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宁片联合别嘌醇治疗慢性痛风性肾病的临床观察

2017-09-12 10:15黎明娟杨才萍黄静祎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5期
关键词:血尿酸

黎明娟 杨才萍 黄静祎

【摘要】 目的 探讨肾衰宁片联合别嘌醇治疗慢性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慢性痛风性肾病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7例)与治疗组(33例)。治疗组给予肾衰宁片加别嘌醇片, 对照组除不使用肾衰宁片外, 其他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均不使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GFR)、24 h尿蛋白定量、血尿酸(BUA)、尿素氮(BUN)以及肌酐(Scr)水平, 记录两组症状控制所需时间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的BUA、Scr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UN、GFR、24 h尿蛋白水平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UA、BUN、Scr、GFR、24 h尿蛋白水平定量均优于治疗前, 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控制所需要的时间为(20±3)h, 而对照组为(32±2)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发生轻微腹泻3例, 对症处理后, 症状缓解, 恶心症状2例, 未经特殊治疗, 自行缓解, 对治疗无影响。结论 在慢性痛风性肾病患者中, 肾衰宁片与别嘌醇联用有协同作用不仅可降低BUN、Cr水平, 还可降低BUA、24 h尿蛋白定量, 提高GFR, 而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肾衰宁片;别嘌醇;慢性痛风性肾病;血尿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5.080

人体内的嘌呤代谢紊乱会引起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疾病。随着社会进步的进程加快, 痛风发生率显著升高, 导致痛风性肾病的发病率也显著增加, 痛风性肾病成为国内目前常见的病种之一[1], 该类疾病的患者其肾功能受损, 不宜应用促进尿酸代谢的药物, 而别嘌醇作为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 治疗效果有限, 患者常常伴有急性痛风关节炎的发生, 本研究将肾衰宁片与别嘌醇联合应用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为2010~2015年, 患者资料来源于此期间门诊与住院的60例慢性痛风性肾病患者, 均为男性, 年龄最大68岁, 最小40岁, 病程2~15年, 其中43例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 17例为尿毒症, 15例为尿路结石, 27例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16例为痛风结节。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痛风性肾病诊断标准[2], 高尿酸血症(BUA>420 ?mol//L), 伴有痛风性关节炎和肾脏病变, 包括尿检异常和(或)肾功能损害的原发性痛风性肾病, 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27例)。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行肾衰宁片联合别嘌醇片治疗, 餐后口服肾衰宁片4片/次, 3次/d;别嘌醇片100 mg/次, 3次/d。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别嘌醇治疗, 用法同治疗组。除此之外, 两组均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给予低嘌呤饮食, 嘱患者多饮水, 尿毒症除外, 进行尿液碱化处理;治疗伴有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联合应用秋水仙碱, 若患者症状缓解或者有胃肠道反应出现后, 立即停用药物;治疗慢性肾衰患者时, 不行其他替代治疗;两组患者均未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与促尿酸代谢排泄药物。30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UA、GFR、24 h尿蛋白定量、BUN、Scr水平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控制所需时间, 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对照组治疗后的BUA、Scr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UN、GFR、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UA、BUN、Scr、GFR、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治疗组症状控制所需要的时间为(20±3)h, 而对照组为(32±2)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治疗组患者中发生轻微腹泻3例, 对症处理后, 症状缓解, 恶心症状2例, 未经特殊治疗, 自行缓解, 对治疗无影响。

3 讨论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人们发生痛风性肾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该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需要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尿酸结晶在肾小管与肾间质中沉积并造成损伤是痛风性肾病发病的主要病机。目前临床认为该病防治的最有效措施为BUA的控制[3-5]。西医治疗多以抑制合成及促进排泄为主, 减少尿酸盐的沉积而损伤肾脏。但服用促排药物后, 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多, 因此, 临床上多应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醇治疗。别嘌醇能够改善患者的BUA, 但痛风性肾炎相关病理改变的改善作用不显著, 所以蛋白尿症状的缓解效果不满意, 同时对肾微循环的效果不显著, 不能有效延缓肾脏病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治疗后的BUA、Scr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BUN、GFR、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UA、BUN、Scr、GFR、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叠加效应。肾衰宁片是由太子参、黄连、半夏、陈皮、茯苓、大黄、丹参、牛膝、红花、甘草组成, 肾衰宁中行气利水药茯苓, 不仅大大提高了内生Scr的清除率, 使得尿量增加, BUA水平降低, 促进了尿酸的排泄。大黄具备活血祛瘀、利尿、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促使部分氮质从机体排泄出去, 丹参是其活性成分, 能够促进合成蛋白质并调节氨基酸的代谢, 因而对肾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牛膝与红花的抗凝、溶栓与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十分显著, 能够使肾脏血流改善, 提高GFR[6-8]。患者应用肾衰宁片后, 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且尿酸及肾功能的改善情况十分显著。该药对BUN与Scr水平的降低效果显著, 有助于肾功能的改善预恢复, 使透析开始的时间明显后移, 生存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别嘌醇单用虽然具有降尿酸的作用, 但与肾衰宁片联合应用后, BUA的改善幅度远远超过单用别嘌醇, 且对患者症状改善加速。不仅具有降尿酸作用, 同时降Scr的作用也十分显著, 符合国内的相关报道[9]。

综上所述, 肾衰宁片联合应用别嘌醇在高尿酸血症与慢性痛风性肾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症状缓解时间显著缩短, 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也显著减少, 不仅对肾功能不全患者具有促排泄尿酸的作用, 也可使Scr的清除大大增加, 协同效果显著。肾衰宁片治疗慢性痛风性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价格适中, 适合在贫困地区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德光, 郝丽, 戴宏, 等. 安徽省成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2, 28(2):101-105.

[2] 陈崴, 王辉, 董秀清, 等. 广州市城区普通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7, 23(3):147-151.

[3] 张秋林, 洪钦国, 汤水福. 尿毒清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07, 29(1):8-10.

[4] 邬国龙. 加味丹参饮治疗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38例.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1):237-238.

[5]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549-558.

[6] 王海燕, 赵明辉, 张宏, 等.肾脏病临床概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0:439-440.

[7] 康辉, 柴红宇, 张秀丽. 肾衰宁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5):508-509.

[8] 鄒宏昌, 蔡斌. 肾衰宁胶囊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5):508-509.

[9] 林艺. 肾衰宁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12):2251-2252.

[收稿日期:2017-07-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血尿酸
痛风防治宣传日:谈谈高尿酸和痛风
对于痛风 运动是把“双刃剑”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尿酸高到底要不要治疗
血尿酸高就会得痛风吗
治痛风经常陷入的“怪圈”
女性血尿酸高,糖尿病风险大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联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尿酸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