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一身正气 荡两袖清风

2017-09-08 19:57杨雪瑾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青莲傲骨文天祥

杨雪瑾

谈到文天祥,宋理宗曾有过这样高度的评价——“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诚然,作为一个以一身浩然正气彪炳千秋的傲骨之人,文天祥是汗青史册中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我们从他的身上汲取了太多正气,太多铮铮铁骨,他如同一朵清雅高洁的青莲,给我们以润物无声的心灵滋养。

散尽家资充军费

《宋史·文天祥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长江上游告急,诏令天下勤王。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急忙联络各路英雄豪杰,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宋恭帝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

朋友劝他不要带着这些“杂牌军”去以卵击石,但文天祥却坚持道:“以我的不自量力以身殉国,才能唤起更多的忠臣义士为之奋起,如此,国家就有保障了。”

不仅如此,家底颇丰的文天祥还捐出了全部资产充作军费,自言:“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君子之交淡如水

人在官场,难免许多应酬,有人捧高踩低,有人谄媚奉承,有人左右逢源,有人摇尾乞怜。然而半生为官的文天祥却能紧守一颗清廉之心,出淤泥而不染。

每年生日时,他不要好友们送给自己什么贵重礼物,只要能来与他谈天下棋,便是最好的贺礼——“客来不必笼中羽,我爱无如橘里枰”。重情是他赤子之心的表露,清廉是他赤子之心的浩然。

得意时的清廉已十分难得,失意时的清廉就更加难能可貴了。在他经历令人无奈的世态炎凉后,仍能为好友的一首赠诗所感动,写下“故人忆我能远来,虹光满袖生琼瑰。一杯相属慰岑寂,使我发笑愁颜开”这样旷达的诗篇。

古往今来,君子之交淡如水,文天祥崇尚的正是这样的境界。客人来祝寿送给他一首长诗,令他满怀感激,也一扫自己“山囚”的郁闷,让他重拾希望,以至“握手相期出云表”。

平生耿耿唯好音

在文天祥的字典里,与朋友交,唯诗词耳,亦止于诗词耳。但某次生日时,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方揆余之初度,忽惠我以好音”,送给他了一件乐器,这不禁使清正廉洁的文天祥十分感激,又十分不好意思,“畴昔折辈行之谦,从今悦亲戚之话。”

收下这件礼物后,文天祥心中总有块石头放不下,他又写了好几首诗来答谢这位“乐友”——“《阳春》《白雪》之词,真成寡和;流水高山之约,安得相逢?”并将这位乐友引为知己——“永为好也,长歌《白雪》之章;还以事之,愿寿青山之约。”

就是这样一个两袖清风的文天祥,用浩然正气滋养了后世朝野的铮铮傲骨,也无怪乎同样以清廉著称的于谦,会这样评价这位如青莲般的前辈——

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莲傲骨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旗袍
傲骨之美
高节临风(竹)
一朵青莲
愿做傲骨寒梅
一朵佛前的青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