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教研现状的几点思考

2017-09-20 08:51张金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反思激励机制创新

张金良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个学校都把教育教学研究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校主动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轰轰烈烈开展起了教研活动,在经历一番热火朝天的“大干”之后,教研活动逐渐失去其当初美丽的光环,有点昨日黄花的感觉。其过程可以概括为“兴起—高潮—平静”,这也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心路历程。面对处于尴尬境地的教研,作为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感触颇多,现就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向同行们请教。

关键词 创新 制度与文化 激励机制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创新教研形式和内容

我校每学期初都会开教育教学研究会,在讨论教研活动形式时,就是开公开课,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老生常谈的那一套让参会者有点腻烦,我就听到有老师这样议论:能不能出点新意,耳朵都生老茧了。不仅对教研活动形式的失望,更多的是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抱着消极的情绪。当讨论由谁来上公开课时,平时口若悬河的此时也沉默无语,或顾左右而言它;有的干脆口观鼻、鼻观心,一副超然于事外的状态。最后会议主持者只好要求参会者一一表态,大家都推脱说,自己很忙,带的班多,平时上课就累的够呛,如果再上公开课就头疼了;即使勉强答应的,也是敷衍了事,或不了了之。像政史组,这些小学科的专业教师人员本身就很少,如我校政治专业的两人、历史专业两人,平时开展公开课,无非就是在两人之间来回转,日久生厌,提不起兴趣。如果说教研形式是外在的表现,那么研究的内容则是实质性的问题。大多数教研活动没有明确的内容,缺乏问题意识,对于多数参与教研活动的人而言,收效甚微,这也是教师参与教研不够积极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教研形式的单一化,内容的贫乏化是教研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教研的形式和内容,形式多样化、内容明确化以此让教研重新焕发生机,“改头换面”增强教研的吸引力。在教研形式上,我们除了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研究意识外,还要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以平等对话为生长点,实现同伴互助。这一对话机制有利于打破教师之间沉默、保守的壁垒,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成功的经验。我们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请著名的教育学者进行指导;也可以主办专题讲座;还可以请本校有经验的老师进行说课等;选派有意愿的教师到兄弟学校交流学习,进行培训;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一些经验予以推广,也可以把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这样或那样棘手的问题放到网上交流与探讨;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机构主办的教研活动,如优质课、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的评选活动。在教研的内容上,以教学问题为出发点,开展问题研究。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且比较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我们的教研就会真正落实到实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升。在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学论坛,寻找与自己面临同样困惑与问题的同仁,进行探究与交流,广泛深入地开展讨论。学校在部署教研活动时,征集各教研组的意见,统一思想,集中“命题”,这样的教研才是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

2建立奖励性机制

在教研这块,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起来,要加强对教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教研活动的投入,多激励少责罚,通过精神和物质上的刺激,唤醒广大教师内心深处的成长愿望,激发其研究热情,使其创造性地支持、参与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写好教案,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项教研成果,因为它记载着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鼓励教师写心得体会、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反复思考,教师的成长仅靠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当前很多培训活动“见人不见事,”教研活动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拿校本研修而言,很多教师流于形式。前不久我参加全县中考改卷工作时,就听到有老师说,快交校本研修册了,但至今一个字没写。试想即使这位教师到时交了校本研修册,其研修的结果无非是炮制出来的,根本一点实效都没有。校本研修沦落为教师做做笔记,整理资料的过程,并没有把所学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与自身的教书育人实践结合起来,加以消化整合。教师对教研的消极应对,仅有活动形式,没有活动的实效,不能说与学校不重视一点关系都没有。

3建立教研的制度与文化

只要是学校不乏教研制度,教研活动的开展以及发挥作用,需要制度来保证,但是不少学校制定了很多刚性制度条例来“赶”着教师,进行研究。教师在学校的刚性制度下“被教研”,效果可想而知。顾泠沅教授认为,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校本研修反对采取刚性的、表面的条文,而更多地激发教师真正的职业热情,为他们的教学和发展提供服务支持、创设条件、提供空间作为方向。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在生成和执行教研制度过程中,要把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益意識作为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应循着为教师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帮助支持的视角,去构思学校的教研制度。为教师教研创设平台,提供自由宽松富足的空间,让教师想研究,乐于研究,研究出成果,享受到教研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一名普通教师,我们都无法回避教研活动,教研无疑是教师提升业务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者还是抱着过去的老一套当法宝;教师只顾默默耕耘,从不反思回顾。那么学校的教研只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更别说教师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实现了。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给沉寂的教研注入“活水”,才能真正发挥教研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推动学校整体质量的提升,推动教师逐步实现专业的自主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激励机制创新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