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人格和他的终极精神

2017-09-09 09:21李抒惠
东方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人格孔子

李抒惠

摘要:《论语》这本记录个人言行举止的小册子却框定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格局,我们试图通过零散破碎的记载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体会其人格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支配这种高度的终极精神。

关键词:孔子;人格;终极精神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作了如下评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司马迁通过这段话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与推崇,同时司马迁也说出了读孔氏书最正确的方法:“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读孔氏书不应该拘泥于孔子对具体事物只言片语的评论,而应该通过零散破碎的记载还原一个真实的人,体会三千年前一个人在人格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支配这种高度的终极精神。

正如《论语》被国外哲学家所批评的那样,这本书既不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那样求知问真、论辩诘难,也没有康德、马克思等人的鸿篇巨制、逻辑井然,更没有佛陀的天国极乐、生死解脱。但是,这本记录个人言行举止的小册子却框定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格局。我们从这些零碎的语言中能还原回一个怎样的孔子?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论语》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孔子出身卑贱,在困苦的环境中砥砺自己的品格,慢慢培养了远大的志向,他的志向笼罩了一层理想色彩,当这份理想萌生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一曲曲悲壮的调子回响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怀揣一颗济世救人的心肠舌肠口干舌燥地四处游说,到处碰壁,数次几欲丧命,不见容于世而累累若丧家之犬。但他从来不放低处事做人的标准,不堕其高远志向。其实凭着自己的名气,放低做人的标准,不愁没有高官厚禄。而且,许多弟子分散在不同的国家执掌重权,也有大批学生的生意做的红红火火,足可称得上巨富之家。仅靠这些广阔的人脉就可以尽享富贵,周游列国所为哪端?只因对那份拯救黎民水火的精神的坚持与执著,这才是孔子最最核心的精神所在,“匹夫不可夺志也”。不阿世不奉承。“知其不可而为之”一个四处游说碰壁的人难道不知道他的理想可能永远不会实现吗?在那毕竟是个拳头说了算的年代。但是,他有一种强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君子“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他就是要承担这份辛苦辛劳,甘愿为了理想而牺牲,正如佛家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孔子入世,从不推却责任和逃避现实,这种直面现实而决心改造世界,即使知其不可也要为之的精神如飞蛾扑火般令人肃然起敬。

“知行合一”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孔子始终遵守自己的行为规范,孔子讨厌巧舌如簧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主张言行一致,所学的道理一定要实践,规范和道理只有经过实践并且长期坚持才是学习。所以,孔子考察人总是“察其言,观其行”。孔子这种“做”和“说”相一致的思想把此后的中国的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性鲜明地区别开来,既不空谈辩论又不玄思推理。所以我们没有西方的天国和印度的极乐世界,我们始终生存在一个世界中,双脚始终踏在大地上。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一輩子在不断的修正自己,以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仁”,他强调修身,强调自己内心的真诚,强调自己修剪自己。“君子不患不己用,患德之不修也”。他为此后中国读书人树立了“内圣外王”的基本标准,中国人从小就懂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懂得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敢于省察自己的缺点,才能建立完善的人格,才能外用于人世,才能有所建树。一个人懂得省察自己的不足才算真正的成熟。以上这些才是孔子最珍贵的本质。

让我们总结一下这个三千年前的人物吧:一个生于乱世,生活困苦的普通人,不断学习不断反省,总结了自己的价值体系,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定不移地坚持,即使四处碰壁也毫不气馁。他满怀担当之心,充满了飞蛾扑火般的激情。他不担心自己不见用,而担心自己修养不够。他清醒的意识到他是一个人,绝不是神,甚至把自己比作丧家犬。他偶尔也对不听教导的学生发脾气,骂一声“朽木不可雕也”,他也欣赏风景秀丽的山水旁吹风的感觉,但是他更关注现实,他从不沉沦,心存理想,从不疯狂,他以出世之心行人世之事……

他伟大而充满张力的人格,吸引了一批批年轻人追随团结在他的周围,与他一起周游列国,受尽磨难而不离不弃,甚至在孔子死之后大批的学生于墓前守孝三年,子贡在墓前结庐而居达六年之久。以布衣之身,赢得鲁国世代祭祀,这该是怎样的魅力?以他对中国文化传承和影响来看,完全可以担当得起他几百年后一个学生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一辈子潦倒,志大难舒,但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会经历怎样的浮浮沉沉,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俨然成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他的学说在不断传播,同时也被不断地解说不断地修改,尤其是经过朱熹等人的注解后孔子被彻底地神圣化,他失去了曾经的烟火气,孔子被一路捧上了天。终于封建王朝瓦解了,与之一道瓦解的还有孔子的神圣,人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骂孔子为中国落后之肇始者。孔子又被打成了囚徒,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人有了点钱,孔子莫名其妙的又火了起来,尽管是一场虚火。

其实夸孔子骂孔子的闹剧与孔子何干?只不过是一群群利欲熏心的政治人物借孔子之名翻来抄去,历史上对孔子形象最大的伤害莫过于把孔子神圣化,孔子地下有知真不知道对这些子孙后代作何感想。他仅仅是个充满感召力的人物,他的学说也仅仅是百家争鸣里面的一家,当孔子的思想被政治绑架之后,曾经的鲜活变成了一潭死水。让人悲哀的不是孔子,而是历史上演出一幕幕闹剧散发这腐烂气味的官场斗争。

其实,孔子的言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很多观点明显不符合现代化社会的标准,例如,孔子主张父母死后子女应该守孝三年,但今天看来这实在不合时宜。其实孔子除了这个形式外还想说的是守孝三年是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愁和怀念,如果没有怀念,守孝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才是于今看来仍有意义的孔子精神,孔子主张正是通过守孝三年这些礼仪行为来培养人内心的感情,长期研习后,心理慢慢发生变化,最终达到他所推崇的“诚”,内心一也。今天的人读孔子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某些过时的评论,我们要理解孔子背后最终极的精神是什么,而这些精神恰恰具有永恒的价值。这才是今天读孔子的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格孔子
以鸟喻人
人格测验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成年后还能人格再造吗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