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背景下“景中村”可持续发展探析

2017-09-20 09:59李福磊邓鹏高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

李福磊+邓鹏+高静

摘 要 武汉东湖风景区内村落的生产发展情况特殊,其中位置特殊,(1)在东湖风景区内。(2)水陆面积不均衡。景中村具有“景与“村”的双重属性,既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中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当然,位置的特殊决定了村民生产发展的局限性与独特化。一方面,要从全局观考虑东湖风景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为景区内村民谋发展。总之,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是合理规划村落与有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东湖风景区村落前期与发展现状对比,东湖不同村落间的发展情况对比,居民与村民不同身份所导致收入差距的对比,探究了精准扶贫下武汉市东湖景中村可持续生产发展。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生态旅游 景中村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乡村趋向城镇化和旅游消费如浪潮般席卷而来,各种商业,互联网文化,娱乐休闲等新型旅游功能自主的介入在客观上促进了景中村快速发展的同时,景中村发展与风景区保护的错位与不协调日益凸显。由于景中村“非主动性”的大跨度城镇化,原来高龄村民并未来得及随着土地城镇化而实现身份与观念的彻底转变,而产生发展上缺乏内生增长动力和后续发展支撑的危机。早在2014年3月,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景中村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粗放式的发展,减少城市中的大拆大建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走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探析景中村的可持续生产发展,文章将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东湖景中村的发展轨迹和发展动向。

2东湖景中村概述

2.1“景中村”背景

景中村指归属于某特定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土地归集体所有,以农业人为主,呈现出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服务导向的第三产业转移,农村生活方式逐步城镇化,但保留了村落的风俗风貌等特征的社区聚落。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东湖风景区景中村正逐步按着东湖总体规划发展。2003年武汉市启动城中村改造后,2006年6月1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后,武汉东湖风景区由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托管,东湖风景区辖管面积扩大至80平方公里,托管范围囊括五街一乡一个开发区部分用地,19个村(其中包括12个行政村),4个场,9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4万多人,分为村民,居民不同身份。东湖风景区景中村主要包括磨山村、风光村、渔光村、湖光村、东湖村、桥梁村、先锋村、滨湖村、鼓架村、建强村、龚家岭村。在空间分布上,东湖景中村围绕东湖水面点式布局,呈现东疏西密、南北均衡的特点。如今,东湖风景名胜区正逐步由“城郊乡”向“城中型”风景区转变。东湖正打造世界最长绿道——东湖绿道,环东湖绿道于2016年12月28日建成开放的目标,全线推进建设。环东湖绿道是东湖风景区生态保护和系统修复的核心工程,绿道全长28.7公里,绿道串联起磨山、听涛、落雁3个景区,将打造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4条主题绿道以及4处门户景观、8大景观节点,开启东湖风景区发展的新纪元。

2.2景中村的属性

(1)景中村的普遍性。随着我国城市旅游浪潮侵袭,景中村现象不断涌现武汉、杭州、西安等旅游业发达的都存在景中村现象。当然,景中村存在有一定合理性,利用好景中村也是发展景区旅游服务的一大特色与优势。

(2)景中村的特殊性。景中村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东湖景中村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位置特殊,豍在东湖风景区内。豎水陆面积不均衡。当然,位置的特殊决定了村民生产发展的局限性与独特化。其次是水资源的丰富,但受到景区水资源保护的一定限制。

2.3景中村的作用

(1)景中村的民俗文化赋予风景区鲜活的人文特征。景中村是风景区内原始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景区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它肩负着展示风景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景中村独特的村落布局,房屋建筑以及特有的地方风俗都会给游客带来丰富的民俗体验。

(2)景中村可以为景区提供配套旅游服务。处于风景区核心景点位置的村落拥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和相对成熟的基础设施条件,能为风景区游客提供便捷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景区,景点,村落相结合,能够满足游客游览服务需求,形成完善的旅游开发和配套服务相结合的产业链。

(3)景中村可以为风景区旅游服务业提供丰富的劳动资源。多以农业为主的村民可以充当旅游服务、环卫保洁等工作的劳动力,促使景区的正常运行和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3东湖景中村的对比分析

3.1时间发展的横向对比

2003年启动城中村改造前,东湖风景区景中村发展是一个贫穷、缓慢的发展史,景中村一方面受东湖风景区的限制,另外一方面,政府和社会投入少,再加上村镇建设杂乱无章、农民文明程度参差不齐,景中村发展不容乐观,农民处于贫困阶段。据调查统计,渔光村村民420人,除了东湖游船经营,养鱼带动部分村民就业外,剩余劳动力基本没有工作。居住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农业人口分布以景中村为依托。2006年6月1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后,武汉东湖风景区由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托管,东湖风景区辖管面积扩大至80平方公里,托管范围囊括五街一乡一个开发区部分用地,共计19个村(其中包括12个行政村),4个场,91个村民小组。2009年2月12日,武汉东湖风景区城乡工作办事处正式成立,作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管委会负责城乡工作的部门,统筹规划景中村的发展。2011年《武汉东湖风景区总体规划(2011—2025)》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此次规划是继1993年9月东湖总体规划第一次编制完成的又一次全面修改。此次规划一改过去对东湖所有景区资源的“统保”为更有针对性的“特保”。按搬迁、缩小、控制、聚居四类调控,将景中村改造成生态居民社区。2015年3月东湖村、渔光村、风光村等部分村落搬迁至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景园A、B、C,共计1万7000多人。目前,改造后的景中村发展情况很好,摆脱了想对贫困的局面。改造前,风光村、渔光村、湖光村、东湖村、桥梁村、先锋村、滨湖村、鼓架村、建强村、龚家岭村、新武东村等11个村由于景区的保护和发展,村民没有更多的其他产业推动年均收入是1500元左右,而政府的补助也不十分充足。相比较过去,东湖的景中村民在逐渐放弃了比较传统的养鱼业,而凭借开发商征用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回报。如今的环建社区村民文化生活丰富。40%左右的年轻人走了出去,外面有了工作。而60%的年长村民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与素质依然以东湖为生产资料。村民们以联合承包的形式成立了3个游船公司,东湖劃区,公司间相对独立。村民依托为游客提供游船服务获取收益。总之,我们对比过去和现在可知景中村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的特殊性和不稳定性,受景区的外界影响的局限性很大。可以看出,景区的发展一定会促进景中村的发展,景中村必须依附于风景区,才能实现景中村生产发展的可持续。endprint

3.2景中村之间发展的纵向对比

在空间分布上,东湖景中村围绕东湖水面点式布局,呈现东疏西密、南北均衡的特点。如今,东湖风景名胜区正逐步由“城郊乡”向“城中型”风景区转变。根据居民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可大致分为3中类型:城市型、景中型、郊区型。城市型指村落紧邻城区,拥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相对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风景区内的东湖村、渔光村、风光村等属于典型的城市型景中村。景中型指处于风景区核心地带,直接受风景区开发影响,与风景区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以农家乐餐饮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湖光村、桥梁村等是典型的景中村,其主导产业围绕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开展,以游船业、垂钓休闲、农家乐为主。郊区型指往往处于景区边缘,毗邻广阔的农村地带,其居民生活方式在部分被城市同化的同时还保留了一定乡村特色。鼓架村、滨湖村、建强村等均属于这类,其第三产业相对欠缺,主要以农业为主。不可避免的是不同地理位置就意味着交通,周围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生产资料,资源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发展情况的差异性。其一,生产资料的差异性。景中村中的东湖村等村落是以土地为主,主要靠种植农作物,收益不大。渔光村与东湖村相对,以湖水为主,发展养鱼业及游船服务。而风光村等则因靠地理位置优势,在武汉大学旁则发展餐饮业或者出租门面获取租金。而距离武汉市边缘的联合社区情况相对复杂,这里人流量不大,可利用的资源不多,只有依托工厂发展,但附近的武钢等6个企业相继倒闭,村民发展情况较差,很多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其二,资源的多少也决定了村落发展的差异性。距离市中心近的景中村在获取社会资源上会有优势,发展状况就会好于偏远村落。总之,景中村之间是平行的,各自发展不均衡。因此,政府在投入上要利用政策的倾斜来维持部分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3.3景中村居民与村民不同身份发展的对比

由于改造聚居的要求,部分村落联合成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联合社区,1500多户,共2500多人中有村民和居民两种不同身份。在过去,村民可以享受到政府的补助待遇,但由于生产上的局限,收益较少。而居民有稳定的职业可以有可观的收益。相比较,村民处于贫弱处境。而改造后,村民的土地被征用获得了开发公司股份及出租房屋,收入大大提高,而此时的居民由于资源的不足,二者就发生了转换,收入差距在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综上所述,3个方面的对比,凸显出了景中村的发展潜力,也暴露出发展的不均衡性。其真正表现就是相对贫困。因此,在协调景区发展的同时就必须要兼顾景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4景中村可持续发展探析

4.1东湖部分景中村存在的问题

(1)同一社区内,由于不同的居民身份(居民和村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东湖景中村民由于各自拥有资源的多少不同,使他们发展状况前后不同步。例如搬迁改造的村落发展好于联合聚居的村落。

(2)历史原因导致的插花式社区管理异常混乱,使得扶贫工作的开展受到诸多限制。偏远的联合社区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反馈,得不到很好的管理。

(3) 精准扶贫在社区一级的识别和落实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社区一级没有很全的信息查询平台,对居民的财产查询存在困难,因此在贫困识别方面存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形;另一方面有些社区没有有效的资源给贫困人口提供脱贫的渠道。

4.2应对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结构价值链。抓住景、村的特质,适当引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体现景中村特质的功能业态,促进景中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注重“村与村”、“村与景区”、“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带动发展,在景中村层面实现“小循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来调整景中村的产业链结构,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产业价值链。由“一产”向“一三产”结合的产业结构转变,实现一产与三产对接,三产向一产的反向渗透,实现景区、景点及景中村的协调发展,形成U型绿色产业生态链条。依靠产业驱动景中村居民收入,带動景中村可持续发展。

(2)社会保障支持景中村发展可持续。一,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景中村村民的土地被征用后,将符合条件的村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范畴,切实解决离土或水村民养老保障问题。二,建立就业保障制度。由于景中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转非后村民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实现村民就业,应建立就业保障制度,加快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以实现景中村村民生产发展的可持续。 (下转第251页)(上接第217页)

(3)打造景中村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使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加强对各社区的管理,也能使景中村村民了解政策信息,同时使村民对管委会起到了社会监督的作用。

(4)打造品牌。景中村村民因在不影响景区的保护和发展情况下,充分利用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依据东湖风景区的优势,来实现发展。例如,多元养殖水产品等。

(5)外出务工,实现可持续。东湖景中村虽然是处于武汉市,与农村村民有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完全摆脱农民的一些条件限制,为了可持续发展,外出打工也可以是一个不错的谋生手段。

5结语

景中村具有“景与“村”的双重属性,既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中村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景中村是风景区的原生态质,是景区文化的载体,二者联系密切。景区的发展完全脱离了景中村会失去某些特质,而景中村的发展又必须依托于风景区。文章通过对比式的研究,反映出了问题和发展机遇。景中村与风景区联系密切,村民合理利用景区优势,如旅游人流量来发展,景区也可以在村民的帮助下,正常可持续运营,二者只有协调,才会实现共赢发展。城市中景中村的贫困是属于相对贫困,要想摆脱这种现象,实现景中村的生产发展的可持续,还需要村民自身和政府部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候雯娜,胡巍,尤劲等.景中村的管理对策和分析——以西湖风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05):1348-1350 .

[2] 周阳月,朱霞,“低冲击”视角下景中村和谐共生的规划应对—以武汉东湖景中村为例[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6(02).

[3] 张勇强,陆涵,方可,刘毅.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调控初探[J].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4] 周阳月,朱霞.“低冲击”视角下景中村和谐共生的规划应对—以武汉东湖景中村为例[J].城乡规划·园林景观,2016(02):0115-05.

[5] 张亦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国际城市规划,2014(5):1-7.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