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计”到“民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转向

2017-09-15 07:17洋,荆雯,王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竞技

李 洋,荆 雯,王 乐

(1.渤海大学 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3.大连海洋大学 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23)

从“国计”到“民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转向

李 洋1,荆 雯2,王 乐3

(1.渤海大学 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锦州 121013;2.渤海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3.大连海洋大学 大学体育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23)

在我国以“国计为本”的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之后,职业运动员发展受限、体育事业发展不均衡、民生需求问题亟待解决等问题浮出水面。民生体育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也受到了各项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事业从“国计”转向“民生”成为共识。为进一步推动民生体育发展,提出弱化竞技体育情结,重视民生体育发展;鼓励和支持“草根”体育开展;加快政策调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实现社会、社区、校园三方联动等建议。

全民健身;民生体育;体育发展观;竞技体育;体育产业

“民生”一词自古有之,第一次关于“民生”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1]。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是政治经济的中心任务。”[2]在《辞海》中,“民生”被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彰显人本思想、饱含人文情怀的词。体育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有效实现手段,所以“民生体育”在现当代中国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竞技体育曾作为建设体育强国的突破口而备受重视,奥运争光计划、金牌战略等都是为了竞技体育的极致发展而制定的“国计”,作为“民生”的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等体育形态一度被忽视。

1 国计——充满民族情结的体育发展定位

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我们想要“强国强种”,建立“国格”,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形象,体育成为重要的突破口。奥运战略、金牌战略追求的是“锦标、冠军”的符号学意义,忽略了“物质载体——人”的存在。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单向度的人”成为获得荣誉的“工具”,而非参与体育运动的“实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不仅发挥了树立“国格”的作用,乒乓外交、女排五连冠等体育事件也被赋予了极强的“民族主义、英雄主义”内涵,展现出侧重“国计”的一面。

建国之初“举国体制”集中了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有效地配置国内的体育资源,成为了推进国家体育事业短期快速发展的最佳方式。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一鼓作气共摘得15金,许海峰实现了我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式英雄”。之后,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发[1984]20号),确定了我国体育要走向世界的大方向,并制定了“以夺取奥运会金牌、为国争光为重点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共获得了227枚奥运金牌,由“举国体制”带来的中国竞技体育的繁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树立了民族自信心、光大了国家形象。我国的体育事业因竞技体育的快速崛起而广受赞誉,但光环与掌声也掩盖了诸多问题。“举国体制”下的“金牌体育”始终以国计为目的,未发挥出为民生服务的价值。

2 民生——饱含人文关怀的体育观念转变

2.1民生体育的内涵

表1 学界对于民生体育的定义

民生体育是近几年我国体育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民生体育的理论研究热潮始于二十一世纪之初,陈小林[3]、沈克印[4]、李荷皎[5]、汪先全[6]、薛波等学者都对民生体育进行过研究。梳理相关文献后发现,民生体育是“体育层面的人民生计”的观点基本可以达成共识,但是对其基本性质的描述则有所差异。陈小林、薛波、沈克印等认为民生体育是体育活动的一种,重在活动;孙志鹏将其定义为体育需求的一种,重在需求;刘伟则认为它是一种社会活动过程,重在过程(表1)。本文更倾向于沈克印对于民生体育广义与狭义的界定,其既考虑到民生体育作为人民生计需求,也涵盖了作为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2.2民生体育产生的背景

2.2.1 职业运动员发展受限

在“金牌战略”引导下,我国运动员的培养长期以来遵循“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训练模式, “三从一大”使我国专业运动员过早地偏离了正常的教育发展轨迹,阶梯式的递升教育模式被打乱。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造成了文化教育的缺位,职业运动员基本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优异的运动成绩又使文化教育水平常常被忽略。那些实用性较差、普及率较低、趣味性较差项目的运动员退役之后,专业技能不被社会认可,出现就业困难的“民生”问题。

2.2.2 体育事业发展不均衡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竞技体育投入与产出极度不成比例。北京奥运期间,我国每块奥运金牌的诞生背后投入约7亿元人民币,“可谓世界上最昂贵的金牌”,是有失偏颇的极端体育功利行为[4]。在举国体制庇佑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较为突出,但学校体育“偏竞技体育化”、社会体育因受场地和经费等外在原因限制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公共服务效率低下、青年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众多赛事高关注度和低参与度的反差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反映了我国各项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均衡。

2.2.3 解决民生需求的考量

竞技体育的超前发展,并未解决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落后的体育公共服务及供给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身心健康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良社会后果日益显现。体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人享有体育的权利,发展民生体育也与人人共享的民生理念相吻合。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健康需求,我国开始重视发展民生体育事业。

3 民生体育发展的政策支持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标志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政策性苏醒;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巩固;2002年7月22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并具体提出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的三个具体环节和四个重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年12月25日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指出,要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系统;2011年2月24日颁布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将全民健身界定为“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进步和人民幸福的高度重新认识了全民健身的重要性;2012年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2011—2015年)》正式将体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体育公共服务作为一项制度内容被正式确立,体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日渐成为一项“民生工程”被提上日程;2012年4月2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政府应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中国公共行政系统由传统领导型向现代公共服务型转变”。建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社会、承担责任”[7]的高效服务型政府,关注“民生工程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职能变革的方向,也成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方向;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外,《意见》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体育公共服务”“体育产业”“体育消费”等关键词,无不昭示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由“国计”到“民生”的发展转向[8]。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通过修改《全民健身条例》、6月23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就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作出全面部署。

从1995年全民健身的政策萌芽到如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体育事业终于步入关注“民生”的发展轨道,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重心也将从“争先体育”向“参与体育”转移,从“竞技体育”向“民生体育”转移。

4 从“国计”到“民生”体育发展的建议

4.1弱化竞技体育情结,重视民生体育发展

《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理论基点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意见》中把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9]。竞技体育不再一枝独秀,与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协调发展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体育发展观从唯“金牌”是瞻向以“民生”为上的转变只是我国体育事业转型的先导,迫切需要切实弥补目前体育公共服务的短板,提高和优化体育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途径和方法,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最终服务于人的发展”。

4.2鼓励和支持“草根”体育的发展

竞技体育面向的是金字塔尖的运动精英,而民生体育面向的则是社会发展最基层的每一分子。近几年来我国草根体育方兴未艾,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也悄然发生变化——由以前“自上而下”的政府包办转向现在政府支持并向社会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为我国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整合优势资源、推广全民健身、助力草根中国梦”为主题的“谁是球王”系列民间争霸赛事就是我国民生体育活动的成功典范。该系列赛事作为全国性大型娱乐性竞技参与类节目,具备精彩程度高、赛程赛制正规、传播媒介多元、受众范围广范、赛事关注度高、群众参与热情高等特点,这种既不拘泥于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赛事,也不向松散的社会体育赛事妥协,又兼顾观赏性和可参与性的社会体育赛事的做法为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今后的群众性赛事组织过程中,政府将作为监督者和调控者,社会体育组织将成为主要的组织者和具体执行者。国家对草根体育的支持反映了“民生体育”的定位,转变了无体育明星和大腕不成赛事的观念,重民众参与而轻赛事本身,一定程度修正了社会体育活动竞技化的倾向。

4.3加快政策调整,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类型的体育产业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兴起,体育产业可分为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其他体育相关服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等11大类,可以说门类齐全。但却存在着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大、核心产业不突出、发展不平衡、行业相对垄断、事权不明和管办不分、资源利用不充分、供需矛盾突出、无形资产开发不力、人才匮乏等问题[10]。体育产业既关乎经济发展又关乎人民健康,且最终受益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人民生活压力的剧增,很多都市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持续下降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以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进行政策调整,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将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热潮中,培养人们的体育兴趣、端正体育态度、掌握体育技能、引导体育行为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体育之于“民生”的服务功能。

4.4实现社会、社区、校园三方联动

社会体育的发展是一个多方协调联动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社会,还涉及社区与校园。社会体育搞得好、体育健身氛围好,民众自然会受到感染。但从萌生健身意识到转化为体育健身行为,还需要依托社区体育提供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因为社区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单元,自然也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阵地。校园是具有明显符号学意义的特殊地理区划,校园体育是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发展的起点。一方面,校园体育的对象是正在习得体育技能、正在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方式、正在形成体育兴趣和态度的学生群体,他们是当前和将来社会体育的重要参与力量。另一方面,校园拥有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健身指导资源,可以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探索切实可行的社会体育、社区体育与校园体育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机制,成为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5 结语

体育之真义乃身体之育,其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民生——当国家贫弱时,体育是强国、强兵、强种的自强之道;而当国家强盛时,体育则是安民、为民、惠民的济世之道。当竞技体育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后,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和惠及民生的理念定位将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 左传[M].郭丹,等,译著.北京:中华书局,2012.

[2] 柳礼泉,肖冬梅.文化民生: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需要深切关注的领域[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6):108-112.

[3] 江和平,张海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7.

[4] 沈克印,周学荣,李荷皎. 民生体育建设的理论诉求与路径选择[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2):84-88.

[5] 李荷皎,周学荣,沈克印. 民生体育思想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0(8):152-155.

[6] 汪先全,梁干强,沈克印. 民生体育建设的宏观思考[J]. 体育学刊,2010,17(12):15-18.

[7] 孙国友,刘昉. 论体育公共服务中政府的服务职能[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14-216.

[8] 秦小平,李献华,夏青. 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机制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 (1):20-24.

[9] 任丽娟. 举办体育赛事惠及民生的发展方向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6):699-701.

[10] 荆雯,池静莲.体育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反思与重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98-103.

From“Nation’sPolicy”to“People’sLivelihood”:DevelopmentTrendofChina’sSports

LI Yang1, JING Wen2, WANG Le3

(1.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13, China;3.Teach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Dalian 116023, China)

In China, after the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policy-based competitive sports, the problems of the limite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thletes,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livelihood to be solved urgently, are appearing. People’s livelihood sports not only become the focus of academic attention, but also are gradual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policy, especially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national fitness, sports transferred from the “national policy” to “people’s livelihood” become a consensu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sport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such as to weaken the competitive sports affec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sports; encourage and support “grassroots” sports development, speed up policy adjustmen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sports industry, realize tripartite linkage of society, community and campus.

national fitness; people’s livelihood sports; sports development concept; competitive sports; sports industry

2017-03-2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困境与消解研究”(17CTY017);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奥运时代辽宁省体育公共服务的优势、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L14CTY008)

李 洋(1985-),男,辽宁抚顺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G80-051

:A

:1008-3596(2017)05-0009-05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体育产业之篮球
竞技精神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