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家乡沃土 开发课程资源

2017-09-13 09:03黄永元黄春信
求知导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武平资源课程

黄永元+黄春信

一、引言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渐次深入,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水平业已成为评价一地一校课改成效的一条重要衡量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自小学三年级直至高中的必修课程,既是本轮课改的一大亮点,又因其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而需要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当地学情、校情、乡情实际开发课程,因此客观上常常成为制约具体实施课程的一大瓶颈。

然而,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机遇与挑战并存,祸福相依,许多“难事”,若仔细深究,念念于斯,往往也能修成正果。笔者的家乡福建省武平县,地处闽粤赣结合部,是一个“鸡鸣三省”的纯客家县、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 “第三批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旅游大县”,其深厚乡的土文化积淀、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客家风情、泽被后世的名仕先贤、亘古延续的舌尖美食,等等,无不让作为客家子民的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耀。这些独特的地域资源,无疑可以成为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

鉴于此,2015年6月,由笔者领衔,聚集十余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兼职教师,以“基于武平乡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为题,共同申报并被立项通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常规课题。

2015月10月,根据开题论证会后最终确定研究内容、目标、思路、方法、分工、进度、预期成果等,制订了课题实验总体实施方案。为了明确分工,提高效率,确保研究顺利实施,本课题还分解出了以下五个子专题,平行推进,殊途同归。

二、饱览武邑名胜,耕植爱乡之情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论述中明确指出:“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千年古城武平地处福建省西南部,闽、粤、赣结合部,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全县土地面积2630平方千米,辖17 个乡镇,总人口37万。武平系客家聚居地,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粱野仙山、丹井温泉、南岩石洞、平桥翠柳、灵洞仙山、石径云梯、绵洋古刹、龙岩雨霁等自然景观古老而神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观光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闲减压的一项重要方式。武平这些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數以十万计的游客。

为了增进在校学生对家乡风景名胜的了解,强化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我们以福建省武平县第三中学为实验基地,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为依托,课题组成员与学生一道开展实践、探究,挖掘、搜集、整理和应用适合素质教育的优秀乡土文化素材,寻求把这些素材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确定和实施了“爱我武平,爱我家乡”的系列活动——“细说梁野仙山”“中山古镇一日游”“百姓古镇之百姓楹联”“岩前狮岩的前世今生”“我是武平风景小导游”等。

三、探寻名人足迹,激发奋进之志

武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和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美丽而神奇的传说;中国空军之父刘亚楼和文坛宿将林默涵,更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光彩。师生们通过查阅资料、遍访专业人士、田野调查等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主题探究活动为载体,分别开发了《走近空军之父——刘亚楼将军》《何仙姑的传说》《定光古佛的来源》《定光文化探究》《林宝树与<一年使用杂字>》等乡土人物类课程资源。

四、走进客家民俗,洞悉民系之根

众所周知,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其根在中原,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乃至世界各地,成为一个人数过亿、特点鲜明的族群。

闽西客家习俗丰富多彩,但多为中原汉族风俗习惯的延续,只不过此地一些习俗操办得更认真、隆重,所以显得特别而令人瞩目。武平是纯客家县,其习俗既保有诸多天下客家的共性之处,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习俗。按照类别划分,大致有岁时节日(如春节贺岁贴春联、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时节祭祖扫墓、端午裹粽划龙船、中秋赏月吃月饼、重阳登高放风筝、过年舞狮舞龙灯打船灯等)、婚嫁习俗(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合称“六礼”)、生育习俗(如送灯、迎灯、上灯、闹灯、做寿)、丧葬习俗等。

为传承本土习俗,汲取文化精华,师生共同开展了独具特色的“武平年俗探究”“武平的打醮习俗”“‘剥皮公爹魏侃夫生日由来”“中湍村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习俗考源”“武平民间艺术——舞狮、舞龙、打船灯”“客家十班”等系列民俗探究活动。

五、品味舌尖美食,唤醒深层记忆

闽西客家中流传着一句俗话:“说不过长汀,写不过上杭,吃不过武平。”这足以说明武平在客家饮食中的重要地位及特色。武平俨然是一个低调的美食之都。

武平的特色美食和小吃,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白斩鸡、白斩鸭、白斩兔、酿豆腐、猪胆肝、红菌子炖红烧肉、捶鱼、猪肉丸、簸箕饭、油炸糕、薯包子、搞饭子、苎叶饭、珍珠粉、煎饭、仙水冻、清补凉……不但让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津津乐道、难以割舍,更让来自全国各地旅游观光、探亲访友的人们大快朵颐、赞不绝口。

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美食、小吃制作流程、制作方法、典故轶事等加深认识和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进而通过各种方式赞美家乡,宣传家乡。两年来,师生们共同开发了系列课程资源“客家名菜——酿豆腐”“白斩鸡的制作”“闽西八大干之首——猪胆肝”“武平特色小吃——簸箕饭”“武平客家捶圆”等。

与此同时,武平地处亚热带地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节分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特产、山珍,野生灵芝、金线莲、红菇、仙草、盘菜、绿茶、富贵籽等,都是外地人士认识、了解武平的独特标签,我们也将这些特产、名品都开发成了课程资源。endprint

六、感悟养生药膳,传承地域之髓

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品及保健品毒副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绿色饮食的浪潮,天然药物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用途不断扩大,需求不断提高。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热衷天然成为健康饮食新时尚,并广受现代人追捧。

由于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武平素有“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武平客家人就习惯利用当地各种野生药草、树根等纯天然绿色植物,以药入膳,配以家禽、家畜、水产、野味等肉类,变“苦口良药”为“可口药膳”,创造并演绎了武平客家的千年养生文化。

武平药膳源自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其真谛在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厨房就是最好的药房”,诠释的是武平客家人在千百年生活实践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与智慧。

武平客家人喜欢采撷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山涧河谷的草药调理身体,或用这些野草、树根,煲汤,或做菜,或做成点心,或泡制药酒,护佑着当地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这些药食两用的草药及相应的传统药膳,其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口感等优势显而易见。

武平传统药膳融入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历经几代甚至数十代人的实践,以蒸、煮、煲或炖为主,除放少量食盐外,极少放入其他调味品,取其天然原味,自然天成,具“取材天然”“本色原味”“讲究养生”三大特色。因其做法简单、搭配合理、性质平和、疗效确切、风味独特,已然成为武平客家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为了传承这些优秀的养生文化,感悟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课题组成员还利用各自专长,经过不懈努力,历时两年,精心编撰了专著《舌尖上的武平客家养生药膳》。如今,初稿已经完成,拟于近期争取出版发行。

七、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因此,利用乡土资源,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为校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同时,让学生感知、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有助于加强学生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提升學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课题组成员受自身能力、精力所限,加上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客观牵绊,我们也许只是尝试吃螃蟹的一拨人,我们的付出和成效,不足为外人所道,但课程资源开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周志良.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校本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2005(5).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发展研究,2007(3):43-47.

[3]吴刚平.课程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武平资源课程
Walking on Fire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All Is Well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海外文摘》在京召开“尹武平散文研讨会”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