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7-09-12 07:00许建华王桑坤张鹏志朱建顺方美云李淑敏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旧址漳州遗址

□ 许建华 王桑坤 张鹏志 朱建顺 方美云 李淑敏

漳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城市,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苏区老区。光荣的革命史,形成了不少承载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的纪念地和标志物,催生出壮美瑰丽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既是尊重革命前辈、再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迫切需要,也是“再上新台阶、建设富美新漳州”的现实需要。

龙海一中红军楼位于龙海一中校园内,是县级文保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年中央红军东路军攻下漳州,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进驻石码中学后,紧紧依靠地方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活动宣传。

现状与特点

1.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类别全。

全市辖11个县(市、区),其中苏区县8个,除龙文区外,各县(市、区)均有红色文化资源,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有关的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建筑物、遗址206处,与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有关的具有史料意义的武器、衣物、文献、手稿、图片等代表性实物,数以万计。

2. 红色文化资源品位高、影响大。

漳州革命遗址中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60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13处。特别是1932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3.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保护传承任务重。

现存红色文物保护单位中,大部分保护范围不足、级别不高,有的产权不明、管理分散,有的破旧损毁,坍塌严重,频临消失。一些新发现的革命遗址,有一定的外在规模,自然形态比较完整、历史痕迹明显,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有较高的潜在开发价值,但由于未能申报定级挂牌保护,多年来裸露于山野乡间。

问题与成因

1. 与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矛盾突出。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市区、各县城区红色遗址保护形势严峻。在旧城改造中,一些地方连片大拆大建,审批不够规范严格,致使一些重大红色遗址受到损害,甚至不复存在。一些新发现的有价值的遗址,考虑到城区旧城改造整体需要,本来可以挂牌保护的,只好在顾全“城市建设大局”思量中“撤点降级”处理,一些有价值的“故居”“遗址”因此“烟消云散”。散布于农村的许多革命遗址,多是宗祠、民居,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群众对宗祠、老民居进行翻修改造,甚至整个村落、整个片区搬迁,造成大量红色遗址夷为平地,原貌不存。

2. 产权归属不一,管理难度较大。

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归民政部门管理,一些纪念馆等归文化部门管理,一些“旧址”建筑物由所在企事业单位管理,有的由村集体使用管理,分布在农村的革命旧址、遗址产权多属村集体或村民个人所有。如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位于芗城区青年路东坂后基督教堂,由芗城基督教会管理; 中共闽南地委机关旧址、老游击队员纪念馆(乌山)位于诏安县、云霄县和常山经济开发区两县一区交界处,目前由诏安、云霄两县轮流管理。产权归属的复杂性,导致在建设开发、管理维护中,经常为了利益“相互掐架”,不同程度存在“有利谁都管,无利谁都不管”问题,这增加了保护的难度。在基层一线,产权隶属于村集体或村民的红色文化资源,往往在“赚不到门票”“不如庙宇实惠”“没有经济效益”等诸多利益考量中,任其自生自灭,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3. 保护手段简单,展示形式单一。

从已开发利用的纪念场所看,多数的室、馆、亭、碑布展陈列内容粗糙、表现手法单一雷同、特色不突出,缺乏对历史事件背景、革命人物内涵的深度挖掘、生动展示。云霄县发现火田镇白石村店仔自然村何氏宗祠外墙侧壁有1幅上世纪30年代初红军苏维埃政权的宣传标语,极具史料价值,但至今该红军标语没有保护措施。一些红色史迹缺乏保护措施,正在不断消失。

4. 传承流于表面,难于产生共鸣。

受多元文化冲击,一些群体,包括少数党员干部和青少年,革命先辈的执着初心、艰苦奋斗、流血断头等诸多牺牲,好像只是“古早的故事”,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表达,而难以引起深层次的历史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红军故事”不如“尪公巡社”有吸引力,一些革命遗址“门前冷落车马稀”,远不如供奉“神明”的庙宇信众多、香火旺,红色文化的话语空间,总是被其他话语所挤压或冲淡,难以产生共鸣。

被誉为闽南 “西柏坡”的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南靖县南坑镇大岭村白咏自然村)。

对策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突出方向重点,做好重要濒危红色文化资源的抢救性保护。

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只有对其呵护、保持其原貌、挖掘其内涵,才能彰显其“红色魅力”。

一要把方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二要救濒危。一方面,重视抢救“物的因素”。对那些濒临消亡危险、具有重大革命历史价值的遗址,如邓子恢在浦尾村宣传革命的旧址(漳浦)仅留若干房间、没能得到有效保护的现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抢救性保护。对一些新发现、有潜在价值的红色遗址遗迹,要抓紧申报确定为文物保护点。

另一方面,重视抢救“人的因素”。对一些参与见证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也要及时采访,录音录像,保留第一手音像视频和文字图片材料。如,对参与形成“龙江风格”的见证者、对谷文昌同志当年身边的工作人员、谷文昌事迹的见证者都是耄耋老人,都是“活着的宝贝”,要及时组织“口述历史”抢救性采访。

三要重规划。通过修订《漳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规划》、编制《漳州市红色资源保护专项规划》,做到“四纳入”,即将其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绩效考核内容,使更多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军部旧址:位于漳浦县城新尾路,是县级文保单位。1932年4月24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根据毛泽东建立闽南苏区的指示,解放漳浦,在漳浦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

2. 突出主题主线,分类保护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通过梳理挖掘,对具备一定规模的、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红色资源,要进行整合开发。

一要建立现场教学点。

挂牌建立一批市县党校、中小学校“红色文化现场教学点”,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校、中小学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资源。对芝山红楼旧址、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政治部旧址等保护较好的遗址,给予挂牌立项,配备标志物,规范解说词,建立党校、中小学校现场教学点。

二要培育红色旅游品牌。

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努力把革命圣地转化为旅游胜地。如挖掘抗战烈士陵园、闽抗第3支队北上抗日出发地遗址、毛泽东给平和“天利植牧场”题词等革命旧址、馆、园等为代表的抗战文化内涵,打造以抗战救亡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

三要提升展示水平。

借助雕塑、绘画、灯光、多媒体、4 D动感、智能触摸等现代艺术形式和手段,做到有实物、有故事、有光影、有互动、有体验,图文并茂,立体再现,情景交融,使展示场所,既是收藏展示文物的展馆,又是研究传承革命精神的课堂,力求参观者达到“三全三见”,即:体验红色传统“全方位、见经典”,感受革命精神“全身心、见风骨”,激发创业热情“全过程、见行动”。

3.突出产业带动,做好红色、绿色、古色资源整合。

要密切配合漳州经济转型升级、配合扶贫攻坚大局,做好做实产业带动这篇文章。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多数与漳州的古色资源联系密切。如,漳州南山寺曾经是陶铸早期革命活动落脚点,作为始于唐、兴于宋的著名寺院,既是文保单位,也是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地方。又如乌山、树海、大芹山等,既是原生态绿色屏障,也是红色文化集聚区、古村落集聚区,这些“山旮旯”里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人气很旺,势头良好。因此,应当做好红色、古色、绿色资源产业整合这篇大文章。

4. 突出依法依规,加大宣传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力度。

一要抓立法。要通过立法,建立以各级党委政府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体制,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使每一个重要红色遗址做到“六个有”,即:有经费保障、有保护标志、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记录档案、有管理机构、有专人看管。

二要抓教育。要深化研究,加大挖掘,提炼精品,编辑成册,录制成片,讲好“漳州故事”。要深层次、多载体加大党在漳州历史的宣传,普及党史知识,形成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力。

三要抓统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到“四个统筹”,即统筹好远期与近期的关系,统筹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统筹爱国主义教育和发展红色旅游的关系,构建更加完善的保护与传承体系,让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漳州的文化名片,进而转化为推动漳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不竭动力。◀

(本文图片提供/云霄县老促会)

猜你喜欢
旧址漳州遗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辽上京遗址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
峥嵘岁月——黄崖洞保卫战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