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应对职业风险的社会治理策略探究

2017-09-09 08:53冯军赵杜灵
东方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

冯军+赵杜灵

摘要:现实社会中,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既损害了社会工作者的利益,降低了其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服务的质量。本文以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与实地研究的方法收集资料,以了解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修养、挖掘亲友同事资源、完善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建设及构建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系统等策略,从而构建社会工作者的多元支持系统,以提升社会工作者有效规避风险的能力,有效维护合法权益。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多元支持

一、问题提出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定。201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党和国家人才发展大局[1]。2016年11月,中央十二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强调将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急需紧缺和重点人才引进范围,并给予优秀社会工作者优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权利[2]。这足以说明国家对于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地开始致力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培育社会工作机构等方式培养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人才。但是,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取得众多成就的同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伤害也随之而来,例如,2007年,台湾台中医院社会工作服务部主任,因为协调医疗纠纷被案主的亲属殴打;2012年4月深圳市坪山新区某女岗位社工,在上班期间遭到上司的侵犯,尽管媒体有所报道,却反响平平,最后不了了之;2013年,新疆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调查时发现恐怖份子,报警后被暴力杀害[3]。这些事件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而且身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这种风险可能会随时发生,因此解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问题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分析社会工作者产生职业风险的原因,结合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参与的特点,构建包含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亲友同事、政府与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支持系统,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应对职业风险。

二、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由于社会工作机构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与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使得我国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呈现碎片化状态,且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基于调查需要,本研究选择北京市海淀区作为调查地点,其原因在于海淀区拥有较多社会工作机构与高校资源,并且高校与社会工作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每年由高校向社会工作机构输送大量的社会工作毕业生,以此为契机进行调查能够对社会工作者职业伤害风险的现状有更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一)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的现状分析

1.心理面临压力与创伤

社会工作者心理方面的职业伤害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遭受到来自案主或案主亲属带有负面性质的言语方面的攻击,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内心遭受损伤或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出现情绪失落,工作效率严重下降的现象。

访谈过程中,一位男性老年社会工作者提到:“我到一位老人家里去做家庭调查时,敲门的时候老人的儿子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社区服务人员,老人的儿子不相信,然后等我拿出相关证件他才让我进去,最后我要走的时候老人的儿子问我干这项工作多长时间了,我说6个月,他劝我说不要干这个,受累不讨好,受人白眼,还不如找份体面工作,那干着也踏实,我当时内心都崩溃了,我到底哪做错了,仅仅是因为我从事了社工这个行业吗?”他人的不理解与质疑给这位男性社会工作者内心带来很大的压力,这种质疑带给他一种无形的压力与困扰,也影响了他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

2.身体遭受伤害与折磨

社会工作者身体方面的职业伤害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遭受到身体或肢体上的伤害,使社会工作不能正常工作,降低其工作积极性的行为。

访谈过程中,一位女性妇女社会工作者讲到:“一次我去一个受家暴妇女的家里进行服务,我去的时候那位妇女正在受家暴,我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拉开,然后就劝那家的主人不应该施暴,施暴是违法行为,家庭和睦才是最重要的,但是那家主人并不听,他说这是他自己的家务事,他妻子做了错事就得挨打,我无权干涉,说着他们夫妻俩又拌起嘴来,然后那家主人继续给他妻子施暴,我試图去拉开他们,结果被那家主人给推到一边,正好头碰到桌子角上,磕了一个洞,血流不止,从那以后我再也没去过这家。”身体层面所遭受的打击给这位女性社会工作者的身心带来沉重的伤害,以至于其不想再去面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自己的职业,使她产生一种回避、退却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

(二)社会工作者遭遇职业风险的原因分析

(1)个体自身特质

个体自身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性格、工作方式的等方面,相关研究表明,工作经验少的年轻社会工作者遭受职业风险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社会工作者,实地调研和访谈所得的结论恰好验证了这一点,这说明个体自身特质是社会工作者遭遇职业风险的原因之一。

(2)职业认同度

职业认同度表现为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与认可程度,一般来说,职业认同度较低的人在工作时往往效率不高,而且发生职业风险的机率也很高。在访谈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访谈对象大多数对未来社工的发展和自己的职业前景不看好,而且工作过程中更多的是一种消极的对人对事,工作效率也不高。

(3)社会认可度

社会认可度即社会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认可与接受程度,社会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可度越高,越有利于专业服务的开展,反之,会增加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的程度。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生的专业也职业,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发展程度还远远不足,这也是为什么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偏低以及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经常碰壁的原因。endprint

三、社会工作者应对职业风险的社会治理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结合已有研究与调查资料提出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修养、挖掘亲友同事资源,增强鼓励与支持力度、完善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建设,注重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构建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权益保护的顶层设计框架的策略,从而构建包含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机构、亲友同事、政府与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支持系统,以求有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伤害风险,提升社会工作者规避职业风险的能力。

(一)加强社会工作者自身素质修养,提升应对风险能力

1.选择合适的工作场所,注意服务过程中的言语表情

选择合适的工作场地与及时、恰当的言语表情回馈是与案主建立有效沟通,提高服务的满意度以及避免职业伤害地前提。在专业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应尽量选择安静、舒适的场所,而且服务过程中尽量避免第三人的出现,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意与案主的眼神交流,并合理运用沟通表达的技巧对案主及时作出回应,以达至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有效沟通。

2.学会适当的进行自我调整

社会工作者在遭受到来自心理与身体上的伤害后,情绪失落,内心极度不平衡,工作效率不高导致服务质量也会下降,这些都是我们不想看到但又无法避免的情况。因此,在服务之前,社会工作者应提前做好应对一切突发状况的准备,在遭受职业风险后,也应通过倾诉、发泄的方式及时排解内心的不快,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

3.增强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助人的专业和职业,其自身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价值体系,有利于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适当介入案主的情境,合理运用介入手段,系统解决案主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与预防社会工作者自身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因此,增强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弥补自身不足,提升服务质量,还可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这也能够有效应对专业实践中的职业风险。

4.努力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有力的武器,也是维权依据。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这是提高社会工作者自身应对职业风险能力的有效举措之一。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主动拿起法律手段予以维护,例如通过咨询专业律师与侵权方进行交涉,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端,从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挖掘亲友同事资源,增强鼓励与支持力度

1.与社会工作者一起面对职业风险

当社会工作者遭受职业伤害时,最需要的就是倾诉内心的不平衡,这时,社会工作者周围的亲友与同事应站在社会工作者的角度,倾听社会工作者的感受,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与社会工作者一起探讨应对职业风险的措施,提升社会工作者应对职业风险的能力。

2.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情绪疏导

社会工作者的亲友与同事应该在社会工作者遭遇职业风险后及时介入,并重视对社会工作者的情绪疏导,通过倾听、非评判的沟通技巧帮助社会工作者合理发泄内心的不快,并及时予以情感上的支持,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健康发展。

(三)完善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建设,注重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

1.完善机构内部应对职业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和完善社会工作者人身安全与保障的制度条例,而且在机构内部应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与法律咨询机构,并在机构内部探索设立针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工作室,以供社会工作者在遭受职业风险时可以进行咨询与情绪疏导,这样可以有效保护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利于其有效规避职业风险。

2.加强对社会工作者应对职业风险的培训力度

社会工作机构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适宜的工作环境,增强了社会工作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同时为社会工作者进行了一系列提升服务质量的培训,然而,对于社会工作者应对职业风险的培训却很少,使得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服务的过程中难以规避职业风险,因此,社会工作机构应加强对社会工作者应对职业风险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召开有关规避职业风险的会议,提升社会工作人员应对职业风险的能力。

3.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适当调整人员安排

社会工作机构应根据服务的内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服务的时间综合考虑做出服务方案,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并安排合适的社会工作人员进行服务,以免出现因人员安排不当、任务分配不均以及方案涉及不合理而造成的服务效果差、社会工作人员服务积极性弱、案主满意度低与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有效规避社会工作的职业风险。

(四)构建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网络,完善权益保护的顶层设计框架

1.加强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了解,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等社会力量应加大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或公益网站传递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使社会公众增强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的了解,减少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过程中的阻力,从而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信任感,相信社会工作可以发展个体,服务社会,并且要积极支持社会工作者的工作,使社会工作者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专业服务中。

2.学校加强对社工专业学生规避职业风险意识的培养与能力培训

学校应重视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规避职业风险的意识,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课程,并且要加强应对职业风险的能力培训,以帮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前熟悉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予以应对策略,使其在专业服务的过程中更从容的应对职业风险。

3.加强对社会工作机构的有效引导与监督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工作的有效引导,协助其制定高效的人才发展规划,完善社会工作机构内部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给予社会工作机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以鼓励与激发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在给予社会工作机构有效引导语帮助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社会工作机构的监督,督促社会工作机构完善机构内部建设,特别是加强对社会工作者的培训与服务频率,通过实地调研对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进行评估分析,并通过有效措施解决其中的问题,此外,督促社会工作机构及时将机构的服务、内部建设及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情况及时反馈政府,以推动政府有效决策。

4.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维护社会工作者合法权益

当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具体的针对社会工作者职业伤害风险的法律与制度,而社会工作者职业伤害事例的频频发生也决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的必要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与出台避免社会工作者遭受职业伤害的法律法规,明晰适用范围,明确惩治力度,在法治层面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保驾护航,以维护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放,权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中国人才网.http://cpc.people.com.cn/.

[2]中央十二部委.《關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2016,民政部网. http://www. mca.gov.cn/.

[3]冯雅.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及应对策略[D].郑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

①冯军(1993.4-)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学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硕士(MSW)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②赵杜灵(1991.7-)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学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工作硕士(MSW)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女性、婚姻、家庭社会工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现状及对策
重大灾难中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自助之路
自我赋能到社会参与的行动反思
马戏团
我国女性社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研究
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中的角色
试论司法所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困惑
从社工伦理失范行为看待社工的未来
论金融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社会环境、社会支持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