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类习作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7-09-06 12:52苏银霞
成才之路 2017年2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苏银霞

摘 要:活动类习作指导得当能让学生以此为支点喜欢上习作。文章从调动感官、加强体验,细致到位、有所侧重,同材异构、发散思维三方面对活动类习作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让学生把活动的情绪带到习作中,培养习作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动类习作;教学策略;习作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3-0045-02

活动类习作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习作的目标,设计合适的易于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体验、感受,从而获得习作的素材,进而进行习作的教学过程。習作前的游戏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活动中观察、体验、感受,掌握大量第一手的素材。这样的习作教学解决了学生“无米之炊”的难题,学生自然能“言之有物”,正所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调动感官,加强体验

在活动类习作指导中,应该让学生多观察、多体验。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效的观察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让学生“以身试之,以心验之,以行达之”,从而有所感悟、有所体验,避免了习作时“无病呻吟”。例如,教学习作《有趣的水果拼盘》时,学生在做拼盘前,教师为每名学生发一份习作观察表并让学生熟悉习作观察表。然后,在做拼盘的过程既有观察,又有动手,还有交流,多种感官一齐作用,加强了学生的体验,学生们写出了较出色的作文。这算是比较成功的一次体验活动式作文。陶行知认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的体验会有更鲜活的生命力,也会有更强的震撼力。例如,指导《水的调查》主题作文时,教师在学生夏天上完体育课后,让他们谈谈自己此时的体验,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调查。有的调查一家人一天的用水情况;有的到学校采访厨房阿姨,了解学校一天、一个月的用水情况;有的同学父母在瓷砖厂工作,就调查瓷砖厂的用水量及污水排放等情况。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做了较详细的笔记。还可以布置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让他们讲讲家乡以前的沟渠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学生有了真实丰富的素材,教师只要在选材上做指导,学生就能写出有自己感受的文章。在活动类习作指导中,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体验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可以观察同学的表现,也可以体会活动带给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观察和体验是习作的来源,来源真实,学生在习作中就不会说空话、假话。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帮助,而且对他们真善品格的形成有帮助。

二、细致到位,有所侧重

每个学段对习作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在正确理解课标后,根据学段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每次习作要求的目标。活动类习作教学的优势是能真正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并不是就袖手旁观,教师要体现出应有的指导地位。每次的习作活动目标都是不同的,教师要根据习作学段目标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游戏活动,教学侧重点不同,学生呈现的作文也就大不相同。同样学写人物,三年级侧重写人物的外貌,四年级侧重写人物的动作,五年级要侧重写人物的心理,到六年级就要能从几方面展现人物的特点了。例如,四年级的习作指导可以设计《我比你猜》,教师先准备好能比画的成语,然后,让一个学生上台根据成语做出相应的动作,其他学生猜出成语,谁先猜出谁就获胜。上台比赛的同学动作滑稽,急于表达出成语,台下的同学争先恐后地竞猜,场面热烈。游戏结束后,让学生们把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这次作文学生写得十分生动,充满激情,学生对动词的使用也留心多了。五年级侧重人物心理描写,一位教师上《我是幸运星》习作指导课,设计了在课堂上进行抽奖活动,然后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指导:第一,拿到这张号码牌你在想什么?(课件出示句式:拿着号码牌,我猜想:_____________)。第二,(拿出抽奖箱)看到这个抽奖箱你有什么想法?(课件出示句式:老师果真拿出了抽奖箱,我_____________)。第三,让中奖和没有中奖的同学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的指导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生动地再现活动时自己的心理活动。

在教学五年级习作指导课《有趣的游戏——跳格子》时,教师想让学生写一件事来表现童年的美好,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在玩游戏时,哪个精彩的瞬间让你难忘?学生在视频的帮助下充分回忆,说出了自己感动的瞬间,体会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在习作时,他们都能抓住动作、神态、语言进行具体描写。学生通过游戏时发生的事情,体会到童年的快乐、难忘,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指导。所以,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习作训练侧重点的不同,设计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这样的指导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三、同材异构,发散思维

活动类习作教学由于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开展相同的活动,教师如果缺乏指导或指导失当,学生很容易写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学生的作文为什么会出现雷同的现象呢?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克服学生作文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作文时,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例如,写“劳动”这个话题,许多学生写集体劳动就写班级大扫除,最后,还不忘写这样的一句话:“看着干净整洁的教室,大家都露出了喜悦的笑脸。”写个人劳动,就写洗红领巾,最后还总要有这样一句话:“妈妈回来了,看到晾着的红领巾,夸我真是长大了,懂事了。”为了避免这样的作文反复出现,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脑力风暴,你们觉得做哪些事可以称为劳动?你们参加过或看到过谁劳动?最后,学生写出了《我学会了种花》《浇花真有趣》《我清理了花圃》《第一次做饭》《我给小狗洗澡》……从这些题目就知道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他们习作的内容更丰富了。

窦桂梅老师的《捶捶乐》是个经典的教学案例。捶捶乐是一种按摩保健器具。其中有一个环节她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阅读完说明书后,先让学生说说从说明书上找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接着进行二次写说明书的指导:“作为21世纪的孩子,大家觉得说明书非得用这种方法来写吗?我们大胆地想象,在不违背真实的前提下,怎么改编、创造?一份说明书怎样才能让大家越听越爱听、越听越想听?”学生们在窦老师的启发下,有的要把捶捶乐拟人化,让它自我介绍;有的要用对话的形式,说出生活的场景;有的要用山东快板的形式或者编一首歌;有的画出图案,图文并茂。在窦桂梅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写出一份生动精彩的说明书有了更高的把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面对相同的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写出带有自己独特感受的习作。

四、结束语

总之,活动类习作指导应当能让学生以此为支点喜欢上习作。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重要的保证,一定要避免活动组织无序,学生无从下手或活动热热闹闹,习作指导不着边际的现象发生。教师的有效指导能让活动类作文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在活动中,有了写作的素材,而且能把活动愉悦的情绪带到习作中,有益于培养他们习作的兴趣。教师精心准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思考、体验、感受,这就为写好一篇习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活动类习作应该在三四年级起步作文指导中得到更大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衣萍.小学体验式习作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06).

[2]彭小明.我国中小学典型作文教学模式述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3]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07).

[4]李静,文雪.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