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生钱”的资本游戏

2017-09-09 15:14
中国经济信息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不务正业理财产品A股

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就像坐火箭一样一路飙升,已有745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

两起上市公司买理财遭骗的事件传得纷纷扰扰。一是兴业银行通过建行买到10亿假理财产品,该产品为两年期存款保本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6.3%,应于2017年4月21日连本带息兑付。但建行咸宁分行回函称,该产品并不存在,也从未签署过该协议。

另一起是美的集团被曝10亿元理财资金疑似遭到“诈骗”。合肥美的冰箱公司于2016年3月购买了一份7亿元的理财产品,而后发现,合同上的印章为伪造,负责接待的“客户经理”陈某亦为假冒。几乎同一时间,美的集团另有3亿元理财资金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

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理财

利用闲置资金进行理财,已成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实现“钱生钱”的重要手段。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仅今年上半年,两市已有745家上市公司投入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涉及的总金额约为4468.8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其中,新湖中宝、五矿资本、中国动力3家公司认购金额超过100亿。

从历史上看,从2012年开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趋势就一路飙升。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两市合计有790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合计购买金额达9605亿元,两项数据分别较2015年增长25.8%、31.5%。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公司不仅买理财,甚至会参股投资一些理财平台。据统计,上市公司直接控股的理财平台共53家,其中A股控股平台38家,港股控股平台11家,海外上市公司控股及直接股权上市的平台4家。

事實上,A股上市公司“不务正业”的表现不限于理财,还有炒房、炒股等,可谓五花八门。

在全民炒房的背景下,企业纷纷掘金房地产行业。全国工商联调查显示,2010 年不但进入 500 强的民营房地产企业迅速增加,而且有 44.2%的企业计划投资房地产业。国资委分管的 128家央企中,逾七成企业涉足房地产业。近几年,企业进入房地产市场的热度有增无减。一些家电、服装等制造业企业纷纷进入房地产业,如有“小家电之王”之称的苏泊尔、服装巨头雅戈尔等制造业龙头,放弃数十年打拼的主业,专攻地产投资。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沪深两市有1321家上市公司合计持有投资性房地产625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5.5%。

热衷甚至沉迷炒股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最近,茂业商业发布公告,宣布拟继续用不超3.5亿元进行证券投资。他们初衷不改,被戏称为“股迷”。A股上这类公司很多,有些还专门成立了证券投资小组。更有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严重亏损,却仍拿出大笔资金投资股市。数据显示,A股上市公司在2016上半年证券投资总额达到3634.5亿元。

除了炒股,近年来实体企业也纷纷寻找机会介入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上市企业收入依赖于金融投资等非主营业务收入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不务正业还是实体难为

上市公司的这一做法,舆论称为“不务正业”,但从法规上衡量,上市公司的这类行为并无瑕疵。

目前,国内经济呈现L型走势,GDP增长速率逐年下降,由2012年GDP增长率7.8%,逐步放缓至2016年为6.7%。GDP增长的放缓,导致国内消费者需求下降,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销量下滑,这个时候,资金用于公司的扩大生产往往只会积压库存,导致投入大量资金后亏损,那么,怎么处理手里的空闲资金就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方式是将资金存入银行,收取利息即可,虽然利息不高,却是胜在安全。但在目前的经济走势下,央行为刺激消费者的需求,降低银行存款利息,鼓励百姓消费,而相对2016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银行活期存款利息最高才0.42%,资金放银行只会出现大幅缩水。所以,投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投资银行的理财产品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虽然将正常的闲置资金用于投资理财,这是正常的企业运营,但部分怀着通过融资吸取资金做银行理财的企业就不能容忍。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资本市场IPO、再融资(现金部分)合计达1.33万亿,融资额创5年来新高。而部分公司通过再融资吸取资金后投资银行的理财产品,已不是业内的私密,因此融资困难少了, 便激发了企业投资理财产品的兴趣。

当然,投资者也表示:我们投资是希望公司通过做好主业使资金效率最大化,如果是购买理财产品,我们自己不会买么?我们自己买,对风险控制的能力,并不比你们差,特别是投资的审慎性,甚至比你们还要高。

新华社此前社论点批:“这类公司将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一方面表明这些公司并不缺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公司不务正业。过度融资降低了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甚至助推了市场资金的‘脱实向虚。”

“实体难为”这也是不少业内人士的见解。有上市公司内部人士指出,目前实体经济疲弱,并不适合盲目扩张,通过理财产品只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有观点认为,企业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留存尽可能多的资金储备,是转型升级、抵抗风险甚至维持生存的基本策略。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暂时判断不了市场大势,为后续并购转型准备资金的行为,也无可厚非。

无论如何,以平衡的观点客观来看,短期内,上市公司利用理财产品盘活资金利用率,提升盈利能力,问题不是太大;但如果长期寄希望于这种模式,不去思考如何与时俱进,不把资金用到刀刃上,肯定无法做到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上市公司自身和股民来说,都不是好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务正业理财产品A股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不务正业
朕不只是皇帝 那些『不务正业』的帝王们
1月A股市场月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