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测度及其对经济影响

2017-09-08 08:38奚萍子
商业经济 2017年9期
关键词:城镇化

[摘 要] 以江淮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的视角通过Carlino模型测度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存在性,分析了江淮城市群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并就此得出相关结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江淮城市群城市间存在集聚效应,江淮城市群通过产业集聚加快了区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内专业化分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交通通勤的短板问题;通过空间集聚效应,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9-0049-02

Abstract: Taking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Jianghuai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xistence of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Jianghuai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easured by the Carlino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re is an agglomeration effect between cities in the region. It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i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also helps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traffic commuting problem. The space agglomeration effect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even the whole province for ultimately achiev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Key words: Jianghuai city agglomeration, agglomeration effect, urbanization

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城市群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和重要载体,它不仅积极有效吸收新增城镇人口,而且还能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安徽省发展战略布局中有一项重要的布局就是构建以江淮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它是一个以合肥为中心的“1+10”城市群,具体包括合肥市、芜湖、马鞍山、铜陵、滁州、蚌埠市区、淮南市区、六安市区、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0个省辖市。江淮城市群中是以省会合肥为核心,以沿海、沿江城市为两翼,有效辐射范围可以包含安徽北部和安徽南部,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经济圈。虽然江淮城市群并没有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規划纲要(草案)》中,但它是作为支撑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地区,同时也是作为长三角向西辐射的“腹地城市群”,作为中部地区贯通南北重要的区域板块。因此对江淮城市群的深化研究,不但对于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优化国家区域总体布局具有现实意义。

一、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测度

目前对于集聚效应的计量主要有成本函数法和生产函数法两种方法,而生产函数法由于其可操作性强,被国内外学者采用,因此综合考虑,这里采用生产函数法来测度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至于在生产函数形式的选择上,由于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基础之上C-D生产函数能用较少的变量直接估计整个城市集聚效应的大小而被大量采用。但城市集聚被证明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而这里采用对数形式的生产函数Carlino模型对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进行估计。在指标选取时被证明总量数据来计算经济增长率更准确,这里主要采用的变量为产出水平、劳动力投入、工资水平,而这三个指标在借鉴他人及数据的可取得性上分别用选取各个地区的GDP水平、从业人员数、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来表示。Carlino方法又称工资函数法,它利用CES生产函数测度集聚效应,得出如下的工资函数形式:W=AQαLβ

其中,W:工资水平,Q:总产值,L:劳动力投入,A:固定系数,αβ为参数,其中α表示产出的工资弹性,β为劳动力的收入弹性。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到:

LnW=C+αLn(Q)+βLn(L)(1.1)

集聚经济效应指数AI=(1+β)/(1-α)。AI>1表示研究区域存在集聚经济,AI=1表示研究区域集聚规模收益不变,AI<1表示研究集聚规模收益递减.

采用1995-2015年面板数据利用Eviews6及公式1.1来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因为面板数据包含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两种,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取决于模型设定的正误,因此想得到有效的参数估计对模型的设定检验则非常重要。基于此,利用协方差分析检验和Hausman检验,确定最终的选择模型为变截距随机效应模型,其最终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endprint

从上表可以看出,Carlino模型的拟合效果很理想,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由此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lnW=1.828535+0.533174ln(Q)+1.820886ln(L)(1.2)

(0.0036) (0.0000) (0.0001)

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江淮城市群集聚效应AI=6.0426>1,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江淮城市群各个城市间存在集聚效应。

二、江淮城市群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截止到2016年,江淮城市群GDP为18425.52亿元,占全省的76.4%;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8668.16亿元,占全省的83.7%;固定资产投资为21208.6亿元,占全省的79.26%;进出口总值为394.87亿美元,占全省的88.98%,从2010年到2016年江淮城市群GDP等各项指标都在不断的增加,占全省的比重非常大,可以看出江淮城市群近几年经济发展势头不错,城市群经济竞争实力也越来越强劲。

(一)江淮城市群通过产业集聚加快了区域城镇化进程

江淮城市群城的集聚意味着这些地区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区产业、人口、要素在空间的高度集聚是其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作为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产业集聚又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产业集聚不仅带动了区域内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而且又推动区域内交通、餐饮等服务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以及区域内其他行业的兴起和繁荣,促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大批转移,从而增强了城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因此,城镇化的推进速度、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战略规划都必须以区域内产业集聚为基础,另外区域内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也都要以区域内产业集聚为前提,因此要想实现区域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产业集聚为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内专业化分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城市群集聚通过产业集聚又会使城市群内企业分工越來越细化,城市群内每个企业的生产更加专业化,而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起,通过分工协助,更加容易实现规模经济。各企业竞争的重点在于产品差异化,通过满足消费者各种差别需求的生产方法,来减少消费者的探索成本,从而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消费,扩大市场的需求,反过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又会进一步刺激集聚。这样的良性循环促使更大的产业集聚群的出现,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三)有利于解决交通通勤的短板问题

合肥作为省会及江淮城市圈核心城市在城市群内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这主要取决于其在交通联系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但各城市之间通达性水平差异却较大,因此各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优先安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主要航道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合肥连接芜湖、马鞍山及滁州等周边市(县)的快速公路网,全面对接南京等苏南地区;规划建设都市圈环线畅通工程、合肥内环路高架及三环高架路、合肥绕城高速外扩、新建芜湖绕城高速环线(泰山路长江大桥、城南长江隧道);实施江淮航运通道,形成以省会合肥为核心的新型航运体系;同时也加快各市(县)之间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因而随着城市群总体布局的深化,交通网络逐步完善,提升路网通达性实现对交通短板的补齐。

三、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江淮城市群城市间存在集聚效应,且经济实力发展势头良好,江淮城市群发展对安徽省经济水平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城市群发展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产业内科技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劣势,因而江淮城市群各市应该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特点,逐渐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逐步加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同时继续密切城市群内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城市群内服务业的相互合作及渗透,进一步提高江淮城市群的整体规模与经济水平,通过空间集聚效应,带动自身及周边地区乃至全省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朱英明.产业集聚研究评述[J].经济评论,2003(3).

[2]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7-147.

[3]安徽统计局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段大玲.基于城市群视角的城市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

[5]常凯瑞,奚萍子,张洁.江淮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测度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37(6):28-28.

[责任编辑:赵磊]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任远:未来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探索
“逆城镇化”值得关注但切莫误判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