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不止是文人

2017-09-08 22:44猗猗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蒙元文天祥临安

猗猗

我们熟知文天祥是因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等诗句,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极具强烈感染力,因此我们对文天祥的定位就是文人,其实历史中的文天祥远不止文人这一重身份。

1256年,文天祥不过才21岁,但已经科举考试中夺得状元及第,从此开始了官宦生涯。直到1274年,蒙古大举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了戎马征途。

率军勤王

1274年,蒙元派出大军,扬言要消灭南宋。而后攻陷鄂州,鄂州都统归降,京师震动,各地宋军军官在铁骑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兵败如山倒。

宋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廷不吝赏功赐爵。但当时各地官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

文天祥捧着诏书流涕哭泣,派人率领郡里的英雄好汉,同时联络溪峒蛮,派方兴召集吉州的士兵,各英雄豪杰群起响应,聚集兵众万人。此事报到朝廷,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卫京师。他的朋友制止他说:“现在元兵分三路南下进攻,攻破京城市郊,进迫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万余人赴京入卫,这与驱赶群羊同猛虎相斗没有什么差别。”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但是,国家抚养培育臣民百姓三百多年,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没有一人一骑入卫京师,我为此感到深深地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殉国,希望天下忠臣义士将会有听说此事后而奋起的。依靠仁义取胜就可以自立,依靠人多就可以促成事业成功,如果按此而行,那么国家就有保障了。”

进军临安

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蒙元,想要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连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1275年8月,率部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振。进入临安之后,文天祥担任平江知府。

文天祥向皇帝上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意向很多,奋发、果断处事的例子很少,请求处斩师孟作为战事祭祀,用以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又说:“宋代接受五代分裂割据的教训,削除藩镇,建立郡县城邑,虽然一时完全革除了尾大不掉的弊端,但是国家因此渐趋削弱。所以到一州就攻破一州,到一县就攻破一县,中原沦陷,悔恨、痛心哪里还来得及……”当时朝议以文天祥的议论是疏阔,难以实行,因此,他的上书没有结果。

常州之役

1275年10月,文天祥到平江,元兵已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三千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兵力。但张全卑鄙自私,当三位将领与蒙元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義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和担忧。蒙古铁骑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江万载、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三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丞相陈宜中却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抵抗。兵临城下,朝中大臣先后逃走,朝廷乱成一团。

出使元营

1276年1月,蒙古铁骑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全成汉奸。谢太皇太后暗命江万载摄行军中事,父子率义军和殿前禁军保护益、广二王离开危城临安;又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由南宋末期抗元明暗两统帅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蒙元大营,以便一窥虚实。文天祥以浩然的态度和蒙古交涉,却被蒙古统帅伯颜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江万载、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蒙古投降。

皇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书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将,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大宋忠臣,我有什么可害怕的!”听了这话,吕师孟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镇江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匕刃,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而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扬州过客

逃脱蒙古军队控制,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蒙古军队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扬州经过两次大寇灾。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时,天已大亮。为躲避追杀,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很多蒙古骑兵巡视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名士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而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士兵们急着躲雨,匆匆而过。事后才知道,这队骑兵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行十二人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只剩下六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endprint

但高邮方面收到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前进。泰州有船可到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军出没,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对手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他在一首诗中风趣地说:“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视作等闲了。

苦战东南

1276年10月,暗中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命文天祥出兵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蒙元的攻击下,南剑州落入敌手,行都福州失去屏障。

1277年初,元寇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分宁、武宁、建昌等地。临川、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占领了大片土地。

1277年8月,蒙古铁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文天祥被朝廷外派南剑州开督府时,文天祥所募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铁骑猛烈的冲击下,文臣武将或死或降,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1278年12月,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蒙古铁骑俘获。他吞下二粒龙脑毒药自杀守节,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元朝将领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文天祥没有拜,张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南宋。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从容殉国

文天祥在会京师途中路上,八天没有吃饭,没有死,才又开始吃饭。当时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员,王积翁说:“南宋人中没有谁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积翁去传达圣旨,文天祥说:“国家亡了,我只能一死报国。倘若因为宽赦,能以道士回归故乡,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为顾问,还可以。假如立即给以高官,不仅亡国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负抛弃,那么任用我有什么用呢?”此事于是作罢。

原本是在元军监视之下宿于旅舍,后来则被监禁于半地下之牢狱,并铐上手铐脚链。不论遭受到如何严酷之对待,文天祥仍旧不屈不撓。文天祥的态度始终如一,有时候手铐脚链会被取下。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元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

文天祥1279年10月抵达元大都,到1283年1月9日被杀,一共被囚禁三年两个月。在这段期间当中,他曾历经绝食自杀失败,故从那时起他便坦然自处,等待着死刑的来临。

1283年1月9日,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他的衣服中有赞文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忠义至尽,仁也就做到了。读圣贤的书,所学习的是什么呢?自今以后,可算是问心无愧了。”

文天祥的一生,如果只用文人的身份定位,太过狭隘,金庸讲“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文天祥虽是文官,为了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施救水火战乱中的百姓,奔走半生,最终慷慨就义,其浩然之气久而弥励,不亦伟乎!endprint

猜你喜欢
蒙元文天祥临安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论蒙元统治者对“象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蒙元京畿区位论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