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否》义理发微

2017-09-15 17:25王聪娜
报刊荟萃(上) 2017年9期

摘 要:《易经》一向被世人奉为“群经之首,万经之王”,是中国经学中最高深的一门。《周易》由简单的符号和爻辞、彖辞组成,内容广泛而宏大,看似简单的系统却包含了整个宇宙万物、事态变迁的发展规律,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那样:“《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其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愈说愈繁。”《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它通过阐释每一卦爻的具体内涵,向我们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因此《周易》作为中国智慧之源,也被后人称为关于做人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本文通过阐释《否》卦的构成符号、卦象以及卦辞的理解,来阐述在黑暗闭塞的境遇下,君子应如何固守其节,站在黑暗的环境下“处否思变”,冲破黑暗势力,克服艰难困险,从而达到否极泰来的运势。

关键词:《否》卦;卦义;固守其节;否极泰来;处否思变;蕴含人生哲理

一、《否》卦的符号构成

《周易》六十四卦,否卦位居第十二,乾上坤下(乾为天,坤为地。天为大,地为小。),上承《泰》卦下启《同人》。《否》卦和《泰》卦均是由乾坤二卦组成,《泰》卦基本卦义是亨通,体现了天地交而万物通,总体来说是一个吉利美好的一卦。《否》卦位居《泰》卦之后,与《泰》卦构成符号上下颠倒,世人对两卦的运势观念也是截然不同。在世人看来,《否》卦是一卦非常不吉利的卦爻,大家都避之不及。纵观两卦地位,《泰》卦位居《否》卦纸上,让人不由联想到,泰到否不过眨眼之间,可是处否望泰却是一个无限的漫长等待。想到这里,相信大家肯定会有很多疑问,相比《泰》卦,坤上乾下,天在上地在下,《否》卦,乾上坤下,这不就意味着天在上地在下的自然规律么,为什么在《周易》里,看似合乎常理的自然现象,却被赋予了不吉祥的内涵呢?下面我们来具体阐述一下《否》卦的构成。

《否》卦卦象乾上坤下,乾为阳,具有向上的性质,坤为地,具有向下的性质,天地目标不同,方向相反,两者背向而驰,互不相通,交融,因此,否者,闭也。否闭之世,人道不通,天下无利,正是小人得势,君子被排斥时期。所以,《否》卦预示着阻塞不通。但是,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过祸福相依论,“祸福相依,否极泰来”,这不是老子臆想,而是世间万物不可忽视的社会自然变化规律,所谓物极必反,泰极而否,这也不是《周易》空穴来风,而是数千年来,也是被中华历史文明考证过的。

二、《否》卦卦义释义

卦辞云:“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朱熹曾注:“否,备鄙反。否,闭塞也,七月之卦也”。正与《泰》反,故曰匪人,谓非人道也。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盖乾往居外,坤来居内,又自《渐》卦而来,则九往居四,六来居三也。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误也。《传》不特解,其义亦可见。何为“大往小来”?由《泰》到《否》乾坤移位,故曰“大往小来”。而对于《否》卦的序卦解释,程颐认为:《否》,序卦: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夫物理往来,通泰之极则必否,否所以次泰也。为卦,天上地下。天地相交,阴阳和畅,则为泰。天处上,地处下,是天地隔绝,不相交通,所以为否也。而晁氏则对《否》卦与《泰》卦和《同人》这两卦的关系做了这样一个阐述。晁氏认为:“鄭本无‘而泰二字。”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通过三人对否卦的关系的进一步说明,我颇有感触:人人都说“否极泰来”,然而《泰》卦却在《否》卦之前,可以说是“泰”到“否”眨眼之间,而“否”到“泰”的过程却是漫漫而长远之。我们的文化一向把“泰”看作是好的情况,“否”比喻糟糕的状况。“否”,又是怎样的坏?诸如如此形容:糟糕、郁闷、黑暗闭塞、晦气等等。古语常云:“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来”,可见“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小而往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通,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彖辞》认为,天在上,阳气向上而不下交于阴;坤在下,阴气凝滞而不上交于阳。阴阳二气不互相交感,万物无从产生。君子长期处在黑暗闭塞的境况中,上下闭塞不同,志向不投,不利于君子坚持正道,大的离去,小的来到,内柔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正是小人当道,強盛之时,君子之道削弱,需要适时隐退、明哲保身,收藏自己的美德,保全自己。唯有坚贞自守,守其正节可以无咎。本人也认为在暗闭塞的环境下,正是小人当道之时,来与其在乱世中毁灭,不如学会隐忍退让,明哲保身,就只有坚守自我,无咎,一定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会“否终则倾”,否极泰来。

《象》曰:“天地交,否。”其卦辞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及,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君子道消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闭塞违反理性,不利于君子坚持正道,大的去了,小的来了,这是因为天地隔绝,万物无法顺利生长。上下没有沟通,结果是小人的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君子的势力日渐衰退。《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这段话的含义是,天地不交响感应,君子因此要收敛自己的思想情感,避免灾难发生,不可以利禄为荣光。这是告诫我们身处“否”境的人要做事谨慎,要按规律办事,只有这样,事情才有转机。从而由“否”转化为“泰”。

从否卦的卦辞看,其大义为:“否定负面,不利坏人。君子坚守正道,不怕正大者暂时远去渺小者到来。”《彖传》说,否定负面,对坏人不利。君子坚守正道,不怕正大者暂时远去渺小者到来。正大者远行而渺小者前来,是天地相违不交而万物互不相通的结果。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周易》对交流的重视,轻视或者否定与外界的交流,固步自封,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必定不会有好结果。

《象传》说,天地不合,闭塞不通。君子以勤俭美德来化解灾难,不为个人追求荣华厚禄。从否卦的卦辞和《彖传》、《象传》看,坚持否德,勇于否定反面势力的时代,既是天昏地暗、时势混乱、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小人猖獗、君子受难的时代,也是考验真君子能否修养否德、否其当否、非其应非、驳其应驳、其该斥、守护正道的试金石。

三、否卦中如何体现君子固守其节

《否卦》的每一爻都蕴含着深刻的意蕴,六爻这段话的含义往下,依次往上推进,阴爻的势力越来越大。尽管否卦暗示着时运不佳,并不是说否卦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厄运,而没有可取之处。《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否塞而不通,君子有德以通天下之志,无所用之。唯世之方乱,难将及己,则相邻之斗,闭户可也。天下溺而不援,德且不欲其丰,而况禄乎!德见,则禄且及之矣。百里奚不谏虞公,孟子不复发棠,用否之道,以应否之世,不嫌绝物矣。从人事看,天地不交,黑暗闭塞,君子观于此,应节俭收敛,不可张扬荣耀附录。当黑暗闭塞的环境来临之初,君子虽然志在追求光明,但是,力量薄弱不足以冲破黑暗势力,而现在,则需要坚贞自守,保证没有过错。尽管,会有些转机,但是,总体不当其位,依然需要我们积蓄力量,居中守正。黑暗否塞总是暂时的,“否终则倾,何可长也”,否塞倾覆,黑暗就要转变为光明亨通。下面我们从具体的某几个爻辞来阐释否卦是如何告诫君子处不当之位时,应如何居中自守。

例如,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在否隔之时,天地隔绝不相同,在下者则为君子。程颐认为:初六能与其类贞固其节,则处否之吉,而其道之亨也。君子能在否塞之时,远离小人,固守其节,则能保进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正所谓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君子处下固守其节,心未尝不在天下也,志在得君而进,以康济天下。观《周易》卦辞,我认为,初六安于下位,上有九四相应,可以通达。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大人当否,则以道自处,唯自守其否而已,乃道之亨也。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六二位居中间,位置又中又正,有九五正应,尽管可以互通,但是还是要注意小人吉祥,大人闭塞。它同样阐释了大人否塞之时,不予小人一类,守其正节,乃否亨。前两爻都是警示君子在不当道的时运下,不应放任自己,乱入小人,君子处下更应该居中守正,坚贞自守。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用两个君主亡国的例子来阐释了“泰否相依”的辩证关系。

六三则是“包藏羞耻”,阴阳两位不正,阴爻居于刚位之上,并且往上还正应九四,就是阳爻居于柔位。何况,六三还要顺势由下往上推进,内心之惭愧可想而知。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意思是:有所受命,没有灾难,众人依附而得福。九四上承九五之命,下临坤卦,坤为民众;由此得到众人依附,所以不但无咎,还可得福(祉)。“畴”借用为“俦,”“离”为“丽”,依附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大人当位之际,但仍没有脱离否运,应仍当深虑思远,坚贞自守。在《系辞下传》,孔子借题发挥:“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意思是:危险的,是那安居其位的人;灭亡的,是那保住生存的人;动乱的,是那拥有治绩的人。因此之故,君子在安居时不忘记危险,在保存不忘记灭亡,在太平时不忘记动乱,如此才能使自身平安,并且保住国家。在如老子的“祸福相依”,泰否也是相互转化的。居安应思危,否极将泰来。系辞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着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国家可保也。”程颐也曾在《周易程氏传》中提及,汉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导致祸乱而国败也。

最后乃至上九,倾否,先否后喜。意思是:倾覆闭塞的现象,先闭塞然后喜悦易经的爻辞很少出现“喜”这个字,有喜出望外之感。原因是:否卦走到最后,等于见到黎明的曙光,可以苦尽甘来了。物极必反,否极则泰。君子处否之时,守节、守正,终能“何可长也。”

通过《否》卦,我们可以感悟,世间万物,如果对立了,上下不交流了、不沟通了,那么一定是否塞的,而否卦六条爻则告诉我们如何改变否塞局势、变否为泰的智慧。《否》卦初六在黑暗闭塞环境开始,虽然志在追求明君,但是力量不足,需要“拔茅茹,以其汇”,坚贞自守,居中守正保证无咎。直至上九,“否塞休止”,位居中而正,黑暗即将停止,黎明终将来临,但是,即使在形势如此大好的境况下,并不代表着我们完全脱离困境,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要居安思危,怀有谨慎之心,坚贞自守,固守其节一直是我们的终身信条。

四、《否》卦蕴含的生命哲理

纵观《周易》六十四卦,《否》卦是人们最不喜欢的其中之一卦,因为它象征着你现在身处逆境,困苦中抱有志向,卻不得抒发最终还一事无成。但是从《否》卦的修真本义来看,《天地否》阐明了“否极泰来”的生哲理,我们如果细细研读《否卦》,就会逐渐转换思想,产生“处否思变”的哲理。人如果不修身,如何才能坚贞自守,守住正道?在天地不通的闭塞境遇中,随波逐流,放任自己沉沦逆世,只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可悲人,否卦的卦辞、彖辞以及象辞都曾暗示我们,“否定负面,不利坏人”。当我们遭遇恶劣的环境的时候,即便小人当道,君子踌躇满志,也要懂得保全自己,固守其节,坚贞自守,不被困境左右,勇敢突破困境,遵从自己的本心,冲破困境,创造“泰”的佳境。君子坚守正道,终能守得花开见月明。否之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小人猖獗,时势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考验君子守护正道的试金石的时代。

通过对《周易》的思考,深刻理解《否》卦中蕴藏的“处否思变”的人生哲理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用自己的哲理为《否》卦洗涤了厄运的乌尘。唐朝韦庄《湘中作》写到:“否极泰来终可待”。否到极反转,未到极,否之还否。任继愈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事物在变化发展时就是有前途的,是吉的,停滞、不变化,就是没有前途,是凶的。既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就是有规律可循的,理性就是我们要认同这种规律并遵从它。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的运势也会受到阻塞,进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就是圣人也有过“君子固穷”之说。在困境、在穷途,有的人会变本加厉地与自然抗争,有的人因绝望而放弃,也有的人沉沦颓废中自怨自艾。想起孔子曾说过:“小人斯滥矣”,这些人在乱世中,还不知道收敛自己,竟然还意气用事。对待“否”的态度,恐怕只有修炼到家,看透事物本来面目才能淡定自如的应对“否”的局面。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则寓言故事,传说中有位大人,问卦得“否”,与常人不同的反应,他竟然高兴的说:“我最艰难的境况也不过如此了……”这位大人不仅仅有一种豁达的心态,相信他肯定还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

《周易》看似简单的系统,却隐藏着深奥的玄机,它贯穿整个宇宙万物的关系变化规律,为我们呈现了丰富的人生哲学,阐发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它更是揭示了社会以及我们人生所处的必不可少的关键阶段:发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召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环境,实现我们队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时间没有永恒的不变,也没有永远的黑暗,当万事万物的发展达到一个顶端,就要向相反的方向开始变,万事万事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不论我们是处在成长的瓶颈期还是我们困在漫长的艰难困境中,我们也不应该失去自我,处于逆境也要保持信心,前进的方向是曲折的,我们的人生也不例外。而《否》卦给我们的启示,天下乱,自己不可以跟着乱,火热的环境,火热的气候,自己更要收敛自己,并做好手上的事情。处世,外刚内柔,会伤人而自身又没有做人的宗旨,外君子内小人,表面正派而内力计算别人。这些行为都是行不通的,行不通就是“否”。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所以,否极则泰。这与老子的对祸、福關系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喜欢用“否极泰来”四个字,作为春联的横批,说明炎黄子孙深深懂得这四个字的哲理。只因坚信“否极泰来”,所以才敢于“处否思变”敢于与厄运抗争,敢于冲破困境,创造“泰和”之境。坚信“否极泰的哲理,产生“处否思变”的观念,是人类在自然界来”、“得以生存、发展的法宝。虽然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都是古代神话传说,但是这些都能反映我们祖先深明”否极泰来”的哲理,由此产生不断与自然抗争的行为。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没有“否极泰来”的信念,就不会产生“处否思泰”的观念和行为,就不会出现改朝换代的变革。这个哲理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在当今世界人类生活、生产及各类活动中仍然有实用价值。人们懂得“否极泰来”这个哲理,就敢于直面眼前发生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勇气和智慧,总之,“天地否”向人们解释了“否极泰来”的规律,鼓励人们敢于“出否思变”,争创“泰和”佳境。它是指导人们生存、发展的法宝,仍然有实用价值。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它、探讨它、运用它。

参考文献:

[1]程颐讲周易自话伊川易传(杨军等译).长春出版社,2010年,第2页.

[2]周易讲座(金景芳讲述,吕绍纲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3]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页,第21页,第25页.

[4]程颐讲周易自话伊川易传,第3页.

[5]周易注校释(王弼撰,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出版社.

[6]周易程氏传(程颐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出版社.

[7]朱熹.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8]李振刚.老庄易“三玄”浅解.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聪娜(1990.10—),女,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5级中国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