体,相互协调、互帮互助,从而促进公司生产目标的达成和向上的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祭神崇祖

神道是日本的传统宗教,历史悠久,是日本人民的精神支柱。神道是以祭祀为中心的宗教,这种重视祭祀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在古代日本农耕社会,祭祀的主要目的是维持农耕生产和生活,祈求五谷丰登。祭祀的时候,人们会用力地脚踏大地、拍打它,引起强烈的振动,通过这种行为来唤醒潜藏在大地底下的神灵,使神愉悦。这种祭祀的仪式在当代日本社会依然能够看到。众人抬着神轿上下左右剧烈地晃动、走街串巷,发出震撼的声音。同时,供奉神灵以盛宴,表演古典舞乐,向神敞开心扉,以赢得神的恩赐和保护,满足现世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在每年夏季,日本各地的祭祀活动盛行。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里,夏季容易多发传染病,因此通过祭祀神灵来预防疾病、灾害的发生。

神道精神的两大支柱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所谓祖先崇拜,即把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作为神灵来祭祀崇拜,以求得神灵的保护。弥生时代农耕社会之后,祖先崇拜思想进一步增强。这跟之前分析的稻作文化的传入有关。而且古代日本人认为,人死后他的灵魂不会去到很远的地方,而是停留在家附近的山里,守护着子孙们。每年春天稻作开始的时候会从山里下来祈祷风调雨顺,秋收季节带来五谷丰登,这就是日本人祖先崇拜的原像。如此,祖先崇拜的精神经过世代的变更一直延续到了当代社会。比如日本人的家里会供奉着神龛,每年盂兰盆节的时候,许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上班族都会回到老家扫墓,造成交通拥堵。每年春分秋分之际,也会带着家人回乡扫墓。日本人通过祭神崇祖来求得现世生活的安定、健康、富裕。

综上所述,神道在发展的历程中虽然经历了与外来宗教的融合,但其注重现世的思想一直都没有改变,而且这种思想直接影响着当代日本人的思维活动,如多神信仰、勤务追进的劳动价值观、集团主义以及祭神崇祖的思想,这让我们能一定程度地了解日本人独特思维活动背后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山村明義.『神道と日本人 魂とこころの源を探して』[M].新潮社,2011.

[2] 石田一良.『カミと日本文化』[M].ペリカン社,1983.

[3] 村上重良.『神と日本人』[M].東京大学出版会,1984.

[4] 平野仁啓.『日本の神々』[M].講談社,1982.

[5] 柳田国男.『先祖の話』[M].筑摩書房,19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