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县蔬菜产业为何能够成功?

2017-09-12 07:00胡恩涛王亚义
中国老区建设 2017年11期
关键词:蔬菜农民

□ 胡恩涛 王亚义

黑龙江省兰西县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等已多年保持绥化市第一。但随着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受进口玉米及其替代品价格倒挂的冲击,国粮入库、外粮入市的矛盾日益突出。

加快种植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已迫在眉睫。但种植业结构该往哪里调、怎么调?

兰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面对市场需求,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走出了一条粮改菜种植结构调整新路。

201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近13%,总产量超过100万吨,实现产值13亿元,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畅通产品“出口”,不仅种得好,更卖得出、卖上价。

与种粮相比,蔬菜产业生产经营比较复杂,市场竞争激烈,哪个环节跟不上,都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

农民最注重现实,种植蔬菜能卖出去并能卖个好价格,这是帮农富农,否则就是害农。

兰西县为打消农民群众顾虑,立足于建设哈尔滨蔬菜供应基地,成立了5个营销推进组帮助经营主体拓展市场,采取先签订单后生产的方式,引导各种植合作社和菜农与省高校后勤联采中心、哈市各大超市等单位,签订订单面积18.6万亩,近百名蔬菜经纪人上接商家、下连农户,每年销售蔬菜40多万吨。康荣联民、奋斗碧野、榆林芽葱等合作社在哈市哈达、山东寿光市场设立信息员,专联系买家,推销本地蔬菜。

同时,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强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利用农村淘宝店和“京东商城、中国特产、兰西馆”等平台,开展线上蔬菜销售。

在营销策略上,兰西县有计划地指导各地根据已有的市场基础、优势品种和销区需要,创新产销对接模式,分别主攻哈市、大庆、绥化等蔬菜市场,形成各有侧重的目标市场,避免一哄而上、自相残杀。与目标市场搞好对接,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品种需求及价格等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生产和销售。

这些举措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保证了农民种菜有销路、有效益。

靠龙头带起基地、拉长产业链条,多层次提高经济效益。

兰西县着眼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近两年加大对蔬菜加工企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原料基地、厂房建设、劳动用工等实际问题,引进总投资近5亿元的吉林金塔、山东莱阳中舜和立信三户蔬菜加工企业,与农民签订蔬菜收购订单面积5万亩,并以这些企业为牵动,全县蔬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1家,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产品不仅行销国内市场,而且走出国门远销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农民最注重现实,种植蔬菜能卖出去并能卖个好价格,这是帮农富农,否则就是害农。

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使一些蔬菜就地加工增值,而且带动了种植基地反哺合作社和农民。

本文修正并研究了随机梯度和点态随机梯度及其共轭算子的相关性质,具体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它们能够真正描述增生、湮灭系统;二是讨论了它们的运算性质。给出了修正点态随机梯度及其共轭的典则反交换关系、典则交换关系和幂零性。有了这些性质,进一步构造了酉算子群{Gσ;Γ}。另外,考虑了{s,的量子积分,得到了积分过程{Ut}t≥0, {Vt}t≥0和{Wt}t≥0的交换关系。

庆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中舜公司合作,为其种植窝瓜,企业收购1斤窝瓜0.46元,每亩5000多斤,纯收入700元,合作社还对窝瓜进行切块等初级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打工的妇女快手每天可挣180多元,最低也能挣到80元。企业最后蒸熟加工成冷冻保鲜的即食窝瓜,出口日本、韩国,每斤可以卖到3.5元左右,实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地方政府四方受益。

过去,蔬菜、水果都以鲜卖为主,一方面有时因某一品种集中上市竞争激烈而导致价格暴跌,另一方面利润也会被中间商和终端市场大大压缩。兰西县发展蔬菜产业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有生鲜菜直接进入市场,也有反弹琵琶,以加工促种植。

山东等地的蔬菜加工企业到兰西投资办厂,主要是看中了兰西的生态优势,产品质量好,各项检测指标都不超标,符合出口标准。

山东等地蔬菜加工企业利用兰西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灵活采取“企业+农户+基地”“企业+经纪人+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多种模式,发展速冻豆角、南瓜、腌渍白菜等初加工和速食蔬菜产品开发,带动合作社和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利益联结紧密的蔬菜产业链,成为发展蔬菜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合作社为主体,迅速形成规模,提高整体竞争力。

兰西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促进全县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到81个,入社农户3500户,规模经营蔬菜种植面积6万多亩,初步形成了以榆林镇为重点的大葱、南瓜、露地蔬菜生产基地;以兰西镇为重点的薯菜复种、棚室蔬菜生产基地;以奋斗乡为重点的“三晚”蔬菜生产基地等多个基地,成为哈尔滨市最大的优质蔬菜供应基地。

兰西发展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规模、标准、品质、成本、价格等诸多问题,抱团走向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

发展合作社还带动了入社的农民共同增收致富,不入社的农民也可以通过流转给蔬菜合作社的土地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合作社基本以村集体为单位,区域内流转土地,确定种植品种、种植标准都十分便利,也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增加村集体积累。

突出地域独特优势,通过品牌培育宣传,扩大龙江蔬菜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兰西县依托“瓜菜之乡”的美誉,以合作社为主体,集中打造了一批质量好,叫得响的优质品牌。

全县注册了地域品牌“绥美呼兰河”以及“榆林”“康荣”“兰农丰硕”等37个地方品牌,蔬菜全部实现了品牌入市。这些品牌蔬菜先后通过了有关机构对产地和产品的监测,获得无公害标识328个,占全县蔬菜总产量的75%,产品远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多个地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兰西县突出寒地黑土这一独特的生态优势,主打绿色有机牌,在创建和推广品牌上大做文章。

兰西县利用发展“两牛一猪”的机遇增施农家肥、发展有机菜,重点打造具有兰西特色的区域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并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媒体集中做广告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由兰西优良的自然生态生产出来的优质蔬菜,像行销全国的龙江大米一样,让消费者形成“买蔬菜首选兰西”的意识。

以科技为支撑,撬动蔬菜产品数量、质量和销量同步跃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兰西县蔬菜产业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兰西县建立了以省农科院和蔬菜企业专家为骨干的技术团队,利用手机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和专题培训对农民进行种菜技术指导,打造标准化蔬菜种植科技园区示范带动农民。

庆丰合作社以蔬菜示范园区为载体,引进了县农技中心5名技术人员驻社指导,又引入下游加工企业6名技术人员按需求规范蔬菜生产的各个环节、基本实现了购种、种植、管理、收获、商标、销售、结算的“七统一”目标。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垄双行覆膜栽培、薯菜套复种、大葱高垄深培土等新的蔬菜栽培模式得到推广应用,马铃薯“尤金885”、山东铁杆大葱、龙椒系列辣椒等一些新的果蔬品种被农民认可,蔬菜品种结构调整的成效日益显现。

以铁杆大葱为例,平均亩产12000斤,在地头每斤就比其他品种的葱多卖0.5元左右,如果再加以选段、打冷等技术处理出口到日韩市场,产品附加值又翻了几番。

配套措施跟进,尤其在起步阶段得到政策扶持。

与粮食生产相比,蔬菜生产资金投入多、市场风险大,还需要储存、保鲜和冷链物流等配套措施。起步之时,资金是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此,兰西县拿出1000万元作为贷款担保基金,放大20倍用于破解蔬菜产业发展融资贷款难问题。达成企业、乡镇政府、信用社和蔬菜种植户四方协议。开展不动产抵押、动产抵押信贷业务,为蔬菜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

同时,兰西还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利用蔬菜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方式支持产业发展。◀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蔬菜农民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蔬菜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
蔬菜也“疯狂”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