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

2017-09-15 14:37李健梅
科技资讯 2017年24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办刊期刊

李健梅

摘 要:了解我国地震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剖析其问题所在,指出地震科技期刊工作存在的小而散、期刊的定位不明确,缺少特色、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阐述了改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调整思路和优化期刊结构,通过重视网站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及对数字出版专业队伍的培养,整合资源构建编辑出版一体化平台,打造契合新媒体环境的多元化发行模式,来推动我国地震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震 科技期刊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212-03

地震科技期刊不但是地震科技人员了解国内外地震科技前沿信息的有力工具、跟踪地震科技进展动态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是地震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它对推进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地震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地震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地震科技期刊情况介绍

地震科技期刊最早的刊物是1967年创办的《地震战线》,后改名为《地震》。20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几次大地震的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以及地震科研机构和各省地震局的成立,由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和地方省局办的期刊纷纷出现,例如,《地震研究》《地震学报》《中国地震》《四川地震》《华南地震》《国际地震动态》等,至今发展到30多种。地震局成立的历史较短,底子薄,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地震期刊都坚持下来了,有些期刊勇于改革和善于利用资源,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

2 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

1.1 期刊数量多,精品少

由于体制上的结构性方面的原因,中国地震局各研究所,省、市地震局和地震各专业学会之间,各自为政办刊。同时地震科技期刊由于其专业性强,读者有限,发行量少,期刊规模都很小,实力单薄。在“百家争鸣”的同时,使得本就有限的稿源分散,高质量的稿源分流,使真正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优秀论文相对减少,降低了地震科技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稿源的缺乏和分散这困扰地震科技期刊的一大难题,使地震科技期刊在某些方面没有反映出我国地震科技水平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且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期刊较少,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精品期刊更少。

1.2 管理模式、办刊手段与经营管理观念陈旧

地震科技期刊多年来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思路,依靠行政预算、科学基金等财政拨款,处在一个“等、要、靠”的阶段。期刊编辑人员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品牌意识和竞争能力。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大多数科技期刊没有广告或其他经营收入,仅靠收取版面费来弥补经费支出。期刊网络化程度不高,拥有独立网站、独立主页和电子版的期刊更是寥寥无几。其管理和运行模式、经营方式都难以适应当前地震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

1.3 期刊的定位不明确,缺少特色,出版周期长

各个地区的地震科技期刊各树一帜办刊,期刊的定位不明确,论文选题面比较分散,同一学术层次的期刊雷同甚多,其栏目分类大同小异,显不出各自的特色。地震科学与地质、海洋气象、工程建筑、信息技术等学科密切相连。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能反映出地震科学与许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学进展的期刊不多。期刊出版周期长,多以季刊、双月刊为主,加上论文的审稿时间,导致论文发表时间相对滞后。论文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学术水平滞后,直接影响了期刊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然而,国际知名的科技期刊几乎全是月刊或半月刊,这样一来,使得许多质量较高的稿件纷纷外流,投向被SCI,EI,等收录的国际知名期刊。

2 发展思路

2.1 调整思路和优化期刊结构,创精品期刊意识

地震科技期刊主管部门应理顺办刊体制,利用垂直管理的机构体系和行业特点的优势,在中国地震学会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改变地震行业内各类刊物出版部门分散、规模小、实力单薄、各自经营的格局。协调各个地震科技专业期刊,调整思路和优化期刊结构,将类似、内容重复的期刊合并起来,解决分散办刊的问题。实行优胜劣汰,营造一个竞争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新意识。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迫切需要从各种渠道了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成果,以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地震科技期刊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按产业化模式组织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将地震科技期刊做强、做大。这也是科技发展和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1]。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门类单一的科技期刊办刊经验,如:“英国的物理学会办了45种期刊,全部是物理学领域的,营销资源共享,发挥集体的优势。”创建中国特色的地震科技出版集团,辦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期刊。

将地震科技期刊做强、做大。首先,要对传统优势核心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和深度开发,把它办成能反映地震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代表我国地震科技整体最高水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精品期刊。并创建此相对应的英文版学术刊物,以便进行对外学术交流,向世界展示我国地震科研成果。其次,是按地震专业单一学科划分,创办专业性强的学术核心期刊。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震科技期刊应根据办刊宗旨,适应科技市场需要,准确定位,突出刊物特色,要满足科技工作者的多方面需求,努力打造特色、精品期刊[2]。

地震系统可以建立“中国地震学期刊网”,建设相对完善的地震科技文献投稿数据库和网上采编系统和联机检索系统。建立“中国地震学期刊网”后,所有稿件,可以通过E-mail传递给网络采编系统,审稿专家在计算机上直接对稿件进行批改;同时在计算机上填写审稿意见并分门别类反馈给各类学术期刊编辑部,编辑之间互通有无,在出刊使用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期刊编辑网络化将使审稿和投稿方式发生变革:一方面,解决了盲目投稿和一稿多投的现象;另一方面,网上审稿灵活方便,又可免于稿件因邮寄而带来的延误与丢失,大大缩短了审稿周期。解决了因论文发表时间相对滞后,而使得许多质量较高的稿件纷纷外流的问题,还可以有效防止发表低水平重复性论文的情况。联机检索系统的建立,加速国际间科学技术信息交流,及时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动向,为实现国际化、集团化办刊打好基础。endprint

2.2 提高期刊论文质量和知名度

地震科技期刊作为地震科学传播的载体,应该保持严谨的态度, 坚持专家办刊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所以应当借鉴国内外优秀期刊的成功经验,结合地震科研的特性,开放式办刊,聘请了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审稿专家,以专业水准、责任心、公证的态度对科技期刊的定位、选题、审稿,从而保证了论文质量。科技期刊注重学术权威性、既要有学术权威性的编委和作者,又要提高期刊发表论文的质量,包括提高影响因子和他引率、提高国际著名检索系统的收录率、提高科研基金资助论文发表的比例和等级、以提高知名度和赢得更多的部门和学术团体的关注。

稿源质量直接关系到地震科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密切关注本行业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跟踪学科热点,捕捉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刊物写稿或推荐优秀论文,逐步提高国际的来稿率和质量。地震科技期刊大多为科研院所创办,优势明显,要鼓励地震科研学科骨干和带头人多投稿,他们视野开阔,专业知识精湛,论文水平和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期刊的质量高、声誉好,就容易吸引高水平的论文,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激励机制,对在国内重点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给予同等对待,尽量减少优秀稿源的外流[3]。

科技期刊在注重学术权威性和论文质量的同时,也应注重封面设计、装帧、排版、印刷质量和创意广告形式等。要做到封面美观大方、装帧设计具有艺术美,提高了刊物的观赏性,满足读者的审美心理,给读者带来阅读时舒适和愉快感,并提高科技期刊的档次和广告客户对期刊广告价值的认识。

2.3 科技期刊要走创新之路

科技期刊办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建立可读性要强,基本能满足科技人员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的科技期刊体系。对具有科技创新和前瞻性论文采用了特快审稿、抢先发表,“文责自负”的原则。取消繁琐的审稿制度,发挥科技期刊时效性优势,即使有争议的论文可以“百家争鸣”的畅所欲言。例如:陕西野生华南虎的照片被美国的《科学》杂志快速刊登,虽然事件的本身有多种疑问,但是这并不影响《科学》杂志的全球权威性杂志地位。采用了特快审稿“文责自负”的原则,可能存在种种不足,如对论文质量不能严格把握。但是,在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的今天,以任者见任,智者见智对地震科学认识的态度办刊,其创新的思路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和更多读者的关注,也适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

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广大科技人员,编辑部与读者、作者之间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很多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因此,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职能,让学术期刊成为科技人员之家,应改变“坐、等、要”稿件被动办刊的模式,组织专题座谈会,与各有关学科的带头人或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重点课题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及时、准确地收集到优秀稿件。吸引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科研和写作活动,帮助他们提高科研能力和稿件写作水平。

建立有学术特色的网站。网络化是现代期刊编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实现对期刊编辑、投稿、审稿、检索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还可以通过互连网发布信息,宣传本专业特色,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使读者能够在浩瀚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文献,充分发挥学术期刊文献及网上资源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术期刊管理质量和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术期刊文献的利用率。地震科技期刊网站的建立,使期刊向多样化传播形态发展,开辟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新途径。

增强经营意识,扩大发行量。科技期刊需有创新机制,以增强刊物自我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科技期刊广告资源的特点,增强不同资源的互动和联系,主动联系地震科技产品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获取广告代言权,因为,专业性较强的地震科技产品和业务广告,只有定位在地震科技期刊上,才能相得益彰,促进地震科技信息的传播,達到双赢的效果。另外,充分利用我国地震科技水平的世界领先地位,调动引进的一些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和聘请了国内外高水平的编委、审稿专家的积极性,通过其国际销售网络,扩展海外发行渠道,使科技期刊迅速进入国际社会,提升知名度。树立市场意识,可以采取自办发行、邮局发行及联合征订发行的多种发行渠道。运用一定的奖励机制,拓展期刊的订户,扩大发行量。

3 结语

地震科技期刊建设是个漫长的阶段,任重而道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地震科技期刊要不断改革与创新,顺应发展的趋势,扩大合作范围,发扬群体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走国际化道路,努力打造精品期刊,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与我国地震科技水平在世界领先地位保持同步。

参考文献

[1] 柳建乔.科技期刊产业化初探[J].编辑学报,2000,12(1):4-6.

[2] 刘秀娟,李晓燕,徐雯.我国海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85-190.

[3] 唐瑾,邵自平.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对青年编辑人员的素质要求[J].编辑科技,2006,18(增刊):140-141.endprint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办刊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期刊审稿进度表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拟广告
期待您的加入
重要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