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2017-09-09 04:36李锋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机械能选题创设

李锋

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教育教学不败的话题.在当前课程标准凸显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下面从创设问题情境这一视角进行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物理知识的有效建构是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的.同时,科学探究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实践表明,探究过程的核心是问题,学生物理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都是在一个个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此,创设富含物理素养的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也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发.问题情境一般是指,能够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新问题的情境.对于高中物理而言,可以从以下视角创设问题情境.

1.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连续性是学生认识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特性.教师对于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得到拓展与深化,继而设计出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适当提高与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情境.在尝试解决问题却不能完成时,学生会产生学习知识的内需动力.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动能定理都能搞定的问题为什么还需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学生经常产生的疑问.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绳子两端系上质量分别是1kg与2kg的物体,并悬挂在光滑的定滑轮两侧,从静止状态开始释放,当滑动1m之后它们的速度是多少?不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借助于牛顿运动定律或动能定理都能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不能理解,这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从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个视角出发,顺着机械能守恒的思路,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2.剖析学生原有认知的局限性,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知识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样.学生初期知识的低层次以及知识内涵与外延的不清晰会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形成一定的障碍.这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知识局限性的节点因势利导,创设能凸显学生认知体系缺陷的特定情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修复与完善.例如,有些学生在初学滑动摩擦力时受经验性思维的束缚,认为滑动摩擦力与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面对学生这样的认知,笔者设计以下问题情境:把一个物体零初速放于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上.物体在开始阶段的运动状态如何?使物体产生动力的是哪一种力?传送带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具备什么特征?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讨论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内涵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进行课题研究

教师提供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解决是为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适时放手,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并探究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选题方向:合适的选题素材可来源于物理教材,也可来源于生活中.

1.结合物理教材.例如,物理教材中就有很多的研究素材,呈现出许多能引导学生探究的栏目、图片,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图片就有几十张,如潜水艇、太阳能电池、运载火箭等.学生能根据这些图片获得一系列信息,最可贵的是直接的视觉刺激.这种设计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拓展认知的兴趣.还有,如“做一做”“科学漫步”等专栏,都体现出物理学习和生产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关注它们,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教师要按照教学进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课本素材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理论知识.

2.取材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結合生活选择素材.联系生产生活得到的研究性课题,学生对相应的内容会有亲近感.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唾手可及的,有利于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往往能独立自主地发现.即使缺少来自老师的帮助,学生也会依靠很强的自主意识进行研究.在引导学生选题时,教师要激励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和疑问展开研讨,增强学生体验生活的感受.比如,静摩擦力广泛存在于生活中、清除粉笔灰尘的有效办法等.这样的研究课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况思考和研究.此外,学生还能主动地从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力资源中取得对应的辅助信息,以支持自己观点的形成.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械能选题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