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搜集与整理

2017-09-16 09:01牛梓蓉
魅力中国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文献资料国家图书馆

牛梓蓉

摘要: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对于史论类的学生来说,这些资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宝藏,我们需要以好的研究方法,搜集可利用的材料,将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关键词:国家图书馆:文献资料:搜集

资料的搜索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重头戏,准确的一手资料的获得也是史学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国家图书馆的资源丰富,关于近现代的书籍报刊等,因年代久远不易获得,资源珍贵,多由图书馆人员高清拍摄,制作为电子缩微胶片,方便读者多次查阅。

目前,图书馆馆藏资料如果是年代比较近,可以在中文报刊区检索目录,向出纳台提供相对应条码,直接阅读所需资源。而大部分1937年后或建国之后的期刊报纸,收藏于图书馆的缩微文献阅览室中,读者需要持读者卡方可查阅。首先需要在图书馆公共电脑中检索所需要的资料目录,在目录检索系统的检索词或词组处输入期刊或报纸名称,如果查询的是期刊,则在数据库选择中勾选中文期刊及中文缩微文献,若是查询报纸,就勾选中文报纸及中文缩微文献,选择要查询的年份,记下“条码号”、“描述”,到出纳台填写《中文报刊文献索阅单》,预约要观看的文献胶片。大概需要半小时等待时间,从工作人员那里领取胶片,用放映仪器自主观看,可选择需要的页码,文章或具体图片从打印处打印出来或刻成光盘。

研究资料的搜索耗时伤神,但确实是一种极佳的学习过程,在无尽的资料堆中挖掘自我所需,探索、钩沉未被发觉的史料,为史学领域涌送新的历史贡献。下面总结有关史料搜集与整理的方法:

一、关于平时积累与素材收集

(一)记于心,行于笔

平时的积累至关重要,也许一个无意间的发现,却能带给你很大的造诣,或者是对旧观念的彻底推翻。所以点滴积累,最好是记于心,行于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过常年累月的积攒,会是不小的财富。

(二)动手动脑找东西

傅斯年有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史学方法,对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也可以说屡试不爽。除了对书本课堂知识的认识,需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掌握一手资料,主动探究知识的根源,接触材料本身。“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今的科技只需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便可获取大量资源。过多的内容也无需像古人拿来“誊抄”,简单的下载保存,终身受用。科技的便捷,知识的易获得,虽然解放了双手,节省了时间,但思维不能形成定向的依赖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知识的认识,理论的研究,需经过实地调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方才可初下结论,再经过多次论证分析,总结前人经验,得出最后结论。过程的反复性,奠定了结论的可靠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问,也是作为一名学生,一位学者所应具备的。

(三)文献资料的收集过程总结

首先是书籍文献资料的收集,拿到研究课题,或找准自己所感兴趣方向时,一手资料的收集很重要,作者的著作、会议演讲、活动演说等,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著述最为可靠。其次是他人的评价,在同时代中找出相关性,以时代背景论证,在当时的影响,以及著作者家人、朋友、师徒等评论,共处琐事中研究。再者是当代人的评价,这部分需要探究观点的真实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中引用的内容,要找到原出处,尤其是参考文献部分,可以搜罗自己没有关注到的书籍文章,扩充自己的研究内容。

利用各大图书馆的网站浏览记录需要的文献资料,书籍的收集除了在一些购书网站上购买,一些旧书网站的资源更有利用价值,同时一些绝版的书籍,可以购买复印版或电子版,若是国外文献,有翻译能力要比直接看中译本来理解更贴近原意。到作者的故居实地考察,了解当地人对他的评价,有些博物馆的馆藏资料提供了巨大价值,像馆长来咨询现状也可得到当今社会的关注度和影响。

关于读书:读书可作为一种消遣休闲,但作为学习研究来读书,这里需要再次强调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笔记不必把书的内容全部誊抄,可以做梳理,摘抄关键词句,也可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做归纳总结,或者记录心得体会,写随笔,作札记。笔记要讲究分类,读书要有收获,同时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是书中所言全作真理,疑惑与错误也要及时记录,批判性探索,内心存在求知的迫切感,必然效率也会得到提升。笔记可以作于书的空白,标记在书页中,也可另以笔记本誊写,形式多样,目的相似。

二、带有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学习是一个反复性的过程,研究需要带有问题意识。有问题的存在,为下一步的探索指明方向,明确目的。

当今社会对关于问题意识已有深层次的研究,国内趋向于将问题意识分成“问题”和“意识”两部分概念,“意识”存在于哲学、心理学以及医学等范畴,而这里所要强调的“问题意识”更偏向于以一种怀疑的态度,一种创新的精神,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事物的敏感度,也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大脑在经过长期矛盾思考中寻求发展趋势能力的培养,主观意识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辩证的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将问题意识定义为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观察、怀疑、批判等方式,产生认知>中突,再经过深入思考后产生出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或发现式创造精神。在这种心里状态的驱使下,思维敏捷发散,直至问题的解决。

要带着问题意识来进行阅读、写作、研究,日常学习需培养求知欲,并结合于专业知识来表现,做学问要从枯燥乏味的文字中得到快感,无目的无疑问的研究,本质上就缺少了创新,盲目的在学习道路上摸黑,当然没有主动去探索的方向感强。国家社会在新世纪以来一直也强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我们不能空喊口号响应国家号召,以创新为目的来刻意表现差异性,难免也会显得空泛。创新应是建立在基本认识之上的,纵然再个性的思维也需顺应客观事实的存在。将话题带入艺术创作中,良好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梵高、毕加索也同样是经过学生时代的基础训练,基本认识与技能的培训,再经由意识与思维的发散。所以技法的个性彰顯,应是扎实基础与思维认知的升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寻求跳跃性的成功,以一个学者的踏实心态,带着疑问,不乏批判,严谨求真,稳步创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献资料国家图书馆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信息时代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与建设研究
依托文献 整合信息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2016年3月)
图表的利用
浅谈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发展趋势
国家图书馆农业部分馆成立
祝大彤赠书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