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心 生死与君共

2017-09-08 19:53苏黎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气节文天祥欧阳

苏黎

文天祥生活在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复杂的时代,自小仰慕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前代名臣的功绩文章,及其“忠”之高德,立志要名列其中。初师从“清文粹德”的儒者曾凤,在抗元战争爆发之后,曾凤一家俱死于战乱,文天祥触动极大,写下悲切祭文。20岁时,文天祥以廉试榜首之名进入白鹭州书院深造,就学于当世名儒欧阳守道。欧阳守道德高如沐,学识精深,以处子之心治学,待学生如己出,且忧国忧民,主张力抗外敌,反对屈辱求和。在其多篇文章中,如《顔鲁公祠堂记》《永和镇欧阳监丞祠堂记》等,以饱含感情的笔触,高度称颂仁人志士宁死不屈、决不降敌的节操,表示“誓为越鬼,折首剖心”的决心,感人至深。欧阳守道赤心如炽,其忠君爱国之心,深深地影响了文天祥。

此后,文天祥对策集英殿,才思泉涌,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及第,大魁天下。《孟子·离娄下》讲:“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文天祥既乃皇帝钦点状元,所谓天子门生,自然以皇帝为知遇恩人,生死与共。如是,虽宦海中几经沉浮,皇帝难辨忠奸,他始终赤胆忠心,不改初心。及至临危受命,官拜右丞相,更是以家国为己任,力图手挽狂澜。在艰难的抗元战斗中,文天祥妻离子散,忠诚的战友相继战死沙场,卖国小儿搬弄是非,繁华富庶的家国遍地疮痍,虽数次徘徊于生死边缘,仍砥砺前行,誓与皇帝国家共存亡。

在中国古代,皇帝即国家民族的象征,服侍于异性异族的武力征服者,决不被士人轻易所接受。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历史的真实,还是野薭之史,皇族的血脉存续,是亡国复辟志士的精神支柱。宋代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修养最高的皇家文学族群,对国民风气的提倡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后世多以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人的精彩,在于无论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商贾平民、芸芸百姓,在精神上以及物质上,都拥有非常罕见的集体性高素养。宋人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和品位,宋代的士子,在整体性格上,出现一种淡泊沉稳的状态。300多年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浓浓熏陶,让宋人在文化归属心理上有根深蒂固的优越感和眷恋。屈原魂归汨罗,与楚国共存亡;清朝灭亡的时候,王国维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亦是异曲同工的心理。

文天祥状元及第出身,南宋末年少有的绝世名儒,在文章学识与治世之才之上均有卓绝的才华,其身心与宋之血脉相融,是铁骨铮铮的名儒士子,对300多年的南宋政权有深深的挚爱。

文天祥既然受前贤师友熏陶极深,自然对“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异族入侵者,有深深的抵触和不屑。他在《正气歌》中写道: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对齐国太史、晋国董狐、韩国张良、苏武、嵇绍、张巡、颜杲卿、管宁、诸葛亮、祖逖等历代忠君爱国先贤热情歌颂,并以之为榜样:“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慷慨直言:“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可见光明磊落忠义心,视生死如浮云,心中长存浩然正气。在文天祥的精神宇宙里,看到孟子思想的璀璨升华,看到中华民族皓如日月的高风亮节,这样的精神,香火永续,千古流芳。其才华之高,气节之感人,元帝忽必烈均犹疑再三不忍杀之,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文天祥不愿苟活于异族统治之下。被俘之后,土室困守三年,一心求死,最终慷概就义,从容赴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死前叩首南方,忠义之心,日月可昭,天地可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碑上一座無法逾越的巍巍高山。

愚以为,文天祥之所以至死不降,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在其多篇文章里,均流露出流芳百世、彪炳史册的人生追求,最著名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响彻历史的长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国难当头见气节,永垂青史留美名,可谓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对内,是南宋士子品性高洁,对执着己身信念的追求;对外,是民族英雄的气节,对“身后名”的爱惜。无论哪一种,文天祥以满腔的赤诚,谱写了悲壮的爱国之歌,永远如高山,如旭日,如热血,闪耀在历史的长河,永不磨灭。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节文天祥欧阳
气节,一个人的精神脊梁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正气文天祥
我家的健忘老妈
竹外疏花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中国人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