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男女》中的重复调度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2017-09-23 07:16张明煜
牡丹 2017年26期
关键词:家珍老朱朱家

张明煜

《饮食男女》是导演李安继《推手》(1991年)和《喜宴》(1993年)之后拍摄的家庭三部曲之一,片名取自《礼记·礼运》中孔子之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除了与影片主题和内容契合外,这一片名更加深化了影片的内涵。片中主要讲述了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是怎样在经历种种意外和磨难后获得了团聚,三个性格鲜明的姐妹经历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酸甜苦辣,百味交织,就像餐桌上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带给人不同的感受。而年迈的父亲失去了味觉,失去了挚友,甚至看着女儿一个个离开自己的身边,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其中对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刻画得尤为深刻,同时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和交融。场面调度的概念是由戏剧发展而来的,是指导演对于镜头视觉元素的安排,包括演员的走位、摄像机的运动、灯光色彩、构图、空间与距离、景深等。而重复调度,即相同或相似镜头调度的重复出现,是一种场面调度手法,并且在叙事语言中和导演创作中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艺术手段。相同或相似的镜头调度重复出现,这种相同或相似,会自然而然地引发观众对前几次类似场景的联想,使观众在比较中自行领会其中内在的联系和涵义,从而增强电影画面之外的力量,领会导演所表达的思想。

在《饮食男女》这部电影中,导演李安对场面调度的精准把握让人印象深刻,下面笔者就来谈谈他是如何应用重复调度来营造电影氛围、传达思想。

一、五次家宴中的变化

影片中出现最多的画面是父亲老朱做了一桌子好菜,女儿们围坐着吃饭的场景,导演在这几场饭局里也下足了功夫。本来一家人吃饭应该是其乐融融的样子,三个女儿——老大朱家珍、老二朱家倩、老三朱家宁却不约而同地选择在饭桌上宣布她们要离开家搬出去的消息,这使得每次的饭局都充满了一种紧张感,无形的火药味在空中蔓延。在这五次家宴中,导演运用了重复调度的手法,不着一字,却很容易就让观众看到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与老一辈和小一辈之间无法逾越的代沟。

(一)前四次家宴:现代文化的大获全胜

在这四次家宴中,导演运用了一样的镜头调度,使用“摇”和“移”的特写镜头,突出美食在电影中的特殊涵义。每次饭桌上都摆满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菜式丰盛,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家的伦理观和饮食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伴随着大姐家珍虔诚的饭桌上的祷告,镜头切换成全景:全家人围坐在餐桌前,背景由一系列条条框框井字形的白色门、窗和墙组成,这是一道有形的门窗,他们的生活随时被窥视,四个人却食不知味,心事重重,不欢而散,而这一种包裹在传统家庭伦理里的束缚清晰可见,这是一种无形的门窗,暗藏在每个人的心里。同一张桌子,同一把椅子,却物是人非。三个女儿陆续宣布要离开这个家,周末固定的聚餐,坐在桌上的人越来越少。吃饭本是一家人交流、沟通的好机会,朱家却悲哀到只能在每周一次不得不来的聚餐上交流各自的信息。这里就催生了那段经典台词:“这些孩子我一个也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养大了,就随她去吧!就像烧菜一样,菜上桌了,却一点胃口都没有了。”任何人看到这里都可以预见这个家庭摇摇欲坠的危险平衡终将会被打破,于是观众看到每顿晚饭都充满了意外:闪电结婚,投资失败,未婚先孕,续弦娶妻……最终,家人之间互相理解的温情戏码同样发生在饭桌上。

老朱最爱的女儿朱家倩踏入了父亲早年把她赶出去的厨房,这里也是父亲的“禁地”,此时女儿也走进了父亲的心,洗净铅华,做了一桌好菜,其中和母亲配方一样的汤让父亲失去的味觉恢复过来,“家倩,你的汤,你的汤我尝到了,我尝到味道了”。此时,老朱尝到了家的味道以及女儿的爱。正如电影中说的一样:“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个的日子,只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其实老朱和他的一身炉火纯青的做菜手艺代表的正是传统文化,而他的三个女儿:朱家珍虔诚地信奉着基督教,同时也是一名化学老师、大龄剩女,始终喜怒不露于面,不苟言笑。朱家倩是航空公司经理,聪明的同时又有点儿叛逆,和老朱经常拌嘴,虽然一直想逃离这个家,但也是最得老朱心的女儿。朱家宁是西式快餐的打工仔,乖巧且可爱,却出乎意料地喜欢上了朋友的男朋友,未婚先孕并且当上了阔太太。这些无不代表着现代文化。于是就在饭桌上,观众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老朱代表的传统文化被三个女儿代表的现代文化一次次打败,并且打击来得如此突然,丝毫不给他反应或抗争的时间:老三朱家倩在外面买好房子准备过几个月就搬走,一向最乖巧的老三朱家宁宣布她怀孕了要搬去和男友住,原定要照顾父亲一辈子的老大朱家珍宣布自己闪电结婚后毅然决然地抛下了一直压在肩头的重担转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作为一个不善言辞且只会用做菜来表达关心的父亲,已经管不住渐渐长大的女儿;无法理解现代人爱情观的父亲,他只能接受,无力反抗,并且最终向现实屈服——卖掉了他们一直住的旧屋,和续弦的妻子搬进了现代的住宅。原本是传统代表的老朱终结了这个传统伦理的观念,终结了这一整个家庭以及伦理观的束缚。

(二)第五次家宴:傳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反击、融合

表面上看来,似乎现代文化大获全胜,传统文化被打得落花流水,其实不然,导演在电影结尾再次运用重复调度传达了他的想法,一样的景深,一样围坐在餐桌前,不同的是演员的调度以及导演的拍摄角度,多了梁伯母、锦荣、珊珊和两位女婿,演员的座位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导演运用了俯拍的镜头,把全家的聚会置于镜头之下,一种被窥视并且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被观察着。看似是不可思议的老朱宣布自己和锦荣的关系,实则是一种偶然的必然,老朱和锦荣坐在一家之主的位置上,餐桌文化的座位次序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观念中十分讲究,有上下之分: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以此排序;二是把主宾和夫人安排在最主要的位置。

在《饮食男女》中,这样的座位次序也提前交代了老朱与锦荣的关系,再一次表现了餐桌文化前的传统伦理观念。影片中,当老朱最后和家倩敬酒的时候,导演把镜头扫向了锦荣,给予其面部特写的镜头,锦荣表面装作淡定的低头,眼神里却显出慌张,这是导演为之后的老朱宣布两人关系做预设和铺垫。在父亲已经辞去大厨的工作以后,代表现代文化的朱家倩却走入厨房,扮演了父亲一直在扮演的角色。这里,观众可以很明显看出李安导演拍这部电影的用意:传统文化不应完全废除,而是应该积极融入现代文化中,为自己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浪潮中寻得一片立足之地并将其美好发扬光大。endprint

二、三次走进房间与人物心理的变化

(一)父亲三次走进房间

其实电影中的重复调度远不止这些,老朱会在早上六点准时叫女儿们起床,影片中一共出现三次,三次的画面皆有定格在家庭的卧室和大门这样一幕。导演运用这样的构图意味深长,从构图看,表面似乎是表达门与门之间的特殊关系,实则想借门来表达老朱与女儿们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其中还有一种隐藏的感情。一样的画面构图、一样的灯光、一样的场景布置,但这三次的重复调度使用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达的情感和内容不同。

1.传统文化的依赖

影片24分18秒画面定格在几扇门,然后特写镜头给予老朱,语气慈祥且温柔,“妹妹,妹妹,快六点啦,起来啦,懒骨头”。随后,他走出家宁卧室,拐弯进入老二家倩的卧室,神情肃然,“嗯,家倩起来了,跟你说老是不听,又在桌子上睡成这个样子!这种姿势对身体不好,你知道吗”。家倩不耐烦道:“医生说慢跑对你背不好,你怎么不听?”老朱:“切!”随后老朱以轻蔑的口吻离开,紧接老朱晨跑的镜头。以老朱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家倩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背道而驰,而老朱神情严肃,家倩格格不入,两者互不相让,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2.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在第二次老朱叫女儿起床的场景中,一样的画面构图、一样的灯光、一样的布景,对话却是不同的,父亲与女儿的这种情感悄然发生了变化,老朱慢跑后归来,来到家宁的房间,特写镜头对向老朱。“家宁,家宁,起来啦,懒虫”一样的话语和动作,老朱又来到家倩的卧室,发现家倩已经醒来,神情严肃:“早!”家倩起身,因为前一天在医院看到爸爸在检查身体,忽然意识到爸爸老了身体不好了,也许哪天就像老温一样突然就走了,有了心疼舍不得父亲的感情,此时家倩温情地回应老朱:“早,爸。”两人的语气和神情较上一次皆发生了变化,老朱相视几眼,神情恍然,有些不知所措,于是转身离去。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这个时候也悄然受到了冲击。在这两次进入卧室前,皆有老朱慢跑或锻炼镜头,慢跑和老朱腰部的伤病是对立冲突的,代表传统文化的老朱仍固执地坚持跑步,对以家倩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做出抗争。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开始融合

第三次则是在家宁和大姐家珍都离开后的一个清晨,父亲来到家倩的房间,家倩是睡着的,他充满爱意地并且温柔地看着家倩,轻抚她的肩膀:“家倩。”此时,父亲的态度开始转变,一种父亲对于子女慈祥、让人温暖的关爱展现在观众面前。但是,父亲猛然意识到自己不能做出让步,不能让步于这种现代文化,更不能受到影响。表情瞬间转为严肃,他说:“家倩!你快迟到了!”随后特写镜头便扫到了老朱与家倩母亲的结婚照。

人类的行为和情绪是非常复杂的,人们看到一些表面的现象:无私、爱、牺牲、慈父般的爱,这些都存在,情感是不假,但有更多的爱是被隐藏的。父亲代表着一种传统文化,这样一种带有传统伦理观念的人最后却终结整个家庭以及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在饭桌上宣布了和锦荣在一起这一另所有人都匪夷所思的消息,并且最后锦荣还怀上了和老朱的孩子。而家倩则代表着一种现代文化,她在原本那个略感破旧和凋零的家里开始当起了厨师,大家各自的生活走上了轨道。老朱被邀请回家品尝家倩的菜时发现自己恢复了味觉,这一恢复意味深长,他自身摒弃了做菜这一传统,作为传承纽带的人是与老朱最为相像的女儿家倩。

(二)人物情感的变化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老大家珍自己编织了多年谎言,把自己包裹在这样一个虚构的幻想之中,骗了所有人:大家都以为她喜欢上一个男生叫李凯,并且李凯出了国,家珍为情所伤,终身不嫁。这样一种被传统文化所束缚,却又处于现代与传统伦理观念之中比较矛盾的人,其实也是渴望挣脱这样一种枷锁的。

“难道你希望一辈子就困在这里吗?如果我告诉你我最近遇到……”

“不要跟我讲这些,这里是家,没什么不好!”

“这里是家没什么不好,可是这不是你的全部啊?”

此时,家珍情绪激动、举止异常地把碗摔在地上,说:“可是这就是爸的全部啊!我比你了解他多得太多了!家倩,为什么你觉得你可以干涉我的生活,你有什么权力告诉我我该怎么感受?没错,李凯是曾经让我心碎过……但我至少还有一颗心可以碎,我也不需要你来……”这或许是家珍心里不想使自己幻想的那个情人幻灭,也可能是对于自己所必须承担着一直守护父亲的传统伦理的自我警示,无奈却又理应恪守。

“不对,自从妈死后,你就开始当起我的家长,不是我的姐姐,是你把我挡在外面。”

“我以为你讨厌我。”

“我把盘子打破了。”

此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打破的表象是盘子,其实更是传统的伦理观念的束缚与现代文化之间的鸿沟。

但冤家路窄,李安特意安排了这样一幕:家倩与李凯结识,并且产生情愫。但是家倩渐渐察觉到这个名叫李凯的男人就是大姐口中所说的“李凯”,但是那个晚上,家倩却得知了真相。

原来这一切都是家珍自我意淫的陶醉幻想出来的,李凯并不是家珍的男朋友,而是家珍的好朋友锦凤的男朋友。家珍只是披着一层传统伦理观念束缚的面纱,其实渴望从中解脱。

随着家宁未婚先孕搬离了家里,伴着每次重要转折都会出现的圣歌,老大家珍和自己同校的体育老师周明道开始相识、相知、相爱,并且闪电般结婚。家珍终于挣脱了这样一种被传统伦理所束缚的枷锁,去追求自己内心所真正渴望的东西——那种在现代文化下不被束缚、真正做自己的感觉。

三、雨夜来临:文化的融合

在影片中,梁伯母两次拜访老朱家,第一次是归国后,雨夜拜访,也是梁伯母、老朱和锦荣首次出现在同一个画面,梁伯母这样一个喜剧性人物的出现,也为之后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一段三角恋的出现。第二次是老朱宣布与锦荣的婚讯之际。电影中多次出現倾盆大雨的场景,每次大雨,象征着噩耗的来临,梁伯母在雨夜归国,温伯伯在雨夜突发疾病住院,又在大雨天下葬,老二朱家倩在雨夜里得知姐姐用一个编出来的故事骗了自己七年;老三朱家宁未婚先孕,在雨夜搬离大宅……雨夜就像一个无所不至的幽灵,一出现,就预示不好的消息,以至于每当又出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的画面时,观众的心里便不约而至地发生变化……家庭在一次次雨夜中开始支离破碎,在雨夜的到来和梁伯母的上门拜访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开始渐渐交融。李安导演仅仅用了几个重复的场面调度就让观众自发产生联想,让人出乎意料,不得不说他把镜头语言用到了极致。

四、结语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交织、饮食与男女本为天性的多重境地,人们不想也难,无论是浅尝一口菜就知道“火腿耗了”或是“虾没打浆”的女儿们还是老朱都没有逃过感情的劫数。他们最终臣服于未婚先孕或被玩弄的事实里。从现代到传统,从饮食到男女,导演在这种重复调度的运用下,电影中每一个人都做了各自的转换,结尾却摒弃终结了这一点。二女儿家倩在感受到现代人的各种弊病后发觉家庭才是她最可以依托的地方,她看到父亲宣布卖掉房子以及所有人拖着梁伯母出去时倚在门上落下了泪水,那是一种对家庭伦理散失后的伤心与失落,这正体现了家倩才是真正愿意传承这一传统的人,愿意作为一种传输纽带去守护这一传统。

导演李安别具匠心地运用了重复的场面调度,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传达了他的想法:传统文化应该怎样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寻找立足之地,以及人们到底应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对待传统文化。

(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珍老朱朱家
Anisotropic plasmon dispersion and damping in multilayer 8-Pmmn borophene structures
欲访江南媚,醉梦朱家
余华《活着》中家珍的人物形象分析
又见家珍
《活着》·家文化·忍让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妻子不在家
老朱的菜园
镜子里长出胡子
发誓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