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的观点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反思

2017-09-06 19:03刘芳李胜
文学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反思

刘芳+李胜

内容摘要:动态系统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界最新发展动态,它的提出对于语言发展研究有着相当重要的启示。近年来,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或是对其它理论框架的补充和丰富,或是使得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不同维度得到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解。它提出的将语言视为复杂、动态、发展系统的观点为揭示语言发展过程的特征开辟了新的视角。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反思,并为将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 二语习得 反思

1.引言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简称DST)又被称为混沌理论,复杂系统理论或涌现主义理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里新兴的理论流派。它源于经典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动态系统的应用从经典力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沈昌洪、吕敏,2008:65)。应用语言学领域的DST研究始于Larsen Freeman的文章《混沌/复杂性科学和二语习得》(1997), 她从混沌论出发比较全面地讨论了语言作为一种复杂自适应系统的特点,基本上奠定了DST的理论框架(李兰霞2011:411)。近年来,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或是对其它理论框架的补充和丰富,或是使得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从不同维度得到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理解。不同于传统观点,DST提出的将语言视为复杂、动态、发展系统的观点为揭示语言发展过程的特征开辟了新的视角,因此DST 在语言学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该理论在应用语言学界发展迅速,已率先运用到研究语言的磨蚀(Meara2004)、多语言发展(Herdina & Jessner2002)、二语动机自我系统(Dornyei2009)等。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用动态系统理论特性对二语习得现象作出了解释,从而对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进行了反思。

2.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的应用

Larsen Freeman于1977年率先把动态系统理论引入了二语习得领域,但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05年以后,从动态系统角度进行的二语习得研究才渐成气候。国外学者通过努力在这一领域逐渐积累起一定的研究基础,比较突出的有Verspoor,De Bot & Lowie(2004),DeBot,Lowie & Verspoor(2005a,b)以及De Bot & Makoni(2005)。

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语言发展的认知觀和社会观融于一身,并展示出这两个层面的融合最终促成了语言的发展。这一理论认为(De Bot,Lowie & Verspoor 2007:14),语言学习者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动态系统,该子系统包含许多相互影响的次一级子动态系统。每个学习者拥有自己的认知平衡系统,其中包括意向性、认知能力、动机、态度、学能、母语、第二语言等等。认知平衡系统与学习者对语言的接触程度、学习者的生理成熟度以及教育程度等相互关联,同样以上诸要素与社会生态系统相关联,继而成为学习者所在环境的一部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且内部和外部子系统的各个因素通过交互作用共同决定二语习得的发展过程。动态系统理论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De Bot,Lowie & Verspoor 2007:15):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非重建平衡态(attractor state)、变异(variation)以及非线性(non-linearity)。

3.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DST的研究起步较晚。李兰霞(2011)、王涛(2010)、沈昌洪和吕敏(2008)分别就DST 的理论和方法论、核心概念、起源和发展,以及在SLA领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赵昌芝、杨连瑞(2012)从DST的框架出发,从心流、动机任务处理和理想二语自我三个方面对认知-动机的交互研究进行了阐述。戴运财、王同顺(2012)详细分析了影响二语习得的三个子系统:环境、学习者和语言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对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构建了中国语境下的二语习得动态模式。韦晓保(2012)试图将动态系统理论(DST)、联结论(Connectionism)和构式语法论(Construction Grammar)三大语言习得研究范式进行整合,提出D-C-C模式;并以此模式为基础对二语的学习机制,频率对二语学习的作用,二语的发展特征,二语习得的路径等问题进行回答和探讨。郑咏滟、温植胜(2013)从外语学能与语言动机两大主要个体差异因素入手,阐释了个体差异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这些研究开拓了DST在教学方面的应用,使得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看待课堂教学。除了理论研究,国内研究者在DST的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进展。比较突出的是郑咏滟,她(2014)采用DST框架,跟踪了8名大一与大三英语专业学生的二语词汇深度发展过程;(2015)以16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历时一学年收集了128篇作文,运用极值图等DST特有的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学习自由产出词汇的跳跃式、阶段性和非匀速发展以及不同维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国内语言学界对DST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个别领域中的理论研究,侧重DST视角下二语习得过程核心概念和特征的解读和阐述;以DST为理论框架的实证研究还很有限,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方法受限制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二语习得研究进行反思。

4.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反思

4.1语言发展的过程性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那就是: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算是习得了某一语言项目?传统的方法是以学习者在某一语言知识习得上的准确率为标准界定二语水平,但习得的正确率标准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从动态系统理论角度来看,语言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其一,语言学习是非线性的。除却进步,学习进程中充斥着倒退、回落、对错并置的种种可能性。其二,语言学习的进程是不确定的。正确率标准是一个结果式追求:目的语标准。Larsen Freeman & Cameron(2008a:41)提出:中介语与目的语永远无法重合,因为目的语本身并不存在某个同质的状态。因此,语言学习没有终点。事实上,不论是复杂理论还是动态系统理论,在术语上都已经用“语言发展”代替了“语言习得”。“语言发展”囊括了学习过程中进步、倒退、再进步、又回落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学习者使用语言时浮现出来的(Larsen Freeman2012)。Wander Lowie做了一个纵向的个案研究对此进行了说明。其观察对象是两个讲美式英语的孩子。他们在荷兰待一年,在这期间研究者对他们的语音表现每周进行记录。研究结束后,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记录进行比较,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最后的测量点上得到的数据表明两个二语学习者能产生目标语似的语音。然而这个结论无法解释实际的过程。因为纵向研究的密集数据展示了语音产出的高度变化性及语音系统的极不稳定性。而且不论在习得目标语这一关键点之前还是之后测量,我们得到的发展趋势都可能是不同的。总之,我们应该用过程分析方法来解释二语发展,不能孤立地看某一时刻二语习得的状态或成果,而是既要考虑到过去的发展历程又要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endprint

4.2语言发展的变异性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包含诸多子系统在内的语言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无论主系统还是子系统都具有变异性。在二语习得领域,Selinker(1972)提出了中介语的概念,关于中介语,有两个特性值得关注:系统性和变异性。系统性强调稳定性,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存在着可以遵循的规律;而变异性是对系统性的破坏,强调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动态变化。Ellis(1999:76-85)将看似矛盾的两种特性进行整合,把中介语变异分为系统性变异和非系统性变异。系统性变异有两种:一是与学习者个体因素有关,比如年龄、动机、性格、认知风格等;二是与语境有关,比如语言语境、情境语境。非系统性变异也有两种:自由变异和表现变异。对于表现变异,学习者可以自己修正,因此系统性变异和自由变异成为最重要的类型。论及系统性变异和自由变异的关系,Ellis(1999:81)认为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自由变异频繁出现,以后系统性变异逐渐占了上风。对于两种变异的不同作用,Ellis(1999:94)的观点是:系统性变异可以反映下一阶段的语言发展,自由变异对语言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系统性变异占据了主导地位,因为系统性变异具有前瞻性,可以预测学习者未来的语言发展趋势。但纵观Larsen Freeman对该理论的研究历程,“动态”一直置于数个特征之首。论及复杂动态系统研究的焦点时,Larsen Freeman & Cameron(2008a:148)这样表述:研究变异不是为了发现系统性变异,而是发现什么样的变异可以引发二语发展,这才是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如果说传统二语习得研究热衷于发现静态的系统性变异,那么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更青睐于描绘从自由变异到系统性变异的真实动态过程。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旨在回答群体性语言发展态势,一般收集大样本数据,做量化研究。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认为这种可推广性规律很可能掩盖了个体的多样化发展轨迹。具体来说,量化研究以均值、标准差为手段,然而平均后的数值并不能反映个体真实的语言发展轨迹。Derwing & Munro(2013)对个体发展进行了仔细的检测,结果发现没有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模式和群体的均值模式是一致的。因此将群体行为映射到个体行为的方法是不正确的。所以研究者在二语发展研究中应高度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内差异和个体间差异从而为二语发展提供更为准确的解释。

4.3语言发展的联系性

在二语习得研究中,语言系统被清晰地划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研究,研究者立足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互相之间鲜有交流。然而就真实的语言使用来说,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互为联系,交织为一体。于是,语言子系统的分离式研究与语言的整体性使用形成矛盾。对于系统,Larsen Freeman & Cameron (2008a:26-36)进行了多层面的阐释:(1)广义上来说,系统由互相作用的子系统构成。(2)各个组成部分呈现异质性。(3)一些子系统还可能是动态的,比如学习者的认知过程。(4)各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呈动态、开放状态。(5)对于不断的变化,系统具有适应性。de Bot等的动态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完全相关联。即系统中所有的变量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到系统中其它所有的变量。总之,内部外部各种因素的交互关系共同影响二语的发展。所以,在未来的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应全面系统地考虑到多因素的交互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二语习得系统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

4.4“双向因果关系”的研究视角

二语习得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抽取一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对其他变量进行控制,旨在揭示自变量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是否产生重要影响。这类研究的科学性在于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步骤的设计、研究结果的报告。但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各变量交互作用,形成网络,而且每个变量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原本的交互关系也会重新组合,因此,基于一个变量得出的结论有很大局限性。传统控制性实验想找出一条因果链:因为x,所以y。与之相对,Larsen Freeman & Cameron (2008a:232)提到了“双向因果关系”(reciprocal cause)的概念,即原因、结果是不定的,这一刻某个变量是结果,下一刻它成为原因。事实上,在二语学习中,各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具有开放性与不定性,在特定的情境下,各变量进行适应与自适应、组织与自组织。Larsen Freeman&Cameron(2008a:242)提出在复杂动态系统的视角下有几种研究方法:(1)民族志;(2)形成性实验;(3)设计实验和行动研究;(4)个案纵向研究;(5)电脑建;(6)大脑成像;(7)综合方法,如语篇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二语习得与语料库语言学合、二语习得与话语分析结合。所以,要想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取得新的成效,必须打破单一变量的线性因果关系并充分考虑各变量的交互作用。

5.结语

动态系统理论揭示了语言发展动态、复杂的一面,为研究二语发展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我们可以对已有研究进行验证,对已有理论进行补充,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更加真切的认识语言发展的实质和特征。这是一个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反映真实性的过程。从动态系统理论角度看,二语习得新的研究方向为:用“二语发展”代替“二语习得”,“发展”研究关注学习的动态过程;研究的焦点从群体的系统性转为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内部的变异性,旨在发现什么样的变异可以引发二语发展;研究语言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借助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电脑建模,模拟各变量的交互关系;方法论上打破单向因果分析,采取“双向因果关系”的视角。具体方法不再局限于实验研究,使用民族志、形成性实验、个案纵向研究、电脑建模等方法。

总之,要想真正了解二语习得过程,必須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仔细观察整个语言发展过程的细枝末节,整合出一套具有科学性的二语习得发展模式,从而对语言发展研究和外语教学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Wander Lowie & Marjolijn Verspoor. 2015. Variability and Vari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rders: A Dynamic Reevalu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65: 63-88.

[2]Anke Lenzing. 2015. Exploring Regularities and Dynamic Systems in L2 Development [J]. Language Learning 65: 89-122.

[3]戴运财,王同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2(5):36-42.

[4]戴运财,杨连瑞.二语习得的一体化模式及其动态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3(6):49-53.

[5]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409-421.

[6]沈昌洪,吕敏.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研究,2008(3).

[7]韦晓保.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新视角:D-C-C模式[J].外语界,2012(6):18-27.

[8]徐丽华,蔡金婷.《二语发展的动态路径:方法与技术》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44-148.

[9]许希阳,吴勇毅.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二语习得研究的反思[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2).

[10]赵昌芝,杨连瑞.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认知动机交互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2(10):48-51.

[11]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现代外语,2011(3).

(作者介绍:刘芳,李胜,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反思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