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岭

2017-09-08 08:21方华
醒狮国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楚歌楚霸王垓下

方华

驱车前往巢湖南岸的楚歌岭。我深信,我正迎着两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兵溃的路线。耳风呼啸,我仿佛看见奔腾的战马、猎猎的大旗正从我的车旁闪电般掠过。

《史记·项羽本纪》记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垓下之地被历史学家认定为四面楚歌的发生地,似已毋庸置疑。

然而,在巢湖南岸为什么还有一座楚歌岭,为什么山下还有一个乡镇叫散兵?而骁勇善战的项羽又怎么可能在一个一马平川的垓下小城让刘邦的汉军重重围困,实是让人费解。难道就是因了一部史传千古的《史记》片言记载,让人不再怀疑历史的真伪?

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意去考证史记是非曲折。只是站在高高的楚歌岭上,环视周围连绵的群山,俯视苍茫浩渺的巢湖,心中臆认,这才是四面楚歌的发生地。也只有这样据山临水的险要之地,才可以让身经百战的项羽在兵败途中安营扎寨,修整以待汉军及诸侯兵马。

且让我们根据巢湖南岸民间的流传,来回放一下二千二百多年前的那场战事。

空旷的垓下平野是一個适合两军决战的战场。然而,摆开阵势的楚军却中了汉军的十面埋伏。

项羽率溃军一路南下,来到巢湖岸边的龙王山下,见其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便扎下营盘,整军以待追军。

不久,韩信即带领汉军人马赶到此地。由于楚军营寨面临巢湖,背依大山,汉军一时无法攻取。足智多谋的韩信,见武攻难胜,便决定改用心理战术,以此来挫伤虽败犹勇的西楚霸王的锐气,动摇誓死效忠项羽的“八千子弟兵”。

是夜,韩信派人用糖稀在楚军驻地外的空旷地写下“霸王无道,项羽必败”八个大字。由于糖香四溢,引来无数蚂蚁争食,遂粘聚在一起。韩信在命令围困楚营的汉军唱起楚歌的同时,又亲领一小支人马,带着箫管潜上楚军驻地后面的山岭,吹奏楚地歌谣。楚歌从四面传入楚营,楚兵听了个个怀乡,人人思亲,泣不成声,军心开始动摇。

至天明,被四面楚歌勾起思乡之情的楚兵,又见了万千蚂蚁在旷野排成的八个大字,认为是天意灭楚,顿时军心大乱,纷纷丢盔弃戈离营而去。项羽也不明其由,惊呼“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在混乱中收拢起残兵游勇,攻上营后山岭,据险而战。但因众叛亲离,终不敌众,英勇豪杰的西楚霸王最后仅带着二十八骑亲信,突围而出。

至和县乌江,项羽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抛颅而亡。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悲叹。

此后,当地人将项羽兵散之地的小渔村称为“散兵”(今为散兵镇),汉军吹箫的山岭被称为“楚歌岭”。如今,楚歌岭上可寻韩信吹箫处、霸王城等景观遗址。

翻过楚歌岭,在其东南的山间有个千余人的大村,称项山村,村内项姓居多,连同周边村庄在内,姓项的村民达2000余众。

项山村的居民自称是项羽的后代,实是元初(1228年)时其祖辈项昌世从东北辽西迁居至此的。据项氏宗谱记述,项昌世是项羽的第70代世孙。按辈分算,现今项山村的项氏已是90多代了。当年项昌世迁居这里,其缘由就是当年楚歌岭下的那场战事。

为了纪念项羽,项羽的后裔们还在项山村的山岗上立起一座5米高的项羽铜像,建起了一座全国唯一的以项羽为背景的项羽文化园。彳亍于此,不免让我回味起那场“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楚汉风云。

无独有偶,在楚歌岭的北边,有上韩、下韩、韩岗等村庄,多为姓韩,其村民也坚称是韩信的后代,据说是当年韩信留下的部属在此繁衍生息的结果。

祖辈们当年在楚歌岭下互为对头,誓死鏖战,后代们如今却比邻而居,围岭而作,也是一段佳话。时光是铸剑为锄的最好熔炉。

站在楚歌岭的顶峰,大风扑面,山林索索,仿佛听得见那场厮杀中的呐喊。环顾这方当年楚汉相斗的战场,一种悲怆自胸涌起。

山下,现代人的劈山开矿,已将大好的山河剥蚀得体无完肤。开石场和建材厂的灰尘弥漫,笼罩四野,让不远处的浩浩巢湖也尘蔽在一片苍茫中,真个是 “天高水涸兮寒雁悲伤”。

现代人的这曲四面楚歌,要打败的是什么?青山绿水?乡愁?曾经的历史?还是我们的未来?

楚歌岭上,我听见一支箫管如泣如诉的哀怨。endprint

猜你喜欢
楚歌楚霸王垓下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垓 下
谜语时间
为什么叫“一把手”
楚歌作品印象
遗貌取神品人生
西楚霸王
成语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