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展高校培训市场的策略研究

2017-09-08 06:29崔晓杰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品牌意识互联网高校

崔晓杰

摘要:培训与继续教育作为高校三个主要职能之一,同样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随着我国培训市场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培训部门应主动转变思想、改进传统教学与管理模式,积极应对市场竞争。本文从提升培训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注重培训品牌化建设、充分参与市场定位高端培训、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培训市场四个方面,阐述了积极拓展高校培训市场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培训部门;培训市场;品牌意识;互联网+

一、我国培训市场特点

无论是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还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都指引着培训市场发展的方向。因此,近些年来,我国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各类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技能类培训、管理类培训、职业能力类培训不胜枚举,培训需求不断提升,培训市场潜力巨大,现已逐渐成为我国最为火热的产业之一。

同时培训市场纷繁复杂,竞争异常激烈。高校作为进行高等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除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功能之外,还具有继续教育的职能,肩负职业培训的责任。培训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也对高校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大冲击,主要体现在培训市场的萎缩。因此,拓展培训市场是高校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与主要支撑点。

二、高校培训业务现状

高等院校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市场,成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和素质的职业人才的主力军,这是社会赋予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都有了自己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部门,高校除学历教育、科学研究以外的第三个职能逐渐完善与运行。但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高校对培训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

虽然大多数高校中都设有继续教育与培训部门,但在学校的管理者思想中,培训工作并没有提升到和学历教育与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对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发展定位上较模糊,对培训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在资源配置、师资配备与培养方面不够重视。

2.品牌意识缺乏

品牌已经成为培训机构获得社会认可度的关键,也是他们在激烈的培训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现已成为培训机构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高校的培训部门,并没有把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到应有的高度,重视程度还较低。也没有把高校得天独厚的实训条件、优质课程和讲师转化为自身的培训品牌。忽视了如何把这些办学优势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缺乏品牌化的发展战略。

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高校培训工作的发展与培训市场紧密相连,培训工作必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培训市场进行充分认识与了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但由于高校对培训工作的理解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造成了高校培训部门很少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也就不能充分理解培训市场的需求。有的高校培训部门甚至不愿走出去主动联系客户,只盯着眼前国家或省市分配的计划培训项目和学校内部培训课程,完全与市场脱节。

4.利用新的培训途径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运用,它已经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又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因此,社会各培训企业也积极开拓基于互联网的培训市场,有的自主开发互联网培训平台,有的则使用QQ、直播平台等进行个人线上直播培训,使培训开展更加容易,成本也不断降低。而部分高校培训部门还未能积极响应这一浪潮,将自身优质的培训课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发布与推广,还只是停留在将学员招进来到聘请教师开班培训再到考核取证的培训途径。

三、高校培训部门市场拓展的策略

1.提升培训工作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

要提升高校培训部门的活力、激发其参与市场竞争的热情,有效进行市场拓展,就必须要切实提升培训工作在整个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使其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需要转变观念,明确培训工作的办学定位,使其教学内容与实践过程符合生产过程,面向企业实际需要,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促进培训部门与学历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使培训部门能够有效利用学历教学部门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等高校教学优势,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培训课程的教学与实训水平,为受训企业和个人进行综合性、定制化的培训课程,高质量满足受训企业和人员的需求,以质量促发展。

同时,培训工作在高校办学定位上的提升,也有利于培训部门与科研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有利于培训部门把握培训内容的国际化发展和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跟踪和解决,使培训内容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

2.注重培训的品牌化建设

品牌已经成为各培训机构在现阶段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赢得更多市场份额、求得生存发展的关键。高校的培训部门相比其他培训机构,更便于整合整体教学资源、更善于把握培训内容的国内外发展趋势、更利于多学科多知识领域的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必须善于利用这些优势对培训市场进行分析、制定培训发展战略、形成具有针对性、可把控、可操作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开发一系列以培训市场为导向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精品培训项目,作为培训品牌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在培训内容设计上要避免同质化,必须特色鲜明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使高校培训从市场的跟随者转变为市场的引领着,从而逐渐形成高校自身的培训品牌。

3.充分参与市场,定位高端培训

现在中国的低端培训市场,进入门槛低,培训机构多,竞争激烈,价格戰情况普遍,不少处于中低端市场的培训机构利润较低。由于高端培训市场门槛高、难度大,它们又无力涉及。因此,中高端培训还基本处在一种有序的竞争状态下。而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师资与科研力量优势,可直接定位高端培训,构建面向社会各界的培训服务平台。endprint

高校培训部门参与培训市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开展合作

高校在长期的运行发展过程中,与政府之间有较强的联系,这些年来,政府机关越来越重视公务员的培养,使得政府部门也成为培训市场的一部分。高校应该在自身政策和公共管理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紧密关注政府的执政目标和方针政策,根据实际培训需求确定适合他们的培训内容,充分与政府展开合作。

(2)加强与企业行业联系,开展合作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分7个批次取消了434项职业资格,这使得一些以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为主的高校培训部门失去了部分市场。为此,高校应该利用其学科教育、实训条件与科研优势,积极与行业企业联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他们开展员工岗前、岗中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以及行业企业员工岗位能力考核工作。

(3)加强与国内外认证机构联系,开展合作

这些年来,随着岗位国际化的加强,众多岗位资质涌现。一些岗位资质认证项目被国内外一些考试认证机构垄断,他们通常以授权的形式寻找合作伙伴。高校以其公信力和行业影响力,具有获得授权的先天优势。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特色和教学资源,争取更多与自身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资质认证授权,加快培训事业的发展,增加在培训市场中所占的份额。

4.利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培训市场

“互联网+”是新时期国家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培训工作的开展也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推进培训工作的开展。第一,要转变以往从招生到开班授课再到考核的现场培训方式,将适合使用网络平台开展的课程进行网络培训。这就要求建立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网络教学模式的开发。第二,“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必须要改变网络视频课程的单向传播性,要建立可以进行实时互动的网络授课平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与学员进行实时音视频互动,资源共享,分析评价。第三,利用及时通信软件、公众号、手机APP和网络授课平台等方式加大高校培训部门的宣传力度,将培训项目、管理方式、经典课程、授课精彩瞬间等内容进行发布推广。最终形成培训项目科学、线上线下结合,推广方式多元的培训市场拓展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

[2]王晶,刘超.高等院校开展市场化培训的可行性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6(03)

[3]任颖.企业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J].北京成人教育,2001(06)

[4]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牌意识互联网高校
品牌意识成就今日顺丰
武定县己衣镇发展玫瑰茄产业的思考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