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直播软件在二外第二课堂中的应用

2017-09-11 19:45王雨菡
现代交际 2017年18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

王雨菡

摘要:面对“互联网+”模式的普及,本文作者以沪江cctalk教学直播软件为载体,以辅助和扩充课堂教学为目的,根据直播教学的特征對课程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对二外第二课堂进行了一次有价值的教学实验。结果发现,通过此次教学实验,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语法、词汇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得到了有效拓展,自学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在本次实验中,直播教学的便利及不便之处也得到了体现。但总体来说,“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将对教学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渠道。

关键词:二外教学 第二课堂 直播教学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要求和普及,教育工作者们早已开始尝试将教育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形成“互联网+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提供了新的渠道。在此大背景下,笔者联系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观察在二外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传统教学法,重语法词汇,轻口语听力。在课后,学生除了完成既定作业,很少再会主动获取知识。这就造成了二外学习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听说能力较差、学习兴趣不高等情况。因此,笔者以沪江cctalk教学直播软件为载体,具有针对性地初步探索了教学直播软件在二外第二课堂中的应用。

一、具体操作

1.教学设备

作为直播主体(即教师),只能用电脑进行直播;作为直播对象(即学生),可以在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设备中任选其一。双方都需要处于良好的互联网络连线中。此外,双方都应事先将cctalk客户端下载到个人设备上,并注册新用户。由教师预先“建群”,并将学生们都邀请进群。

2.教学时间和地点

虽然直播软件基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周内学生学习安排比较紧凑,周末白天及周六晚上学生安排出行较多。因此,笔者将直播教学时间安排在了周日晚间。本次第二课堂教学实验持续了六周。

至于直播的地点,笔者选择在办公室或家中较安静的房间,而建议学生选择具备无线网络并且能够自由交谈的安静场所(如图书馆的某些厅室、宿舍或家中等)。

3.教学方法

由于直播教学过程中,教师看不到学生,而学生可以看到教师,演示屏幕上呈现的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客观上已经形成了“教师为主”的情况,故笔者选择了“学生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辅以多媒体教学法等,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平衡。

4.教学内容

由于是第二课堂教学实验,故教学内容多为课本相关内容的延伸拓展。笔者挑选了一些难易适中、时长合适的外国原版视频片段,将教学重点放在口语和听力上,并补充一些日常口语的常见词汇和句型,希望能够借此方式提高学生的听说沟通能力,以此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5.教学过程

首先,笔者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及直播教学的特性,准备好幻灯片,并作为“讲义”上传至客户端。之后,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利用讲义、播放音频和视频片段,笔者也会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问题由简入难,鼓励学生专心听,大胆说。随后采取传统教学法讲解视频台词内容及其中包含的语法和词汇用法,着重讲解一些口语词汇和句型的用法以及某些只有在口语表达中才会出现的读音现象。之后,在总结本段视频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或对视频内容进行概述,或对视频开放性的结尾进行延伸猜测,或应用本次学到的新词汇或表达法与教师进行对话练习等。最后,笔者还准备了一些与以上视频主题相关的短对话或篇章,对学生进行专题听力训练的同时,再次加深学生对于本次主题相关词汇和表达的印象,巩固知识。

二、实验结果及体验感受

1.实验结果

在本次教学实验结束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要求其对于听力、语法、口语等多方面内容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分值区间0至5,分值越大则表明在该方面的能力(或知识)提升越大。得到的反馈如下:

(1)口语和听力能力取得了较大提升。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是本次第二课堂直播教学实验的最主要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这两方面能力鲜有机会得到锻炼。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自觉习得词汇的语音印象得到的加深,能够在听辨的过程中较为准确地判断出词汇内容。此外,学生对于听辨的恐惧心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缓解,逐步由“怕听”转变为“敢听”甚至“想听”,这为之后听力能力的持续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在直播教学中的口语环节,学生有了锻炼会话能力的机会,并在轻松的气氛中逐渐由“怕说”变为“敢说”甚至“想说”。此外,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听得越多,口语表达得便越自如;说得越多,听辨的准确度就越高。

(2)词汇得到了丰富。

课堂教学的词汇较为局限,一些日常用词反而不会涉及。在直播教学中,学生除了可以学到母语人群的很多词汇表达偏好,也有机会学到一些“碎片词汇”。这些常见但零散的词汇散落在日常表达中,在第二课堂中,我们将它们汇总起来,辅以几段对话练习,将它们串联起来,锻炼了学生口语能力的同时丰富其词汇量。

(3)加深了对文化的了解。

在本次实验中,笔者有意将知识性内容安排得较为轻松,以便可以有较好的气氛和充足的时间向学生普及外国文化。语言本就来源于文化,我们不能抛开文化而进行外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时安排和学习进度的要求,文化内容的传播常常只是一带而过。而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语言的文化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实地看到了文化的呈现:建筑,街道,穿着,生活等等各个方面,进而了解到了很多语言现象的来源,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4)自学能力和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尝试将一些内容交给学生自学完成,但由于课时限制,无法做到有力监管,收效颇微。在本次实验中,课时相对充足,笔者通过课前提问检查单词预习,通过微信语音检查课文朗读,以此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监督。而学生也认为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endprint

轻松的教学气氛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有了沟通的意愿,最初的陌生感也在一点一滴的沟通中消融。学生之间越熟悉,沟通得就越主动,沟通效果就越好。学生较为一致地认为通过本次实验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甚至有学生对于这一项给出了满分(5分)。这是有点出乎笔者意料的,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只从大局着眼,怕是对单个学生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轻视了。这是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思考和完善的。

(5)语法知识的弱化。最初进行本次第二课堂教学实验时,就定位于加强听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弱化语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语法”的得分是最低的,也是符合预先计划的。但弱化并不代表轻视,只是因为学生的听说能力相较语法能力已经落下了很多,所以本次实验才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

2.体验感受

以上实验结果主要反映的是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师生双方在本次第二课堂教学实验中关于直播教学模式及其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的体验进行简单汇报。

(1)便利之处:首先,空间不受限。这一点为师生双方都节省了不少交通时间,不用去教室,在家里、宿舍、图书馆等地都可以参与直播。空间不受限还体现在对于教学环境的无限制,既不用考虑教室的容量,也不用考虑前后排听课效果的差异。

第二个便利之处在于“录像”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听讲,只能靠记笔记作为日后的复习资料;如因故缺课,也只能借他人笔记来补习知识;有时上课没有听懂,又羞于启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cctalk帶有录像功能,只需教师在授课开始时点击一下鼠标,即可录下教学全程。语言课程的学习尤其应伴随着语音,而录像能够将视频音频同时记录下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录和回顾。录像在极大程度上还原了教学情景,对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帮助。即使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可以反复回看录像,这为之后的持续性学习提供了保证。

此外,与其他直播软件不同,cctalk作为一款专门的教学软件,开发了很多教学功能:讨论区、讲义库(幻灯片)、白板/演示笔,举手发言,视频音频播放等。这些功能都对还原教学环境起到了帮助作用,让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课堂之中,与老师面对面。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直播期间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和举手发言与教师进行即时互动;相对地,教师也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学生的准确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直播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是“非面对面式”。学生反映这一模式能够缓解紧张情绪和羞怯心理,促进了上课发言及提问,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

(2)不便之处:

本次教学实验由于直播教学自身特性及直播软件一些技术限制和设置问题,除了拥有以上诸多的便利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便之处:对于网速要求较高;由于“非面对面式”授课,教师对于学生听讲的监督无法落实;教学效果反馈及时但须由学生主动反馈(在讨论区留言或是举手发言)或由教师进行询问来获得反馈;长时间面对屏幕及佩戴耳机较易出现走神的情况,因此需要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在直播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较有难度;cctalk虽然允许教师上传幻灯片作为授课讲义,但上传后的幻灯片被转换成图片格式,不再具备动画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幻灯片时应考虑到这一特性,如问题和答案不要编写在同一张幻灯片里。

要解决以上的不便之处,一方面需要软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在于教师需要针对直播教学的特性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的调整。

三、结语

总体看来,本次第二课堂教学实验是非常有价值的。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在逐步适应教学直播软件的同时,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思考并调整。通过实验也看到了平时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学生对于本次教学实验总体上也比较认可,期望可以将这样的第二课堂教学发展为常态。因此,本次实验并不代表着结束定论,而正是一条新的“互联网+教学”道路的开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将在这条道路上持续探索前进。endprint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保护母亲河
走进黑暗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对学生养成的促进作用分析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开设的必要性、有效性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