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西段自卫反击作战中的炮兵

2017-09-13 15:18叶介甫
党史纵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炮火炮兵印军

叶介甫

1962年10月至11月,印度军队越过中印边界东段、西段双方实际控制线,悍然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大规模进攻。中国西藏、新疆的边防部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受命反击任务的新疆军区步兵某师炮兵团组成精干的指挥机构,他们率1个120毫米迫击炮营和1个76毫米加农炮連,参加了西段自卫反击作战。

开进昆仑高原

10月9日下午7时多,炮团接到上级“组织部分炮兵参加中印边境反击作战”的命令,要求于10月14日4时前到达天文点防区做好战斗准备。

根据战区高原严寒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炮团党委决定以机动性较强的迫击炮营携120毫米迫击炮12门、加农炮营第二连携76毫米加农炮4门参战,以汽车运载开往天文点防区。从驻地喀什到天文点防区,正常摩托化行军需要一周多的时间,这次要求部队4天内赶到,时间紧迫。经过一夜的准备和动员,炮团于10月10日5时许出发。部队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口号声中,车轮滚滚,向昆仑高原疾进。经过沿途村庄时,各族人民站立在路边挥手,欢送队伍。

经一天急行军,当近黄昏时,部队已行程260余公里,到达叶城基地。基地首长向部队做了情况介绍:作战地区人烟稀少,补给困难,最少需要带两个月的作战物资,否则将影响战斗任务的完成。由于车辆所限,炮团在出发时只带了不到1个月的给养,弹药、油料仅有1个基数,帐篷一顶未带。又因火炮都是装在车上,各车已经满载,无法再增加物资。怎么办?经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决定加高车厢,增大装载容量。于是,大家就地找了不少木杆子,绑在车厢板上,四周用绳子围起来,人坐在车厢里抱住木杆,防止掉下来。这样,在每辆车又增装了各种作战物资,使2.5吨载重量的车装到了3吨多,载重量4吨的超过了5吨,克服了车辆不足的困难。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车辆超载影响了行军速度,本来就很紧的时间越发显得紧张。必须按时上去!这是关系作战胜败和国威军威的大问题,容不得半点含糊。于是炮团党委当机立断,把全部人员分成两个梯队,指挥分队为第一梯队,炮手分队和载物资的车辆为第二梯队。第一梯队由副团长郭滨率领,快速前进,首先到作战地域展开准备工作;第二梯队由政治处主任陈先模率领,在后跟进。那时部队装备的都是苏式吉斯—151和嘎斯—63车,在平原都跑不快,更不用说在这越走海拔越高、坡度越大、气压越低、水温60°C就“开锅”的高原山路上行进了。炮团2个梯队不分白天黑夜,喝凉水,吃干粮,想方设法争分夺秒地向前开进。

进入昆仑山的库地大坂,不少战士感到头重脚轻,脑袋发胀,走路两腿轻飘飘的,出现强烈的高山反应。这时,大家以“谁英雄谁好汉,昆仑山上比比看”的口号,互相鼓励,咬紧牙关。车队驶上了海拔4200余米的塞利亚克大坂盘旋道,这里不但比库地大坂海拔高,而且地势十分险要。盘旋路九弯十八岔,一面靠山,一面是数十丈深的悬崖山谷,有的战士向车外一看,便眼晕心颤,不由得将身体向车里直靠。为了适应高山反应,战士们在大坂顶上作了短暂停留。就这样,一边赶路一边利用短暂的时间适应高山气候,一昼夜越过了塞利亚克大坂,此后又越过了气候更加恶劣的科克阿特大坂(黑卡大坂)。

13日中午,先头分队到了康西瓦,在此,调整了个别车辆,连饭都没有吃,又继续前进。部队越过海拔5200米的奇台大坂,胜利到达防区。

到达防区后,由于连日行军和严重的高山反应,部队已相当疲劳。同时由于空气稀薄缺氧,饭做不熟,只能吃夹生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恢复部队体力成为摆在团领导面前的头等任务。当时部队提出的口号是“恢复体力才能战胜敌人”。各支部立即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动员,制定措施。加农炮二连副指导员王英才提出每顿饭吃4个馒头为优秀,3个馒头为良好,2个馒头为及格,鼓励大家多吃饭。不少连队在干部的带领下,开展爬山比赛。经过几天恢复、锻炼,部队逐渐适应了恶劣的气候条件,初步战胜了高山反应,为此后战斗的胜利打下基础。

初战红山头

西段指挥部决定,第一阶段的反击作战在红山头和加勒万河谷同时进行,以红山头为主要方向。炮兵团的参战炮兵,除以迫击炮营第一连支援加勒万河谷方向作战外,主要兵力用于红山头方向。

指挥人员抓紧时间,重点察看了被印军侵占的我红山头附近的地形。红山头位于天文点西南约10公里5651高地的正南面,东、西、南三面坡度小,地形较平坦;北面为悬崖峭壁,不易攀登。该据点有100余名印军把守,是其他各据点的供应基地。红山头修筑了12个大小碉堡,均以堑壕和交通壕联结,构成环形阵地,与我天文点哨卡紧紧对峙,中间是深沟和沙石干河。上级赋予炮兵的任务是:炮火准备时,压制印军的有生力量和火力点,破坏印军碉堡,而后支援步兵攻占印军阵地。为了有效地打击敌人,部队决定把炮兵阵地选在沙石滩上,最远距离不到1200米,近距离只有900米,采用直接瞄准射击。群、连的观察所都选择在我方哨卡所在的山坡上,利用夜幕掩护测定了印军的主要工事、火力点位置,并绘制了射击图,进行了火力分配和战前演练。

10月17日下午,接到前指命令:天黑以前向敌人接近,天黑后占领阵地,第二天凌晨4时前做好一切战斗准备,5时15分炮火准备。炮团立即又进一步做了战前动员,同时组织了前进观察所,由指挥排长王万福率领,跟随步兵前进。17日16时,各连数十辆汽车向20多公里外的红山头地区隐蔽开进,天黑后闭灯驾驶,到达指定位置后,迅速构筑简易工事,按时做好了战斗准备。攻击红山头的步兵也在夜幕的掩护下运动到冲击出发地,等待炮火袭击一结束,便会攻占红山头。

第二天一早开始炮火准备之前,前线部队又一次和前指首长对了表。到5点钟,各级指挥员仔细观察着敌人的动静,不时看看自己的手表。5时12分,副团长郭滨发出了“装填”的口令。各观察所和炮阵地的指挥员都随之屏住了呼吸,精神高度集中,等待着射击口令。当时针指向了5点15分,随着郭滨发出一声“放”的口令,各炮齐鸣,复仇的炮弹飞向目标,准确地落在了敌人的工事上。此时天刚蒙蒙亮,在我猛烈的炮火突然袭击下,印军从梦中被惊醒,顿时被打得晕头转向,鬼哭狼嚎。炮手们看到自己的炮弹打中了目标,越打越起劲,越打速度越快。endprint

“加大火力”“狠狠地打、把敌人彻底埋葬”的口号伴随着加农炮、迫击炮、无坐力炮的隆隆声,打破了黎明的宁静,震撼了沉睡的群山。印军的碉堡、工事一个个倒塌,步兵交口称赞的信息,不断从前进观察所传来,炮手们更加兴奋,以更加猛烈的射击把炮弹倾泻在敌人的阵地上。第一次急袭射击,还能看到敌人的工事倒塌、尘土翻滚和敌人乱成一團的情景;第二次急袭射击开始后,只能看到被硝烟笼罩的红山头一片火海,周围群山也被映得一片通红。

炮火准备持续了30分钟,发射炮弹1100余发,印军工事80%被摧毁,2门迫击炮被压制未能射击。炮火准备结束后,步兵迅猛发起攻击,炮兵随即延伸射击,支援步兵战斗。因红山头是印军入侵天文点地区的供应基地,作战物资很多,还有一个很大的弹药库。我延伸的炮火击中了敌人的弹药库,引起爆炸,强烈的爆炸声响彻云霄。步兵分队在炮火支援下,迅速攻占了红山头,全歼了入侵之敌。

战斗结束后,印军的几架飞机在红山头上空盘旋了几圈,发出“嗡嗡”的哀鸣声掉头而去,其增援部队看到挽救无望,也在中途返回去了。

转战巴里加斯

红山头战斗结束后,我边防部队乘胜对入侵中印边境西段的印军据点发起猛烈进攻,炮兵立即分散配属步兵拔点攻坚。至24日,全部拔除了该地区31个入侵印军的据点。接着,炮团参战部队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又挥师南下向西藏阿里地区巴里加斯进发。部队在夜以继日的连续行军中,没有时间休息,但干部战士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非常高涨。途中,克服了通过铁龙滩、介山大坂时的高山反应,战胜了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恶劣气候,大家心中想的是按时赶到作战地区、驱除入侵的印军。

经过数昼夜的急行军,部队在快要接近巴里加斯地区的甲岗时,被几十丈宽的狮泉河挡住了去路。当时,天寒地冻,除河中央因水流速度快没有结冰外,两侧都结了冰。部分步兵分队已经连夜从其他地方徒涉过河,向敌人迂回过去,可炮兵火炮、车辆怎么通过呢?大家都在思索着可行的办法。

郭滨问:“哪个同志下去探一下水深,看看河床是土的还是石质的?”

话音刚落,就传来接二连三的回答:“我去”“我去”。

加农炮二连指挥排长郭进才带头跳进水中,其他几个战士也相继跳了下去。他们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全然不顾浑身打颤,脸色发青,不顾急流的冲击、冰块的碰撞,终于摸清了情况:河底是石质的,比较坚硬,只有当中一段由于水流冲刷,河床有些软,水有齐腰深。

炮团党委立即召集干部和有经验的驾驶员在河边开会,研究过河方案。1955年入伍的老驾驶员小郑说:“我有个想法,看行不行?将汽车排气管想办法露出水面,使水进不去,车不会熄火,就可以顺利渡河。”

可怎样才能使排气管露出水面呢?郭滨想,如果用空干粮袋的一端绑在排气管上,车厢上的人提起干粮袋的另一头,只要速度快,干粮袋不被烧着,排气管就进不了水。他把想法说了出来,同志们一致赞成试一试。小郑奋勇当先,要求第一个过河。他将驾驶室作了简单检查和密封,慢慢将车开下河,接着便加速向河心驶去,排气管中排出的烟果然从干粮袋中冒了出来,汽车成功越过深水,到达对岸。就这样,炮团除两辆车因排气的干粮袋被烧破进水熄火外,其余40余辆车都顺利地开到了对岸,又迅速前进了。

由于加农炮装载在汽车上,长长的身管伸在汽车驾驶室的前面,从远处看就像是一辆辆坦克。入侵印军以为“中国的坦克部队上来了”,惊恐万状,惧怕孤立挨打,便一面向上司求援,一面收拢部队,甚至弃点撤逃。炮团支援步兵转战巴里加斯地区,驱除了入侵该地区的印军,胜利完成了第一阶段自卫反击作战的任务。

激战班公洛

第一阶段作战获胜后,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我西段部队奉命进行第二阶段自卫反击作战,拔除侵占我班公洛地区的印军据点。炮兵团于11月15日向预定地区开进,18日实施反击。前指首长命令炮团支援阿里边防支队,首先歼灭盘踞莫耳朵山之敌。

莫耳朵山之敌据点,紧靠边境线,虽入侵不深,但面积较大,离他们第二线部队很近,可以得到印度境内的火力支援。上级规定不能越过边境进行反击,并要求对莫耳朵山敌人的围歼,既不能越过边界,又要不使其跑掉。为此,除主力正面攻击外,还以小分队利用夜暗,从敌人鼻子底下穿插迂回到其背后,形成包围态势。炮兵既要支援正面部队的攻击,又要保障穿插迂回部队的战斗。由于地形对我不利,加农炮二连只能放在莫耳朵山敌人的侧后,紧靠边界线上。

经过两天的严密组织,第三天拂晓,对莫耳朵山的攻击开始了。5时15分,炮团3个120毫米迫击炮连和1个加农炮连,加上步兵无坐力炮,对印军进行火力突袭,敌碉堡、战壕立刻变成一片火海。趁炮火准备之际,攻击的步兵由出发地域向前运动。经过半小时的炮火准备,我炮兵转移火力,支援各攻击点的战斗。这时,莫耳朵山的敌人一方面组织火力阻击我步兵的进攻,一方面指挥其境内的4个野炮、榴弹炮连向我炮兵阵地猛烈射击。由于我各炮兵连都是临时构筑的野战阵地,特别是加农炮二连的阵地,因土冻得如同顽石,挖了一夜还不到20厘米,又是在敌人侧后方,所以阵地比较暴露。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将敌人的炮火压制住,否则,不但我军炮兵要吃亏,而且还会影响步兵顺利进攻。可是敌人的炮阵都距我军6000米以上,在120毫米迫击炮射程之外。据此,郭滨立即命令占领开阔地的加农炮连迅速调转炮口,坚决把敌人的炮火压下去。加农炮连阵地上虽受到敌人炮火的压制,弹片横飞,但战士们沉着应战,一鼓作气将4门炮对向了背后的敌炮阵地。没想到右面的3门炮正好被莫耳朵山向下延伸的山脊挡住了,弹道不能超越,只有左边的第一炮可以通过垭口射击。一炮的炮手们勇敢而坚定地说:“我们1门炮也要压倒他4个连。”于是,在其他各班的协助下,一炮用最快的速度首先向对我威胁最大的敌炮阵地进行猛烈还击,炮弹准确地在敌人阵地上开了花,敌阵地马上乱了套。郭滨看到敌人已乱作一团,立即命令“加大火力”。战士们越打越猛,炮弹像雨点般地落到敌人的阵地上。敌人难以经受如此猛烈的炮火,扔下火炮向山背后逃窜。紧接着,一炮又根据观察所的命令向其他敌炮阵地开火。经过一番激烈的炮战,敌人终于支持不住,弃炮溃逃了。

压制住敌炮后,一炮遂向右转移火力,射击印军的楚舒勒飞机场。一发炮弹击中油库,顿时燃起的熊熊烈火,映红了天空,吓得机场内的印军迅速向列城撤离。

我各观察所看到这种情景,无不拍手称快。至20日,在我炮兵的协同下,步兵清除了入侵班公洛地区的全部印军。

在2个多月的自卫反击作战中,炮团参战的120毫米迫击炮营和76毫米加农炮第二连,活跃在中印边境西段,转战数千公里,有力地支援步兵拔除入侵印军的40个据点,收复了印军侵占的我国领土,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打出了国威、军威。(题图为中印边境作战中的解放军炮兵阵地)

(责任编辑:徐嘉)endprint

猜你喜欢
炮火炮兵印军
废墟中的希望
一天全歼“王牌旅”
巴基斯坦释放被俘印军飞行员
1967年,解放军一个月内两次打退印军入侵
浅谈朱瑞对炮兵建设的贡献
炮兵测地训练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模糊专家理论在炮兵指挥控制系统中的运用
克什米尔雪崩 17名印军士兵死亡
五名英军士兵 阿富汗身亡
长鼻子舰炮打赢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