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9-13 17:11贺东华金艳红��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22期
关键词:萍乡农村基层基层

贺东华+金艳红��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而作为文化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基石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则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也不断发展,但是与当前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已经刻不容缓。以萍乡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字:农村;文化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2.0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进步,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被边缘化,欠账太多,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必须要在建设农村、发展农业的同时,用现代文明、先进理念武装农民、提高农民。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掺杂、激烈对抗,这就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1萍乡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萍乡市在中央、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通过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果。2016年,萍乡市出台了《关于组织实施一批文化工程的意见》,对保护传承好傩舞、傩面具雕刻、采茶戏、春锣、莲花打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湘东龙舟赛、芦溪灯彩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修复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旧址等等一批文化工程重点项目进行部署推进。同时,还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组织了各级文艺院团完成送戏下乡;繁荣发展了群众文化,将中国·芦溪灯彩艺术节、上栗县龙腾狮跃闹元宵、安源世纪广场之夏、莲文化旅游节、湘东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群文活动形成常态,得到民众广泛支持。虽然萍乡在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反复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研究,并加以解决。

1.1农村基层文化结构呈“三分”

一是传统文化习俗正在逐渐消亡。农村是传统文化生长的土壤,是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传统文化渗透到方方面面。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也逐渐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村民的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使得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也得以改变,其主要表现在民间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中的秧歌、舞龙、踏青郊游、放风筝、赛龙舟、花会、花灯等习俗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剪纸、雕刻、泥塑、编织、陶瓷、绘画等民间工艺项目正在逐渐消失。萍乡是中国傩文化之乡。萍乡傩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湘赣之间长江流域以蚩尤为首领的三苗九黎部族文化发源地的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萍乡傩文化的传承却面临着严峻问题。据对“傩文化”的了解现状调查问卷显示,其中,是否知道萍乡“傩文化”的“三宝”(傩庙、傩舞、傩面具),很了解的只有3.99%,了解一些的有65.78%,完全不知道的占30.23%;是否会向身边的人宣传“傩文化”,会的只有10.96%,不会的占49.5%,看情况的占39.53%。

二是现代城镇文明尚未真正融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和乡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现代城镇文明逐渐向乡村扩散。但是,虽然城镇文明中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通过强大的物质吸引与媒体宣传逐渐瓦解了农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得旧有的文化认同不断消解,但是新的文化认同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前,农民大多数接触到的只是城镇文明中基础的、快餐式的低俗文化,而真正代表城镇文明内涵的精神对他们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触摸不到。同时,虽然现代城镇文明正在快速向农村传播,但也遭到乡村传统文化的抵制,造成文化的二元对立和冲突。因此,虽然城镇文明虽然强势,但却还没有真正融入乡村,使得农民文化认同出现了空洞,乡村的生活秩序正在消解,传统道德观也日益碎化。比如说,并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镇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使得许多地方出现了过度索取自然资源、不尊重自然规律的现象,造成了一些如农村垃圾乱丢乱放、水土流失、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三是不良风俗习惯不断滋长蔓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在农村开始盛行,农民被迫要融入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现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一切向钱看”成了他们看人、待物、行事的唯一准则,过去的那种诚实守信、宽容互助、勤儉友善的美德已经变成稀有,“笑贫不笑娼”等怪现象却成了常态。没有先进文化的感染、启迪和约束,以前和现在的哪些不良思想不断生根发芽生长,道德危机日益显现,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层出不穷,红白喜事中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也愈演愈烈,这不仅浪费严重,更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条件。近年来,许多农民认为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消遣时间很正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更有甚者都把这些当作自己的本业。在我们的调查统计中发现,有多达68%的人都会到茶馆等场所打麻将、打牌等。打麻将等赌博活动已成为农民看电视之外最盛行的娱乐活动。

1.2农村基层文化人群趋“断层”

一是农村基层文化的人才队伍组织松散。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时常面临专业人员匮乏、组织松散等问题。农村乡镇文化干部很多都不是专职人员都要参与其他工作文化线上的工作又相对不多因此也得不到干部们的重视。大多数村级没有专业的文化管理员待遇低,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愿意投身于基层文化建设的人员并不多,有能力和文化程度高的建设人员都流向了大城市,留不住专业人才。文化站干部大多年龄比较大缺少新鲜血液的补充且培训的机会少导致一些文化干部专业理论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服务群众。基层文化队伍人员的结构、质量参差不齐,普遍业务水平不是很高,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平和管理经验,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且这些人员多半都是临时聘用,队伍稳定得不到保障,流动性大。队伍建设的不足和缺陷,使得基层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人力智力支撑。endprint

二是农村基层文化的受众人群不断减少。目前,农村越来越多青壮劳动力不会待在农村,基本上都会流向东部大城市打工。劳动力的外流不仅削弱了农村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削弱了农村基层文化的根基。由老人、妇女和孩子组成的农村留守群体,不管是从体力上,还是从能力上来看,都难以组织乡村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一些如舞龙灯、祭祀等大型文化活动已经基本消失,甚至农民历来十分重视的红白事、家族聚餐等文化活动也都少人组织、乏人响应。随着现在社会交流越来越方便,在接触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后,农民的生活有了新的参照物,部分人特别青壮年人感觉到乡村生活已经很难满足自己的生活愿望,对于去大城市的生活的憧憬越来越强烈且迫切。在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崇拜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对乡土传统文化不断产生了疏离感、自卑感和嫌弃感。他们不再以乡村社会的传统礼俗、生活方式等为标准,不愿继承和发扬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盲目追随者,远离了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上网、看电视逐渐成为乡村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方式。村子里的儿童对转陀螺、跳格子等民俗游艺活动的接触逐渐减少,对于手机、电脑游戏等关注越来越多。

1.3农村基层文化载体显“暮气”

一是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发挥好。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曾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近年来,党和国家把兴建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等文化阵地作为一项重点项目来抓,已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农家书屋。萍乡市在这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全市实现“村村有书屋,人人有书看”的目标。但是,农民阅读水平普遍偏低,书屋图书更新缓慢、书屋管理和制度不完善,书屋作用没有完全发挥等又成了当前亟待完善的地方。在对村民是否经常去农家书屋问题的调查中发现,“经常去”、“偶尔去”、“不常去”和“没去过”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 、30% 、34% 和 29% 。从这个调查得知,基层群众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农家书屋的利用率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对本地的农村书屋是否满意问题的调查中,“满意”、“基本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选择占比依次为8% 、19% 、51% 和 22% 。这表明了农家书屋的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

二是文化活动开展缺乏吸引力。在萍乡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发展下,經过这几年的发展,萍乡市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创作出了一批深受农民喜爱的文化作品,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比如说,开展的2015年萍乡市“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等等。但是,真正接地气、受欢迎、寓教于乐的优秀文化作品还很少。大多数的文化活动基本以行政主导为主,一定程度忽视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导致了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农村基层文化的建设效果并不是很好。比如在莲花县的一些村庄里,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剩下老人、妇女和小孩留守在乡村。这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主要的文化活动基本只有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通过调查走访,村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要求有哪些的问题回答基本上就是“没有”,或者 “每天干干农活,带带孩子”。尽管政府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年年有、年年增加,但在实际作用没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同时,政府对于本地的特色文化发掘也不够,没有较好地反映当地特色文化、精神风貌的作品。

2萍乡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思想认识严重不足

目前,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严重制约着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从主体上来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层领导干部对此认识不够。受到传统以GDP为主的经济思想的错误引导,基层领导干部并没有把文化建设作为大事来抓,没有将文化建设提上日程,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导致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的动力严重缺乏。同时,不少领导干部还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把建设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放在首位,不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挖掘发扬当地有特色的文化内涵。二是农村自身对此重视不够。由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视野不宽等因素的制约,农民普遍缺乏参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受当前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农民重物质、轻精神的特征十分明显。农民特别是中青年农民对城市富裕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使他们更愿意更有动力去追求物质需要和享受,而忽视了自身文化需求。还有,现在的一些乡村虽然建有农家书屋等活动室,但能参与活动的人不多。

2.2政策资金缺少投入

在城市,文化娱乐产业由于有市场经济机制的运作,市场空间大,文化娱乐投入伴随着较高的收益,因此除政府的扶持外,民间资金投入源源不断,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投入除了少数个人捐款外,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回报慢,回报少,加之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配套,民间资本不愿不敢投入近来,只能依靠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和上级部门的拨款。资金的缺乏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坍塌”。同时,村文化建设在政策配套方面,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中央文件三令五申不断要求,但是地方相关的配套文件、方案却迟迟不能落地、落地了也是含糊其辞,没有操作性。

2.3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一些县乡文化站在机构改革中被完全推向市场,导致人才流失,乡镇文化队伍不稳定。同时,这些文化站还不断受到相关部门或基层领导的干扰,不能正常经营,一些乡镇文化专干人员常被抽去搞中心工作,或过多地去挂职,或因种种原因经常变换,难以做到专干专用。在考核机制方面,乡镇政府常常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将主要经历和资源、资金投向一些门面工程,而真正符合农民需求、与日常生活接近的文化作品的总量、质量和结构都严重落后。而其根源则是城乡二元体制。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在这种背景,农村文化建设被“置之脑后”,甚至完全被遗忘。

3推进萍乡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3.1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基层文化重视程度endprint

当前,虽然政府、社会和民众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地方也开始着手大力发展基层文化建设,如我市今年印发的《关于组织实施一批文化工程的意见》等,2015年共组织各级文艺院团完成送戏下乡230场,观众15万余人次,组织乡镇自办文体活动230次,参与人数约5万人次,农家书屋2015年也更新377家,补助资金178万。这些都充分说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从现实发展来看,这些都还远远不够。还是需要转变观念,需要转变分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和村民两大主体的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作用和重要性。对于领导干部,需要将基层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到日常工作中,纳入到年终政绩考核体系中,将基层文化建设提升到重要位置,提高基层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更好发挥他们模范带头作用。对于村民,需要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电视、网络、举办大型活动等方式加强对基层文化的宣传,使得村民对于基层文化建设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得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观念深入人心。我市开展的萍乡春锣、萍乡莲花落传承人收徒仪式,上栗县、莲花县等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对于提升基层文化的认识具有很明显的作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3.2提升内容、创新载体,树立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品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需要更加满足群众的需求,开展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吸引村民,满足群众。主要是,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突出当地的民俗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培育重点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比如说萍乡影响深远的傩文化、春啰,上栗县的花炮文化,莲花县的莲花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萍乡特有的文化,更贴近、更契合萍乡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对当地的宝贵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挖掘和保护,大力开发创办传统文化产业,逐步增大产业附加值,在提升文化档次的基础上提升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用,以文化产业带动文化事业,从而实现基层文化整体推进。如我市每年举办的中国·芦溪灯彩艺术节、上栗县龙腾狮跃闹元宵、安源世纪广场之夏、莲文化旅游节、湘东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形成常态,影响广泛,不但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發挥好载体的作用。传统文化内容多样,但是也需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和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更好地让群众接触到、传承到。需要建立提供傩舞、采茶戏、萍乡春锣、缩龙、莲花落、剪纸、皮影、农民画等项目的表演场所,重点发挥好农家书屋、文化礼堂、祠堂等载体作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优化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扩大传统文化生存空间。比如创作的采茶戏《有事找老杨》、萍乡方言廉政话剧《较量》,开展的“诵读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小小讲解员讲孔庙”“开笔礼”等活动,都是很好的形式。莲花建立的良坊镇良坊村赣西民俗陈列馆、路口镇街头村“锡器制作”陈列室等100个村级陈列室,涵盖了将军事迹、革命旧址、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制作等多个主题,也是很好的载体。

3.3优化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文化体制建设

推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要有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必须要理清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角色定位。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基层文化建设提上重要议程,保障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统一调度、合理安排,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加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文化工作在年度考核里的比重,切实体现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必须要培育和建设农村文化市场。要加快调整和重组文化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封闭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类繁多的大融合大繁荣文化市场。必须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和强度。要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违规活动,加强对出版物印刷和销售、演出娱乐、网吧等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把文化市场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必须要建立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策作用,鼓励和引导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组织参与到文化事业建设中来,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立体文化投入机制。

3.4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正如俗语所说,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农村文化的发展更加亟需人才助力。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要强化现有基层文化队伍的组织和管理。要继续抓好文化人才支持计划,按照省文化厅部署,继续对对莲花县文博和文艺精品创作能力建设方面进行精准支持。要培育基层文化带头人,继续加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做好专业技术传帮带工作,提升文化工作队伍的知识文化素质,充分发掘他们的文化专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大力吸收民间艺人和各类文化能人参与到文化组织活动中来。二要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基层文化建设不仅要群众观看参与,还要被广为传颂,离不开农民这一主体。因此,积极引导组织农民自发参与创办文化事业,比如通过农民自发建立图书室、科普室等形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组织能力水平。要特别关注当前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使他们能够天天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蒋欣池.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群文天地, 2016,(1):1314.

[2]赵玉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以檬子乡黎明村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 2016,(9):6364.

[3]韩学东.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助力新农村中国梦——以汤峪镇为例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6,(13).

[4]陈伟刚.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5.

[5]包圣高.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5,(5):1919.endprint

猜你喜欢
萍乡农村基层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用音乐唱响萍乡故事——《萍乡百年原创歌曲精选》新书首发
萍乡春锣的起源和流变
基层在线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