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业经济发展对贫困的影响

2017-09-09 11:13刘芳
商情 2017年27期
关键词:贫困经济发展

刘芳

摘要: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许多经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切入点对贫困问题进行研究,致力于寻找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关于产业化扶贫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农业或者工业的某个方面对贫困的影响、贫困地区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情况、“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将从扶贫的实际意义,农业和工业对贫困的影响以及政策建议这三个方面系统化研究工农业经济发展对贫困的影响。

关键词:工农业 经济发展 贫困

1引言

减少贫困,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所力图实现的重要目标,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依然很多。因此,我国反贫困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2010的价格水平为基数)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一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到了1.28亿人。贫困线的大幅提升标志着中国的减贫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我国的扶贫模式从发展上经历了救济式扶贫模式、开发式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模式三个阶段,其中开发式扶贫模式中的产业化扶贫是目前最主要的扶贫方式,农业和工业是扶贫的主导产业,对减少农村贫困至关重要,所以本文主要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角度来探讨工农业发展对贫困的影响。

贫困集中,西部地区减贫任务艰巨,资源有限,有效减贫政策需要有明确的优先顺序,但是现有的研究存在诸多分歧,主要是针对农业和工业在减贫上谁更重要,已有的研究分为两种观点,观点一是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认为中国的农业增长对于农村贫困的降低“更重要”,观点二则与之相反,认为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对于降低农村贫困比农业部门生产率的增长更重要。研究农业与工业的发展对贫困的影响以及对减贫的作用方式,确定在降低中国贫困中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可以为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农业和工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对我国减少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2相关理论研究

2.1农业发展对贫困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产品和农村劳动力的剩余是工业化的前提,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其他部门无可取代的。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中国的粮仓不能建在别人的土地上,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别人手里,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中国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商品出口国,完全有条件推动农业和工业同步发展,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都离不开政府全方位、大力度的财政支持,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

2.2工业发展对贫困的影响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看,新中国过去60多年所走的就是工业化之路,中国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降低的成就无疑与它密切相关。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优先发展农业未必是一个好的发展战略。首先,由于中国的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下,因此农业所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必然被国内人口所消耗掉,而能够出口的数量极其有限,因此中国要通过农产品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并不现实。其次,由于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因而其成本高,再加上农产品的出口量有限,所以在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价格决定权非常弱,所以不可能通过大规模的农产品出口来推动农村贫困降低和经济增长。中国农村贫困的降低主要来自于工业化所产生的渗透效应,这种渗透效应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使得工业部门不断壮大,直接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第二,工业化也同时给农业生产带来效率更高的生产设备和投入要素,这些要素将会直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增加农业收入,同时释放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陷阱。

3政策建议

(1)传统农业不能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不具有稳定增长的能力,这就需要改造传统农业,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就是在于寻找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目前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协调力度还不够,所以,政府要切实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切实推进农村科技进步与发展,带动城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要切实加强农业和工业配合,实现工、农互补和相互促进。必须创新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粮食生产的投入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此外,还须加大对传统农区的财政支持和对中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扶持力度,不断夯实农區农业基础,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动力。

(2)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人多地少是一个显著的瓶颈,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优先发展附加值较低的农业来推动经济发展和降低农村贫困未必是一个好的策略;通过给予贫困农户进入城市和工业部门就业的机会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因为只有实现了这一点,才能够使他们有机会分享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成果;允许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快速增长的工业部门中就业对于降低农村贫困的重要意义,而在未来,这一点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梁龙.从索取到“反哺”—从工农关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30年[J].宏观经济管理,2008(10).

[2]杨国才.工农关系调整的路径比较与现实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0(7).

[3]汪川.农业与工业化: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4(7).

[4]章元、许庆.农业增长对降低农村贫困真的更重要吗?—对世界银行观点的反思[J].金融研究,2011(6).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经济发展
我国贫困高中生资助制度的建设
悬置的“贫困”:扶贫资金资本化运作的逻辑与问题
从权利观点分析中国贫困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农村留守老人贫困问题研究
牧民生活贫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