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形式,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

2017-09-13 11:12徐冬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有效方法数感数学教学

徐冬梅

【摘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培养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感和在相互交流中培养数感三方面入手,探讨了以多种形式来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感;有效方法

球员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乐感,学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所谓的数感,狭义地讲是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广义地讲是指学生对数值的一种直觉,对数的近似值的一种估计,对数学公式、定理、性质、公理等数学概念的直接反应.同时,数感也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和运算概念的体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说得概括一点,数感就是一个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下面谈谈我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一、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培养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知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从而学习用数来概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在此过程中诱发数感.例如,低年级学生学习整数时,这一概念本身是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以此让学生建立数感.因此,在数概念的教学中,首先,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就在自己身边,每天都跟数打交道,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如,让学生数一数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班级里有多少名同学;自己的生日、身高、体重、鞋号都是一个具体的数;一本书有多少页等等都是由数组成的.其次,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体验,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数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数学课是培养数感的好机会,课余的问题解决实际上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如,教师习惯于把全对的和要订正的作业本分两叠摆放,每次发本子时,总要学生说说看到这两叠本子,你想到什么?学生就自然地通过比较两叠本子的多少,发现什么的本子比什么的本子多得多或多一些,然后根据全班有32人的条件,推测全对的有几人,要订正的有几人.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感

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对运算方法的判断、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及其合理性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这种“只重结果,轻视过程”的传统教法已被淘汰,现在的计算教学要注意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题前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题,然后再算出具体的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同样一个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一个算式也可以有不同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例如,学习了“千以内数的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有一捆电线,上午用去287米,下午用去319米,还剩364米,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现在比原来少多少米?引导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是用连加的方法,有的学生是用的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这两种方法都正确,而且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有的学生用减法计算:用原来电线的长度(已求出)减现在电线的长度(剩下的电线长度)就等于现在比原来少的;还有的学生提出:现在比原来少的就是用去的,只要把上午用去的加上下午用去的就可以了.学生在探索运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还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这类习题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

三、在相互交流中培养数感

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例如,教学“加法估算”时,有这样一个练习: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到剧场看木偶戏,一年级有195人,二年级有198人,剧院共有400个座位,够坐吗?我首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回答问题,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进行估算的.学生们都自信地回答:“够坐.”这时,我把题目中的一年级人数195人改成210人,再请学生估算后回答,交流时出现了不同答案,有人认为够坐,有人认为不够坐,这时,我就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的理由.生1说:“210人接近200人,198人接近200人,200+200=400,大约400人,所以400个座位够坐.”生2说:“210人接近200人,210比200大,198人接近200人,198比200小一點点,200+200=400,大约是400,实际的人比400多.”生3急着地说:“对,是四百多人,所以400个座位不够坐.”通过交流争论后,刚才认为够坐的学生在与认为不够坐的学生的交流中,明白了不够坐的原因.由此,我发现在学生的交流中,不仅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方法数感数学教学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打造趣味历史课堂的有效方法探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无人驾驶智能车障碍检测方法探讨
新理念下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巧估算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