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与世界霸权》书摘

2017-09-23 02:21
全国新书目 2016年12期
关键词:费尔伦敦大学格里夫

出版后记

地理与历史、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拉采尔(FriedrichRatzel)、契伦(Rudolf Kjellen)等学者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地缘政治”(geopolitics)的概念,从而推动了相关研究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迅速发展。本书正是在 20 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部专著,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演进的脉络。

作者詹姆斯·费尔格里夫是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和教育家,1870年生于苏格兰,是一名长老会牧师之子。他于 1889 年毕业于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随后进入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学习数学。完成学业后,费尔格里夫在苏格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先后任教于凯尔索和坎贝尔敦的高中,后前往伦敦,并创立了新南门高中(New Southgate High School)。1907年起,他开始在威廉·埃利斯学校(William Ellis School)担任地理教师。作为一名地理学教育家的费尔格里夫,相对于其作为一名地理学家的身份更加为人们所熟知。他推动了现代地理学教育的发展,并影响了几代地理学教师,他的《学校地理学》

(Geography in School)一书在数十年中曾多次翻印,成为一部颇具影响力的教材。

费尔格里夫并未受过地理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他曾在伦敦经济学院修读过地理学的兼读课程,而这些课程的授课教师便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麦金德是当时英国地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也是人文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权威学者,费尔格里夫深受其影响,并选择以地理学研究作为毕生事业。从 1912 年离开威廉·埃利斯学校,一直到 1935 年从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准教授的职位上退休,是费尔格里夫研究事业的繁荣期。在教职之外,他还曾在伦敦大学和英国地理协会(Geographical Association)担任重要职位,一直从事以人文地理学为主的相关研究。

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出发,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许多人认为,费尔格里夫的著作中体现了根深蒂固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当他试图从区域研究的理念进行學术转向时,对此也并不刻意回避。尽管如此,费尔格里夫在其论证中却并没有局限于“地理决定论”的窠臼,而是尽力展现地理因素与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信可以令读者受到一定的启发。

本书于 1915 年初版于伦敦,在当时的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费尔(KarlHaushofer)的妻子玛莎将本书译成德文,德文版于 1925 年出版时附有豪斯霍费尔亲自撰写的引言。这是当时英国政治地理学者对欧洲大陆产生较大影响的为数不多的例子之一。本书在英语世界中曾多次再版,不仅长期作为高校地理学专业的教科书,同时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37 年,商务印书馆曾将本书收入“万有文库”(第二集)出版发行。本书依据 1941 年由伦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 8 版译成,并于书后附上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The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作为本书所属的学术脉络中的重要一环。麦金德在文中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重要概念,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可以为本书的论证提供一个注脚。endprint

猜你喜欢
费尔伦敦大学格里夫
浮冰渡险
复仇
薄壳山核桃品种凯普·费尔引种与栽培技术
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策略选择
伦敦大学建立与近代英国高等教育改革
封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