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节日

2017-09-13 23:00翟海涛
金融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格律父亲节儿子

翟海涛

今年父亲节来临的前几天,出差的路上,儿子打来电话,向我问候。感动之余,不禁想起我的父亲来,长这么大,我几乎没有给他过过父亲节。这个西方传来的节日这些年很流行,但我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儿子除了打个电话说几句父亲节快乐之类的话,大都不在他身边,反倒是没受过西方教育的弟弟妹妹每年为父亲过节。

若从上大学那年算,我已離家31年了。上学期间每年只有两个假期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后来出国留学、工作,离父母越来越远,见面越来越少。起初他们每年还愿意过来和我们住上一段时间,之后年迈的父母就不太愿意动了。

父亲出身贫寒,幼年是个苦命的孩子,饥荒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双亲。我记得小时候看到他的兄弟都比他高很多,一度怀疑他不是我从未见过的爷爷奶奶亲生的,后来才知道他是发育不良。幼时羸弱的父亲性格倔强,天资聪颖,他通过刻苦学习成为村里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穷得丁当响的家里哪有钱给他路费?东借西凑也才从全村“众筹”到五块钱。我至今都没弄清楚他是怎么从豫东偏僻的乡下到达开封的。

父亲大学的专业是中文,他写得一笔好字,尤其喜爱古文和格律诗词。这个大学时期培养的爱好让他受益终生,特别是退休以后,认真的父亲花了很多功夫研究格律,以诗会友,不耻下问。有心人终修成正果,他在七十岁时出版了诗集。我们做子女的看到他晚年能保持如此雅兴,并且有益于身体健康,一方面高兴,另一方面也不禁自问:当自己退休了,能像父亲这样充实么?

父亲年轻时性格比较急,时不时发脾气,只有对小妹是例外。这种重女轻男的家风被我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以至于我的心被公认为偏得厉害。但除这一条外,父亲曾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年轻时鲜有动手做家务,恪守“大男人远厨房”的信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晚年,父亲却是频频出入厨房,冬天基本上都是他做早饭,蒸馒头和面这类重活更是一手包办,怕累着母亲。我跟他开玩笑:人一辈子要干的活是定好的,就像能量守恒,年轻时候干得少,以后就得补上。不过我也时常以此为戒。

年逾古稀的父亲不仅身子骨硬朗,更难得的是他还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和积极拥抱新鲜事物的精神。他比我更早学会用微信,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他是他们大学班级的群主,已经组织了好几次聚会活动;他的新作都是在微信朋友圈里首发,还组建了研究格律的群;他和母亲外出旅游,都是以图片甚至视频来报平安……

和中国大部分父亲一样,我的父亲经历了从“严”到”慈”的转变。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每天手抄几首古诗词,作为我的晨起必背;而我尽管不情愿,却不敢稍有懈怠。那时候就想,长大了一定要考出去,逃脱这日复一日的精神折磨。直到多年以后我才体会到,正是儿时这般填鸭式的教育帮我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后来我自己成了人父,发现对付儿子的招数基本上是抄袭几十年前父亲用过的。好笑的是,父亲这时候反倒来劝我:对孩子不要太严厉,要顺其自然……

和中国大部分儿子一样,我也经历了对“父爱如山”这个词的不同理解。小时候觉得这座山很高大、威严;进入青春期,便逐渐觉得这座山挡道、碍事,要绕过去;自从上了大学,更是以为在精神和思想上独立自主了,不需要再听父亲的训导了;工作、成家以后和父亲交流就更少了。奇怪的是,步入中年以后,那种久违的对父亲的依赖感觉不知不觉又回来了,有时候主动想听听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哪怕聊一聊也好。与此同时,自己也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那份如山的责任、压力和担当。

父亲常跟人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是子女超过了他。其实,如果没有他和母亲的培养,哪有我们的今天!我年少轻狂之时对此体会不深,仿佛自己就是那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步入中年,愈发感觉到父亲的影响和呵护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记得有一次帮女儿补习中文,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当读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我也不禁泪眼婆娑。我想起了上大学报到的那一天,父母亲把我送进宿舍。父亲一口气没歇,便爬到我分得的上铺,为我整理东西。空间狭促,好几次头都碰到天花板……

又是一年父亲节,我会大声说:爸爸,我爱你!(作者为春华资本CEO)endprint

猜你喜欢
格律父亲节儿子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过父亲节等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
如何庆祝父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