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7-09-07 18:38李文勇万纯友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3期
关键词: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脑出血

李文勇 万纯友

【摘要】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骨瓣开颅手术, 观察组患者实施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并且对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42例(84%),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5例(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4%)及并发症发生率(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使用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并且危险性及伤口较小, 有助于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3.028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主要为急性脑占位性损害, 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殘率较高,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关人士目前正在不断对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改进, 但是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治疗方法还没有统一[1]。

本文就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进行研究, 总结临床治疗经验, 现进行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2016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60例, 女40例。年龄40~86岁, 平均年龄(48.5±12.5)岁, 病程2~15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50例。对100例患者实施CT扫描, 发现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患者45例, 出血部位为皮质下患者30例, 出血部位为小脑患者25例;出血量40.0~63.0 ml, 平均出血量(49.0±7.0)ml。在入院时发现意识清楚患者18例, 嗜睡患者30例, 昏睡患者32例, 昏迷患者20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具备高血压病史, 在对患者进行CT扫描后确认患者出现脑出血, 在进行手术前, 首先与患者家属签订手术同意书, 并且为患者进行CT扫描定位, 查看患者的血肿出现的位置, 之后为患者进行麻醉, 准备手术。患者完成手术后, 密切观察患者舒张压的变化, 保障患者血压平稳, 以此避免患者出现再出血现象。

1. 2. 1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的血肿量较大, 并且出现脑疝或者明显的中线移位, 在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血肿钻孔穿刺减压, 及时避免颅内高压对患者的影响, 之后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在距离血肿最近的位置进行骨瓣开颅, 于脑沟切开皮层2~3 cm, 进入血肿腔彻底清除血肿, 之后止血, 在血肿腔内放置引流管, 使用神经补片减长修补硬脑膜, 去除骨瓣减压, 骨窗的大小约为12 cm×10 cm。

1. 2. 2 观察组患者进行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 将患者送到手术室中进行局部麻醉, 之后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进行头颅CT扫描, 选择血肿面积最大的层面, 以血肿的中心为点, 使用坐标测量器得到血肿点的三维坐标系数X, Y, Z, 通过核实后安装导向和排空仪, 根据血肿的长轴对术后引流有利, 一般从额部入路, 在眉弓上方3 cm中线旁的

2.5 cm作为穿刺点, 根据血肿的形状保持穿刺方向及血肿长轴能够一致, 并且保证血肿与引流管的接触面最大, 确定穿刺点, 规避功能区和侧裂血管, 颅内钻孔之后使用大口径(6 cm)的引流管导入针芯后进行血肿穿刺, 进入到预定的深度后拔出针芯, 就可以看见棕黑色凝块和血色涌出, 缓缓的抽出2/3的血肿, 将引流管固定后复查CT, 根据血肿的引流情况对引流管的深度和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 将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与尿激酶5万U相溶合, 之后将其注入到血肿腔中, 在夹壁管2 h后放开引流, 2次/d, 一直到复查头颅CT血肿吸收在

5 ml时拔管。血肿一般在2~8 d消失[2]。

1. 3 疗效评定标准 以患者生活是否能够自理为基础, 将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六级[3-5]: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已经恢复, 在生活中不需要帮助为Ⅰ级;患者部分生活能够自理, 但是在生活中个别情况需要帮助为Ⅱ级;患者在行走的时候不需要帮助, 但是需要借助工具, 并且日常生活需要帮助为Ⅲ级;患者需要卧床, 但是意识清醒为Ⅳ级;患者呈植物人状态, 没有意识为Ⅴ级;死亡为Ⅵ级。前三个级别表示预后良好, 后三个级别表示预后不良。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42例(84%),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5例

(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病死率(4%)及并发症发生率(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6%、2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病死率为50%~60%, 有75%以上存活的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6]。高血压脑出血病理基础与血压的增高及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血压脑出血有两种治疗方法, 一种是手术治疗, 另一种是常规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是在患者出血量>30 ml, 如果耽误的时间越长, 对患者产生的影响越严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是在短时间形成, 之后血肿的周围会逐渐渗出血清, 以此形成了脑水肿。如果情况严重, 还会导致患者的脑部缺血, 导致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 并且还会使患者残疾, 甚至出现死亡[7, 8]。在高血压脑出血疾病治疗的过程中, 首先要将血肿消除, 减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本文中所研究的方法为传统骨瓣开颅手术及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手术, 虽然两种方法治疗的远期效果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后者在手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几率较小, 安全性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过程中要对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 以此降低意外发生率。手术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 尤其是舒张压, 避免出现再出血现象[9, 10]。

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大, 并且患有脑疝及中线移位, 可以使用传统骨瓣开颅手术。但是此种方法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切口较大, 并且清理血肿十分困难, 还会出现各种感染及并发症。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创口小, 能够精准找出血肿位置, 并且清理方便, 患者在手术后容易恢复,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及感染发生几率。但是在治疗过程中, 还是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以此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法, 从而保证患者的个人利益[3]。

综上所述, 高血压脑出血使用CT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并且危险性及伤口较小, 有助于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亮, 任光旭.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8):122.

[2] 曾胜田, 彭远强, 康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医药前沿, 2013(31):112.

[3] 段勇刚.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中国医疗前沿, 2013(22):68-69.

[4] 陈辉清.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06, 1(1):5-7.

[5] 汤崇辉, 刘伟国.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8(6):377-379.

[6] 黄文飞, 黄启锐, 郭祚国, 等.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研究.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6):776-777.

[7] 陈东亮.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进展.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2):118-120.

[8] 陈军, 李爱民, 吴海滨, 等.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对照研究.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7(4):189-192.

[9] 赵金安.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探讨. 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8):992-993.

[10] 杨光却端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研究进展.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12):1270-1271.

[收稿日期:2017-04-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脑出血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诊治进展
甲状腺全切除术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及合理选择
腹腔镜手术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卵巢内异囊肿的临床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
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