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LDAS和MODIS的乌江流域植被与地表水变化关系研究

2017-09-16 12:46石悦樾银正彤郑文锋
江苏农业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乌江流域土壤水降水

石悦樾+银正彤+郑文锋

摘要:在西南地区,贵州省为喀斯特地貌面积最大省份,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为获得2003—2014年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地表水变化间的关系,得出植被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为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基于GLDAS、MODIS/NDVI和TRMM3B43数据,首先使用趋势分析法分析12年内NDVI变化趋势,通过简单相关、偏相关、复相关分析法得出植被覆盖变化与地表水(含雪水当量、土壤水和地表径流)间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2年中,乌江流域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每年上升率为0.001 5,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年份有2007年、2008年、2009年、2013年;夏季植被增加面积最多,夏季NDVI值对整个NDVI值上升变化贡献最大;植被减少区域为西部、中部城市地区;植被增加区域主要在研究区东部;秋季、冬季植被随地表水下降而下降;常绿针叶林、灌丛、常绿阔叶林NDVI变化对地表水变化相关性较高。

关键词:乌江流域;植被覆盖;NDVI变化;地表水;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S18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2-0192-06

通信作者:银正彤,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3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E-mail:312346079@qq.com。贵州省是全国自然资源丰富大省之一,其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3.6%,为西南地区喀斯特面貌最大省份[1],植被生长环境恶劣,同时受人类活动影响,植被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日益凸显。

研究植被覆盖有益于了解区域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植被覆盖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水文数据模型(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简称GLDAS)数据的使用与分析都已被研究成熟[2-4],目前对GLDAS所获取的气温、降水、土壤水数据研究方法主要有趋势法、相关性分析[5]、均值法和标准差法[6]等。自1999年起,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简称MODIS)数据被学者广泛应用以研究陆地表面变化,Tian等使用MODIS数据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植被变化中,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简称NDVI)数据分析2000—2012年内蒙古植被变化与气候变化、生态修复工程对植被覆盖影响时发现,在研究期中内蒙古植被覆盖在生态修复工程作用下得到增强,为半干旱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依据[7]。Badreldin等基于MODIS数据结合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对埃及沙漠化进行检测[8]。以MODIS数据提取植被覆盖数据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均值法、趋势法、相关分析法、偏相关分析法,但分析过于简单,只考虑单一相关性,均未涉及到其他因子对变量因子的影响[9-10]。

本研究选取MODIS/NDVI数据结合GLDAS和热带降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简称TRMM)数据,使用相关分析法、偏相关分析法、复相关分析法综合分析2003—2014年乌江流域植被变化与地表水间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乌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104°10′~109°22′E、26°06′~28°48′N,在贵州省境内部分贯穿贵州北部。研究区 1 ∶400万植被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http://westdc.westgis.ac.cn),主要分为6类: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耕地、草地、灌丛和无植被区(图1),研究区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發育显著。乌江在贵州省内河长802 km,是贵州省第一条大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自西向东流经黔北包括贵州省省会贵阳市、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区汇入长江,全流域区属于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18 ℃。乌江流域贵州境内全区平均高程为1 226.21 m,相对高差为2 791 m。自1982年乌江渡水电站完工后,目前干流上已建成11个梯级水电站。乌江流域受喀斯特地貌、区内人类活动、流域梯级开发影响,生态脆弱,资源可持续发展较弱。

1.2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用2003年1月—2014年12月MOD13Q1数据,轨道号为h27v06,空间分辨率为250 m,16 d为1期,每年23期,共276幅影像图,数据来源于美国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官网。首先使用

MODIS reprojection tool (MRT)对MOD13Q1进行投影转换,经过重采样后,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aximum value composite,简称MVC)处理每月上、下旬MOD13Q1数据获得月NDVI值,其中个别月数据缺失,以多年平均值代替。

GLDAS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中国实际数据[5],本研究以GLDAS_NOAH LSM,Version2获取地表水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个月,空间分辨率为1°×1°,数据来源NASA官网,地表水为土壤水、雪水当量、地表径流三者之和。其中土壤水共计4层,土壤深度分别是0~10、10~40、40~100、100~200 cm,研究区土壤水为4层数据之和。降水数据来自NASA官网,选取TRMM3B43,时间分辨率是1个月,空间分辨率为0.25°×0.25°,TRMM3B43数据与实测值有差距,在贵州省内变化趋势与实测值拟合优度高[11],采用TRMM3B43作趋势变化研究。

1.3研究方法

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作NDVI、降水、地表水、土壤水、雪水当量和地表径流变化趋势分析,公式为:endprint

Yn=a+bXn。(1)

式中:Yn表示n期时因变量;Xn表示n期时自变量;a、b为参数,b>0,研究期内呈上升变化,b<0,研究期内呈下降变化。同时使用标准差分类法将研究期内的变量变化分为7类:重度减少、中度减少、轻度减少、保持不变、轻度增加、中度增加、重度增加。

研究植被覆盖与地表水变化关系时,首先使用简单相关分析分别计算出NDVI变化与地表水变化的简单相关系数、NDVI 变化与降水变化的简单相关系数;接着使用偏相关分析分别计算出NDVI变化与地表水变化的偏相关系数,进行t检验;最后通过复相关分析,进行F检验;综合得出NDVI、地表水、降水三者间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NDVI变化

乌江流域2003—2014年年均NDVI值为0.613 3,在 0.578 4~0.644 0之间,整体植被覆盖率较高;2005年年均NDVI值最低,2013年年均NDVI值最高(图2)。研究期内NDVI值整体上升,每年上升率为0.001 5。

由图3-a可知,12年中乌江流域东部NDVI值整体较高,均在0.6以上,乌江下游NDVI值比上游高,NDVI值在 >0.6~0.8间的区域占总面积的74.00%。由图3-b可知,12年中NDVI减少区集中在研究区西部,有普定县、黔西县、平坝县、大方县、六枝特区、威宁县、水城县、七星关区、赫章县、东部沿河县,主要减少面积比为27.97%;NDVI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的施秉县、江口县、镇远县、凤冈县、余庆县、开阳县、龙里县、湄潭县、贵定县、石阡县、息烽县和西部的纳雍县中部、织金县中部,增加面積比为30.99%。

四季划分时间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次年2月)。由图4可知,春季的 NDVI 每年以0.000 4速率逐年递减, 夏季、 秋季和冬季都是

逐年递增,每年上升率分别为0.000 3、0.007 5、0.003 6。其中秋季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春季、夏季和冬季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季节NDVI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0.765 9)>秋季(0.632 6)>春季(0.585 7)>冬季(0.467 6)。

由图5、图6可知,研究区西部四季中NDVI值较低,东部较高。春季NDVI值中>0.4~0.6的占总面积的51.39%,西部大多在>0.2~0.4,东部在>0.4~0.8之间;植被覆盖减少区域主要是贵阳市、威宁县、七星关区、黔西县、大方县、水城县、赫章县、普定县、六枝特区;植被增加面积为 17 404.83 km2,占区域面积的32.06%,植被增加区域主要有印江县、石阡县、龙里县、湄潭县、凤冈县、石阡县、余庆县;保持不变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21%。夏季NDVI值中 >0.6~0.8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76.76%,整体在>0.6~10之间,东部NDVI值比西部高;贵阳市、威宁县、六枝特区、普定县、遵义县、东五县等沿乌江地带呈减少趋势;植被增加区域包括年际变化趋势中东部增加区域,还有西部赫章县、大方县、纳雍县、七星关区、织金县,植被增加面积为 30 903.31 km2,占总面积的5693%;保持不变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9.41%。秋季NDVI值中>0.6~0.8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67.74%,西部NDVI值在>0.4~0.8之间,东部NDVI值在>0.4~0.8之间,其中>0.6~0.8分布占绝大多数,整体空间变化趋势与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于一致,除了纳雍县、织金县为减少趋势;植被增加面积为17 303.77 km2,占总面积的31.88%,保持不变的面积为39.17%。冬季NDVI值中>0.4~0.6占总面积的68.14%,西部NDVI值在>0.2~06间,东部NDVI值在>0.2~0.8间,其中以>0.4~0.6分布为主,整体空间变化趋势与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于一致,除了普定县为增加趋势,贵阳市为减少趋势,植被增加面积为1 723.66 km2,占总面积的31.75%,保持不变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9.00%。

2.2降水和地表水变化趋势

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趋势如图7所示,年降水每年以2.285 5 mm的速率上升,季节降水变化中春季、夏季、秋季每年分别以0.066 8、1.489 5、1.068 1 mm速率上升,冬季每年以0.425 2 mm速率下降,降水整体呈上升趋势。

地表水年际变化如图8所示,地表水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雪水当量呈上升趋势,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呈下降趋势。由图9可知,地表水季节变化中春季和冬季地表水呈上升变化,夏季和秋季呈下降变化;雪水当量季节变化中四季均呈上升变化;土壤水四季均呈下降变化;地表径流季节变化中春季呈上升变化,夏季、秋季、冬季呈下降变化。地表水整体呈下降变化。

2.3NDVI与地表水的关系

2.3.1NDVI与地表水偏相关分析降水会影响地表水,把降水数据作为控制变量得出不同植被NDVI值与地表水、雪水当量、土壤水、地表径流的年际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08~

3结论

乌江流域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植被覆盖与区域生态紧密相关。本研究以2003—2014年的MODIS/NDVI、TRMM3B43和GLDAS分析乌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与降水、地表水变化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如下:

(1)乌江流域12年中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NDVI均值从2003年的0.594 2上升至2014年的0.636 1,四季中夏季植被增加面积最多。NDVI减少的区域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城市范围内,植被类型以耕地和常绿阔叶林为主;NDVI增加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以灌丛和常绿针叶林为主,常绿针叶林和灌丛对地表水变化的耐受力较高。乌江流域在以常绿针叶林为主要植被类型的地区,要注重森林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营造乌江流域水土保持林。endprint

(2)季节不同植被变化与地表水变化关系不同。春季、夏季NDVI变化与地表水变化呈正相关,秋季NDVI变化中,常绿针叶林、灌丛、耕地NDVI与地表水呈负相关,常绿阔叶林、草地NDVI与地表水呈正相关;冬季NDVI变化与地表水变化呈负相关。冬季地表水上升变化会引起植被覆盖下降变化,要推行抗寒能力强的植物种植,增强区域生态自我调节能力。

(3)植被不同对地表水变化响应亦不同,春季、秋季灌丛NDVI与地表水复相关系数最高,夏季常绿针叶林NDVI与地表水复相关系数最高,冬季常绿阔叶林NDVI与地表水复相关系数最高。春季灌丛NDVI随地表水增加而增加,夏季耕地NDVI随地表水增加而增加,秋季灌丛NDVI随地表水增加而减少,冬季常绿阔叶林NDVI随地表水增加而减少。构建研究区生态-经济-社会圈时,要特别注意灌丛、耕地和常绿阔叶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关键在于乌江流域植被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郑伟,王中美. 贵州喀斯特地区降雨强度对土壤侵蚀特征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6):333-339.

[2]吴盼,冯雨晴,梁四海,等. 基于GLDAS与TVDI降尺度反演土壤含水量[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3):265-270.

[3]Kdzior M,Zawadzki J. Comparative study of soil moisture estimations fromSMOSsatellitemission,GLDASdatabase,andcosmic-ray

neutrons measurements at COSMOS station in Eastern Poland[J]. Geoderma,2016,283:21-31.

[4]Bi H Y,Ma J W,Zheng W J,et al. Comparison of soil moisture in GLDAS model simulations and in situ observation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2016,121(6):2658-2678.

[5]王文,汪小菊,王鹏. GLDAS月降水数据在中国区的适用性评估[J]. 水科学进展,2014,25(6):769-778.

[6]Li D Y,Zhao T J,Shi J C,et al. First evaluation of aquarius soil moisture products using in situ observations and GLDAS model simulations[J].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2015,8(12):5511-5525.

[7]Tian H J,Cao C X,Chen W,et al. Response of vegetation activity dynamic to climatic change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2000 to 2012[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5,82(4):276-289.

[8]Badreldin N,Frankl A,Goossens R. Assess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vegetation cover as an indicator of desertification in Egypt using multi-temporal MODIS satellite images[J]. Arab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2014,7(11):4461-4475.

[9]丁文榮. 滇东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6):227-231.

[10]袁沫汐,邹玲,林爱文,等. 湖北省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J]. 生态学报,2016,36(17):5315-5323.

[11]李威,蒋平,赵卫权,等. TRMM卫星降水数据在喀斯特山区的适用性分析——以贵州省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1):97-102.丁茜,付梅臣,王力. 基于转移矩阵的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2):198-204.endprint

猜你喜欢
乌江流域土壤水降水
利用SWAT模型分析乌江流域蓝绿水时空分布特征*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为什么南极降水很少却有很厚的冰层?
乌江流域34县市共商保护和发展
改进的PSO-RBF模型在土壤水入渗参数非线性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锦州市土壤水动态过程及影响因素
灌水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降水现象仪模拟软件设计与实现
乌江流域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