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

2017-09-16 23:23余小疆
新媒体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现场报道

摘 要 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获取新闻讯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有更为广阔的话语表达空间,不再满足于由文字、画面所组成的较为平面的新闻报道,对立体化新闻报道的诉求愈发强烈。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通过出镜记者对新闻现场的把控,全方面展现新闻现场,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使得整个报道更为逼真、鲜活。文章探讨了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剖析了出镜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信息传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57-02

在电视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除了将新闻现场的最新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受众之外,还要结合新闻背景,点评新闻事件,可以起到引领作用,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远远大于现场报道形式本身。

1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

1)体现媒体和记者的专业能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不仅彰显了一个电视台的实力,更展现了出镜记者的个人魅力以及业务素质的强硬。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向观众提供同步、准确且富有感染力的新闻讯息,让观众在电视荧幕前感受到置身其中的现场感。看似简单的荧屏呈现,现场报道的背后却是出镜记者过硬的专业本领和强大的直播团队在通力协作。我国现场报道的卫星直播从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已经有20年的历史,在新闻直播中掌控新闻现场,极大考验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临场能力。在新闻现场,出镜记者身兼记者、主持人的双重身份,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细微的感官能力,把新闻现场所能看到的细节进行披露,并且要把视觉、听觉所限制的新闻消息进行放大,还原现场的嗅觉、触觉信息,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真切营造全观的新闻现场。

2)引导观众关注新闻细节。选择新闻细节的原则是“新闻事实细节与报道主题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在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外延拓展。出镜记者在现场对于新闻细节的挖掘和分享,能使干瘪的新闻内容瞬间变的有血有肉。1997年6月30日,白岩松作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他将出镜地点选择在落马洲的大桥上,细节在于桥的中央有一条标志性的管理线,因为历史原因,在香港还未回归之时,线的一面是深圳,一面是香港。白岩松在现场报道时这样说道:“各位观众,这条线并不长,车速也并不快,但是今天驻香港部队越过管理线的这一小步,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为了这一步,中华民族等了百年。”香港回归这样的大新闻在白岩松这里落脚在了一条看似普通却有划时代意义的线上,这样的现场报道是普通新闻、消息写作根本无法表现

出的。

在报道香港回归10周年、20周年时时,央视继续派任白岩松作为主持人,在不同的时间讲述相同的事件,这样的新闻的报道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普通文字加画面的新闻无法比拟的。无独有偶,在对香港回归20周年的特别报道时,康辉在会场现场报道,“一进会场有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是因为在5年前,10年前,我都站在相同的位置来做报道。”他向观众介绍了会场的布置情况,现场报道长达10分钟,它不仅给观众详细介绍了会场的情况,同时作为一名亲历者,也给大家会议了20年前的今天的场景,把这20年来对于香港的见闻串在一起,让整个报道更加丰盈饱满,观众听着也仿佛是亲身经历过,画面感十足。

3)抓取现场鲜活事件。在2016年巴西里約热内卢奥运会上,游泳运动员傅园慧一夜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这源于记者的一段现场采访。

傅园慧:“什么?58秒95?”

记者:“你都没想到自己……”

傅园慧:“啊!我以为是59秒……啊!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

记者:“今天这个状态是有所保留吗?”

傅园慧:“没有保留!我已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

记者:“对明天的决赛有什么期待吗?”

傅园慧:“没有!我已经很满意!”

这是记者现场采访时与傅园慧的对话,刚参加完比赛就接受采访,没有提前准备,表现出的完全是当时的心情,加之她的语言、形态,带给了观众真实的感受,有种“我也在现场”的体验。比起普通新闻,记者做完采访经过后期剪辑再播出带给观众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记者现场报道无剪辑,会让新闻变得更加真实和活灵活现,这样接地气的新闻表达也是广大观众所喜爱的。

4)拉近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记者的现场报道拉近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在一则民生类新闻的采访报道中,记者跟随新开通的地铁,从买票、排队上车、车内设施环境,乘客数量多少、中途换乘所需时间等每一个步骤,全程参与其中,这样的报道能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地铁的运行情况,就像自己也乘坐体验了一回一样,这样的现场报道,就算是行云流水的几千字大长稿,再它面前也会显得黯然失色。

5)增强新闻事件可信度。单纯的画面加上新闻配音,有时会让新闻事件与观众之间存在着距离感,而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就能打破这种距离感,使得观众与出镜记者看到的现场情况是一致的,从而增强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在我们看过的新闻报道里不乏这样的例子。记者在台风天气中的现场报道,风吹的睁不开眼,头发乱飞,话筒的声音也不清晰,这样的现场报道不但没有人去评说记者的形象糟,话筒的声音差,反而带给了观众更加真实的体验:这的确是台风来临!

又如高温天气记者的现场报道,如果单纯听着听闻里说“今日温度高达47度”,可能有很多观众不会相信,但是记者的出镜报道,明确告诉大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当时的事件,用温度计现场测量,或者在地上打个鸡蛋,现场观察它的变化,这样的现场报道就更直观地展示给观众了,眼见为实,观众也就回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从而增强了时间的可信度。

2 出镜记者应有的专业素质

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在《口述凤凰》中说:做电视人最基本的本领就是“用笔记录生活,用口述来描述生活,用镜头来呈现生活。”每个记者的职业素质首推新闻素质,出镜记者也不例外。endprint

1)出镜记者的新闻素质。新闻素质作为出镜记者知识结构的原始储备,内容既包括新闻业务知识的梳理和更新,同时也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不同领域发生的新闻事件、新闻话题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的判定。新闻素质的广度、深度、宽度、厚度,决定了记者的报道视野、思考方式、问题判断以及解析角度。长期在一线从事新闻报道的人,容易养成固定的创作模式,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面对新媒体竞争,节目形式、创作理念等职业意识形态上的更新,我们还是应当多观摩、多学习优秀的电视节目,更重要的还是要加强新闻业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再补充,才能达到升级换代的目的。

2)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形式的有力武器就是“有声语言”。出镜记者也使以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以画面和声音作为载体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又见其人更见其声”的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因此,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具体来说,语言标准、恰当准确地使用语言技巧、有声语言表达流畅、语言链条与思维链条同步、面对镜头时交流感强,这都是出镜记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出镜记者而言,报道新闻事件的关键,不在采访取材之辛苦,不在现场环境之混乱,不在新闻事实之杂乱,而在于如何把深思熟虑的思考淬炼的明白易懂,把点滴微妙的体味感触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3)出镜记者的形象。在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需要注意在摄像机镜头前的职业形象。一般来说,电视记者为了工作便利,在衣着打扮上较为生活化。不过,这样的装扮也会影响到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形象。出镜记者的仪态,既涵盖镜头感,又包括服饰、神情等。不同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形象需要与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环境相吻合。比如在时政新闻报道中,需要出镜记者著正装,表情自然,语言表达上端庄大气。在娱乐性的新闻报道中,为了和周围环境相协调,有时也会要求出镜记者穿礼服。而在灾害新闻报道时,出镜记者则不能穿的太正式,甚至一些特殊装备,例如救生衣、口罩、手套也要武装上,这不仅可以渲染现场气氛,同时还可以保证报道过程中的安全。

3 结论

与西方电视媒体相比,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的现场报道还处于非常态阶段,与央视新闻相比,我国地方电视媒体的现场报道缺乏卫星直播移动设备,具备现场报道能力的优秀新闻记者匮乏。地方媒体的现场报道更多的依赖于新闻配音,出镜记者在新闻画面中承担的叙事功能较弱。因此,仅仅依靠报道选题、新闻画面、文稿内容来提高新闻质量还是远远不够的。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全能型记者人才,创新台内人才培养机制,提升新闻报道技术手段,切实保证现场报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会玲,刘松涛.提升出镜记者自身素质 做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J].记者摇篮,2015(2):51.

[2]于洪亮.探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对记者素质的要求[J].新闻传播,2015(7):73-75.

[3]王未.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出镜记者主体意识刍论[J].当代电视, 2014(2):75.

作者简介:余小疆,新疆库尔勒电视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
浅谈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不能作现场报道的记者不是合格的电视记者
电视新闻直播中出镜记者素养提升路径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
新闻现场报道中细节的捕捉及运用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现场报道
简论电视新闻的记者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