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风渝韵尽涞滩

2017-09-25 11:49胡慧灵
百科知识 2017年17期
关键词:瓮城糯米古镇

胡慧灵

涞滩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北部,有人曾道,它是“神仙也难涉脚的地方”。究其缘由,不仅因其坐落于鹫峰山上,三面都为悬崖峭壁,更大程度上还与涞滩的得名有关。嘉陵江左岸最大的支流——渠江,古称“涞江”,在鹫峰山的山腳下蜿蜒而过,而流经此处的涞江,中央遍布着一片大面积的滩石,水流湍急多有险滩,于是便有了“涞滩”。虽说涞滩因其险滩让神仙难以涉脚,却也凭借险滩因祸得福,成为渝北远近闻名的水码头。

放滩拉滩助行船

旧时,由于涞滩狭长又多险滩,下水船(即从上游行至下游的船只)不熟悉涞滩的暗礁与滩流,往往不会直接通行,只能停在涞滩上沱,毕竟“泾溪石险人兢慎”。这时便会请当地身经百战的驾长(也称“滩师”)来放滩,所谓的放滩也就是帮助行船过滩,此事似易实繁,放滩不光要求驾长驾驭船只的本领过硬,还务必要有经年累月的经验积攒,因此要达到“日日放滩如弄潮”的境界并非易事。

上水船(即从下游行至上游的船只)也因其多险滩,不敢冒然逆流而上,从而停在涞滩下沱,等待当地的纤夫来拉滩。拉滩,即拖船上滩,最不可或缺的便是纤夫,拉滩纤夫的数量依船只的体量来决定,通常,小船只上滩需数十人,大体量的船只则需上百人。相比于放滩,拉滩十足是件苦力活,诗仙李白也曾感慨“拖船一何苦”。在唐代诗人张履程的笔墨里,再现了纤夫拉滩的场景,只见其“头先于足足不进,跋前踬后行迁延”,粗硬的竹缆套在背上、嵌进肉里,伴随着拉滩的不仅有号子还有血与泪。这一来二去,涞滩的码头常年都有过

往船只在此放滩拉滩,码头渐渐滋生了生机,同时也繁衍了商机。

古往今“涞”一“滩”镇

涞滩古镇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分为上、下涞滩,当地人把坐落在鹫峰山上的上涞滩称作上场(涞),位于山脚渠江西岸的下涞滩则被叫作下场(涞)。上下涞滩之间,因江流滩险,成为过往舟楫的停泊安顿之地。在滩与镇之间,不仅有古往今来的自然和经济功能需求,也有今生与来世的佛祖保佑。

早在唐朝,涞滩就建成规模宏阔的鹫峰禅寺(如今名为二佛寺),名噪一时,香客如流。络绎不绝的香客往往从四面八方赶来,先是乘船至涞滩,登鹫峰山朝拜进香,事毕便下山离去,山脚下的涞滩便顺理成章地承担了要津的重任。到了宋代,恃舟楫之便,除了香客,货物也在此地流转,一时商贸繁荣,下涞滩在光阴荏苒中逐步演变成商贾云集的场镇。

但随着商机的发酵,危机也在膨胀。一说是到了清代中期,匪猖盗狂,处于江边的下涞滩由于没有屏障的保护,在防范匪盗上并无优势。以致每遇匪盗侵扰之时,百姓除了跑到山里藏匿,别无他选。几次三番,山里场镇来回跑并非长久之计,于是有人提议在山上修寨子,这样就可以住在山里,既安全又省事,于是便成就了上涞滩。还有一说是由于清嘉庆四年(1799),为防御白莲教义军和农民起义军攻占涞滩,于是便顺着山势修筑城堡式山寨,渐渐地,居住在下涞滩的百姓纷纷搬到山上,因此形成了上涞滩场镇,也就是现在的涞滩古镇。

白驹过隙,下涞滩仅存一条呈“丁”字形布局的老街了,往日欣欣向荣、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只剩下那青幽可鉴的老街来见证它无尽的沧桑。好在上涞滩的风貌还算完善,现在保存下来的无论是清街民宅,还是祠庙宫寺,都别有一番风味。在上涞滩,尺度宜人的传统街区、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建筑群以及充满浓厚山乡气息的场镇氛围,无一不在撩拨人们产生久住不归的情愫。

谈及久住,曾经生活在涞滩古镇的先民为了这“长久之计”,倾注百般心血,挖空万分心思,可谓是“内外兼修”。在古代,房屋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容易失火,避火防火必然少不了。在涞滩古镇内,街巷的一隅摆放着开凿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大石缸,称为“太平缸”。太平

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消防设施,用来盛放消防用水,以备不时之需。眼前的太平缸不同于故宫的吉祥缸(同为古代消防设施),并没有采用青铜材料来铸造,而是利用一块完整石料凿成了一个长方形石缸,与周遭环境相融,同时又古朴大方。石缸大概两米长、半人高,一侧还刻有“大清同治元年”的字样。除去消防功能,太平缸被称作艺术品也毫不为过,在其缸体上布满了花鸟走兽、人物典故的浮雕,栩栩如生。此外,潮湿的青苔攀上了局部浮雕,石料冷静的质感与青苔柔软的触觉相辅相成、恰到好处。

在涞滩古镇,对内,依太平缸保内安;对外,则靠瓮城御外敌。

古城墙

独瓮城之风貌

继在上涞滩顺应地势修筑山寨后,为了防止太平军入川和云南李永和、兰大顺起义军攻城,同治元年(1862),在当地名门望族戴延珍、戴延灿兄弟二人的集资下,又加修了瓮城,强化了涞滩古镇的防御体系。古时,城市主要的防御体系是在城门外修建方形或半圆形的护门小城,方者称为方城,圆者形似瓮器,亦称瓮城。涞滩瓮城是重庆地区目前唯一完好的军事防御性堡垒建筑,戴氏兄弟当初在修建前可谓是经历了千思万虑。究竟怎样的工事能在最大程度上抵御外敌?戴氏兄弟想到了咽喉要塞——山海关,它凭借一座瓮城,便可“危楼高耸锁辽东,依然赫赫唱大风”,于是便效仿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建造山海关瓮城的模型,为世人留下了誉满天下的涞滩瓮城。

初临涞滩,仰观瓮城,门洞上方的“众志成城”四个大字仍旧苍劲有力,下面刻的“同治元年壬戍岁季夏月建立”也依稀可辨,经过无数风雨的洗礼,由半米条石砌成的瓮城看起来的确有些斑驳,但不足以消除对它无尽的好奇。穿过中寨门,这才算走进了瓮城。半圆的形状似弦月,因此瓮城也称作月城,呈现在眼前的瓮城长约40米,半径约30米,有小半个足球场那么大。涞滩瓮城总共设有八道城门,据当地的老人讲述:这瓮城八洞(即八道城门),四明四暗。在明处的四道城门是视野开阔且“十”字对称,是车马以及人行的要道;在暗处的四道城门则为半封闭式,集中体现了“国有利器,不示于人”的道家思想。何来此说?原来这四道半封闭的城门主要的功能是储藏,除了藏匿兵器粮草,还为军队提供藏身之处,所以又称作“藏兵洞”。当外敌攻入瓮城时,关闭四处明洞,断敌兵退路,四处暗洞里的屯兵们持续不断地向瓮城内部扔炮射箭,使外敌进退两难,解决攻城敌兵实乃瓮中捉鳖,好不畅快。endprint

其实,这瓮中捉鳖并非纸上谈兵。一说瓮城刚竣工那年,自称“白莲教”的一帮人马前来劫寨,大约有两千余人,来势汹汹。实际上这两千余人并非什么白莲教,就是一群地痞流氓老土匪,想来分一口涞滩的“肥肉”。在攻城前,土匪头子张二肿让先遣队伍来打探消息,结果惊喜地发现,主城和瓮城并没有兵马驻守,只有两个扫地的老头子,便贸然冲进瓮城。正当先遣队伍沾沾自喜,准备进一步攻内城之时,说时迟,那时快,四道城门顷刻间紧闭,这瓮城内噼里啪啦烧起了火药柴草,炮声

四起,烟雾缭绕,先遣队伍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此时,在藏兵洞里等待多时的屯兵们一拥而上,还没等张二肿的先遣队伍反应过来,就都被活捉了,可谓是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享涞滩之风味

在涞滩,如果朴实的山乡氛围让你流连,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则会令你驻足。在涞滩古镇上,每家每户门前不仅有个大石缸,还有个竹编圆口大簸箕。青竹编织的簸箕早已泛黄,表面也早已被时光磨去毛躁,触感光滑舒适。在这平坦敞亮的簸箕里,盛放着艳阳天般明媚的阴米。

阴米的“阴”与其制作过程——“阴干”有关,是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食物,川渝、两湖地区的百姓都对其情有独钟。粉白的糯米上木甄子蒸熟后,颗颗饱满,晶莹剔透,空气里都弥漫着香香甜甜的味道。蒸熟后的糯米会被一应倒入圆口的大簸箕中,快速铺平,开始二度加工,也就是借助自然的温度以及湿度对其进行阴干,在阴干的过程中还要反复将抱在一团的熟糯米一一掰散,以免结块。当糯米开始安安分分地躺在簸箕里,呈现粒粒分明的状态时,阴米就成型了。此刻的阴米,透着熟糯米诱人的香气,因为失水,少了几分黏软质感,变得独立不黏人,同时,又多了几分独有的浓郁,原来,正因为失水,阴米将糯米的精华全都浓缩、囊括其中,连营养也是满分。

因此,涞滩人待客,筵席上必定少不了阴米制作的美味,阴米炖猪肚、阴米鸡汤等系列菜肴甚是常见。但在百姓靠天吃饭的年代,家家户户的粮食储备并不充盈,待客之日能让客人吃顿饱饭就已经心满意足了,阴米的发明恰恰就来源于一个温情待客的故事。话说有一年风调雨顺,一个地主家的长工殷氏在交租后还剩半斗糯米,却一直留着舍不得吃,平时只靠红薯玉米来充饥。某日,有个穷书生上京赶考,因盘缠用尽,连着几日都未进半粒米,晕倒在殷氏门前。善良的殷氏赶忙将这不速之客抬到里屋,把积攒多日的糯米舀出来,做成香喷喷的糯米饭款待,让他能够在自家吃个饱饭。书生恢复体力,谢过殷氏后便继续赶考。他走后甄子里还剩下两碗糯米饭,殷氏自己舍不得吃,想着积攒下或许还可以解他人的燃眉之急,于是便把剩下的糯米饭倒入锅中,用文火慢慢烘干,然后放入小瓷坛子里密封起来。到了第二年,书生考取功名当了官,重返殷家,送来礼品表示感谢。热情的殷氏想要款待客人,无奈没有上好的主食,突然间想起去年密封的糯米,于是取出糯米简单烹制后便端上了桌,书生品尝后大加赞赏。慢慢地,这种烹制糯米的方法就流传开来,源于殷氏的发明,人们给这种糯米取名为“殷米”。随着地区间百姓的争相效仿,阴米的制作方式也在进一步演变,从最初的文火烘干到现在的自然阴干,名字就由“殷米”演变为“阴米”,但始终不变的是阴米待客的那份满满的温情。阴米,暖脾暖

古镇街景

胃,暖的更是人心。

纵巴渝之风情

若涞滩的阴米暖了人心,那古镇的架香会则聚了人心。

架香会,古已有之,在川东、川北地区尤为盛行。如今,将架香会完好传承下来的地区已寥寥无几,涞滩古镇却是传承的典范。涞滩古镇的架香会,每年农历八月的初一到三十较为集中,除此之外便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也就是观音诞辰当日。在众多佛祖诞辰中只选择观音诞辰,是因为架香会与观音菩萨息息相关。

架香会期间活动繁多,风情独特,其中最惹人注目的便是架香童子舞。架香童子舞又被当地人称作“童子拜观音”,起源于佛教的观音庙会,是一种为了纪念观音而举行的舞蹈祭祀活动。这还要从“妙庄王火烧白雀寺”说起。话说妙庄王有3个公主,小公主妙善极具慧根,其实是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她从小便常住白雀寺,一直想皈依佛门,但妙庄王极力反对。成年后,一心向佛的妙善不顾父亲的阻拦皈依佛门,妙庄王一气之下便放火烧了白雀寺。妙善因其观音的身份浴火重生,但住在白雀寺里的500个无辜的和尚却全被活活烧死了。火烧白雀寺不久,妙庄王身上长了500个脓疮,无人敢医,身体每况愈下。正当无药可救之时,妙善于心不忍,给父亲托了个梦,说要想痊愈,只有重建白雀寺并给那500个无辜和尚超度亡魂,妙庄王在梦中连连应诺。梦醒时分,脓疮开始好转。之后,他兑现了梦中的承诺,重建白雀寺,超度亡魂,还组织了架香队去朝拜观音。后来,人们为了消灾减病,齐心协力组建了架香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为家人祈福消灾,渐渐地,架香队就演变成了架香童子舞。

架香童子舞,顾名思义,均由还未及豆蔻之年的小姑娘组成,这是一种民风民俗浓厚的传统体育舞蹈。舞蹈由“拜门神”“朝正殿”“谢神”3个部分构成,总共108式,基本的舞蹈动作是以过堂、搭架、上香等内容来进行变化表演;舞蹈音乐则由“唱赞”“架香锣鼓”组成,道具有香架、香盘、香烛等。如此特别的舞蹈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的,能跳架香童子舞的小姑娘全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從六七岁开始就接受会首的训练。所谓会首,其实就是架香会组织的发起人,是架香会这个民间自发组织中的领头羊。每逢架香会前夕,架香会的所有成员都要聚集在一起,为更圆满地举办架香会出谋划策。

待架香会的事务安排妥当后,会首会去纸杂铺定制架香会当天的主角——“架香”。架香的档次有高有低,但多数架香都是竹制或木制品。整体呈现七层四角宝塔状,每层四面都设有菩萨龛子,四周糊上画有菩萨画像的纸张或布料。在架香四周未糊纸时,活脱脱地像个竹架子,因此得名架香。每逢架香会,无论是香会成员还是其他民众,都会聚集在一起,共享佛门宴,共祈天下福。

睹风貌、享风味、纵风情,何处不可,为何只荐涞滩?只因此地尽显巴风渝韵。

【责任编辑】王 凯endprint

猜你喜欢
瓮城糯米古镇
古城池中瓮城的起源、作用与历史发展
艾草与糯米的相遇——青团
冬食糯米滋养温补
白果仁糯米粥 有助于改善尿失禁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胃热失眠,喝点百合糯米茶
古镇之旅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古镇——镇远古镇
鄂尔多斯高原古代城址瓮城的类型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