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贸易成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2017-09-25 00:12胡前芳林建
当代经济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胡前芳++林建

摘要: 文章收集2000年到2010年双边总产品、制造业产品及农产品成本自然对数发展趋势,利用间接成本测量方法对影响全球双边贸易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进行研究。具体结果为:在显性因素当中,运输成本、关税成本、基础建设设施的便利度及自由贸易协定成为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隐性因素当中,国家制度距离和国际贸易信贷对于双边贸易成本有重要影响。最后分别从降低关税、物流成本和减少国家制度距离、完善国际信贷法律法规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双边贸易成本; 间接成本测量法; 影响因素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48-2017(04)-0098-07

一、 引 言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各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国家双边贸易成交金额逐渐增大,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双边贸易带来了重大发展契机。然而,双边国家的贸易成本作为影响双边国家贸易活动的因素之一,其成本大小直接限制全球贸易成交金额。因此,为了科学制定有效推动双边贸易发展策略,准确分析影响双边贸易成本因素成为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对双边贸易成本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由政策实施和自然因素所带来的贸易成本,其中主要包括57%的销售成本、45%的边界相关成本、22%的运输成本以及其他成本[1]。然而,直接测量贸易成本方法在实际计算中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直接测量方法仅能对成本中的显性因素进行测量,对于国家制度成本、文化差异成本等其他诸多因素无法准确计算;其次,对于运输成本、关税成本以及其他信息成本的数据获取难度较高,只能获得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很难获得;最后,该方法是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之上进行优化产生的,对于数据的收集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准确性较低[2]。Novy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相对于直接测量法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间接测量法计算需要较少的基础数据,仅需要明确双边贸易成交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便可计算,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缺失对贸易成本结果的影响;第二,间接测量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型,目前已经应用在多种模型当中。间接测量法可以分为贸易流量法和价格法,根据Deardoff和Stern在1997年所作的研究認为,价格法是只有当研究者在获得足够多的价格数据基础上,通过进口产品或服务的国内价格和国外产品价格或服务的比值确定其双边贸易成本的大小。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在国内产品价格以及市场结构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其可获得性较低,因此,大多学者仍采用贸易流量法来计算贸易成本。贸易流量法的理论基础是根据所发生的实际贸易流“事后”计算出贸易成本的大小。对于早期贸易成本的计算方式主要采用传统引力模型计算,主要以McCallum和Rose为代表,然而传统引力模型需要在计算前期事先设定贸易成本构成要素并且缺乏对多边阻力影响的考虑。因此为了克服传统引力模型所带来的弊端,Anderson和van Wincoop对传统的引力模型进行优化,克服了传统引力存在的“外生性”和“对称性”的干扰,成为一种较为科学准确的计算方法。随着贸易流量法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采用贸易流量法来计算贸易成本,Miroudot et al利用1995年到2007年61国家的服务业和制造业贸易成本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国家的服务业贸易成本要远高于制造业成本。Minondo在2012年对西班牙国家的贸易成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服务业贸易成本比货物贸易成本高出50%~60%。国内对于双边贸易成本研究的文献较少,马凌远利用Novy模型对我国服务业贸易成本进行计算,然而并未细分不同行业。钱学锋、梁琦、许统生、涂远芬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利用Novy模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进行研究。目前,我国关于贸易成本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缺少针对制造业层面和农产品层面的贸易成本的分析。对于制造业贸易成本研究仅有李坤望等以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制造业贸易成本进行研究,缺少详细层次细分的研究[3]。

文章利用2007年到2010年的面板数据,在对Novy的模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贸易成本层面进行细分,分别从总产品、制造业产品和农业产品成本的双边贸易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二、 双边贸易研究现状及理论框架

(一)间接成本测量法理论分析

根据Novy的所提出的计算方程,在Anderson和Van Wincoop的引力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间接成本测量法计算方程[45]。

Nij=mimjmwτijΠipj1-σ

(1)

其中,N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量,mi和mj分别表示i国的收入水平和j国的收入水平,mw表示全球收入水平,τij表示双边贸易成本,Πi和pj分别表示外部多边贸易成本和内部多边贸易成本。由于一国的多边贸易成本与本国的贸易息息相关,假如多边贸易成本提高,这将会导致国内贸易成交量的增大。假设i国的国内贸易量为Nii。

Nii=mimimwτiiΠipi1-σ

(2)

其中,τii表示产品在i国的国内贸易成本。从方程(2)中,可以解出Πipi和Πjpj。

Πipi=mimimiimw11-στii

(3)

通过方程(1)求取Nij,并将Nij与Nji相乘,可得:

NijNji=mimjmimjmwmwτijτjiΠipiΠjpj11-σ

(4)

将方程(3)代入方程(4)得:

τijτjiτiiτjj=miimjjmijmji1σ-1

(5)

通过取几何平均值,双边贸易成本表达式为:

τij=τijτjiτiiτjj12-1=miimjjmijmji12(σ-1)-1endprint

(6)

根据方程(1)到(6),通过i国和j国内贸易量及其双边贸易量的比值可反映两国双边贸易成本的大小。

(二)数据选择及双边贸易成本发展现状

在产业划分中,制造业数据是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修订的第三版(ISIC30)报告获得,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中,主要包括食品及饮料、纺织品、服装等。农产品数据是根据联合国COMTRADE、FAOSTAT、USDA三大数据库的共同统一获得,主要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大产业。在双边贸易产品中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是两个主要成本,总产品产业涵盖广泛,是指除上述之外其余产业,主要包含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家庭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文章对上述产品贸易成本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进行研究,能够较为准确的反应双边贸易成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制度距离对OECD国家与非OECD国家贸易成本的不同影响作用。另外,为了避免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将国土面积变量进行二阶最小二乘法回归,降低结果的不稳定性。

文章根据间接测量法对160个国家双边贸易成本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图1为2000年到2010年各国的三大贸易产品成本算数平均值变化趋势。

从总体上来看,总产品、制造业产品、农产品贸易成本呈现出先增加后逐步降低的趋势,造成双边贸易成本趋势先增后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初期,双边各国为了保证本国产品的优先消耗,

图1 2000年到2010年各国贸易成本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WDI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扩大本国内需,往往在关税及贸易政策设定一系列壁垒。然而,随着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更多国家加入WTO组织,与2000年相比,2010年总产品贸易成本下降了73%,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下降了64%,农产品贸易下降了75%。另外,从三者成本总体成本排序来看,农产品贸易成本>总产品贸易成本>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6]。图2为OECD国家与非OECD国家2000年到2010年双边贸易成本的发展趋势,根据图2显示可以可看出,2000年到2010年OECD国家与非OECD国家的双边贸易成本算数平均值总体显示出下降的趋势,并且OECD国家双边贸易成本下降幅度要明显高于非OECD国家,从三者的排序来看农产品贸易成本>总产品贸易成本>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与2000年相比,2010年OECD国家双边贸易总成本、制造业成本以及农产品成本分别下降了2021%、1842%、1521%,非OECD国家双边贸易总成本、制造业成本以及农产品成本分别下降了625%、537%、321%。

成本变化趋势产品和农产品的双边贸易成本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WDI数据库相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三、 国家双边贸易成本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影响国家双边贸易成本大小的因素可以分为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根据JeanFrancois(2013)年关于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模型,当一国单边贸易政策发生改变,会导致双边贸易成本在数值上发生变化。因此,为了保证实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将某两国双边贸易政策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自变量,在Novy(2008)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对上述模型进行优化,设立国家双边贸易成本模型:

本文通过WDI、CEPII、TRAINS、WTO等数据库获得中国、日本、法国、韩国、奥地利等53个国家2007年到2010年的基础数据,为了便于计算与统计,将所有数据都按照对数方式表示,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二)回归结果分析

文章根据国家双边贸易成本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面板数据对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结果来看总产品,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和农产品贸易成本调整后的指标数值分别为067、068和057,这表明公式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高。另外,VIF的数值分别为1862、1451和1623,这表明在解释变量中不出现共线的问题,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1.地理位置及语言对双边国家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表3显示,文章中根据Novy(2008)所使用的双边贸易成本模型的回归结果符合现实情况,合理解释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双边贸易成本大小的影响程度[7]。国家的地理环境和语言对于双边贸易成本具有明显的作用,例如,双边国家距离越大,其商品的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当双边距离增加1%时,总成本、制造业成本以及农产品成本的贸易成本将分别增加0272%、0275%、0274%,不受实际地理位置限制的说法被夸大。另外,假如双边国家具有共同边境和使用共同的語言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从而会降低运输距离和保证语言交流通畅,促进贸易金额的增长。同理,假如某国地理位置处于内陆国,进出口都要依靠相邻国家的海关检查,那么该国进出口都需要一定的检查成本和耗费时间成本,造成双边贸易成本的扩大。

2.关税与自由贸易协定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表3的回归结果显示,双边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关税和签订自由贸易协议来减少贸易成本,这与现实情况相一致。与制造业相比,农产品对于关税的影响要显著于制造业,当农产品关税壁垒下降1%,双边国家农产品贸易成本下降0234%;当制造业产品关税壁垒下降1%,其贸易成本下降0102%。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更为突出。由于大部分国家对于本国的农业都采取各种保护政策,因此,各国对于农产品的进口都采取较高的进口税额政策,例如,根据2010年最惠国平均税率来计算,日本、欧盟、韩国制造业的进口关税分别为253%、401%、752%,而日本、欧盟、韩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分别为1732%、1284%、4855%。因此,从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缴纳比例来看,农产品进口关税成为其贸易成本较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自由贸易协议对于双边贸易成本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当双边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协议,双边国家的总产品贸易成本将下降0096%、制造业产品将下降0107%,农产品贸易成本将下降0102%。然而,由于目前一方面进口关税普遍较高,并且配额、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因素也使贸易自由化受阻,许多农业的自由化贸易协议还是被限制或搁浅,没有发挥实际作用。因此各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限制非关税壁垒,这对于降低贸易成本具有重要作用[8]。endprint

3.港口设施及铁道网络建设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国内港口设施质量和数量以及铁道运输的便利性对于双边贸易成本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上表的回归方程结果分析来看,当港口数量增加1%时,双边国家贸易总成本、制造业产品贸易成本和农业产品成本分别下降了071%、073%和065%,这意味提高物流效率能够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港口的基础设施和铁道网络的便捷性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的高低。目前,世界上较为发达的港口已经逐步向更专业、更便捷和信息化的趋势发展,例如国际著名的洛杉矶、哥本哈根等港口,目前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第三代港口向第四代港口过渡。完善的国家港口基础设施能够保证货物运输的及时性,准确性,从而提高物流速度,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较大幅度的降低双边贸易成本。对于陆地运输,发达的铁道网络对于货物运输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发展港口与铁路的联合运输,将沿海港口和内陆铁路连接,有利于货物的多种方式联运,降低双边国家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贸易成本[9]。

4.信贷法律对双边国家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上表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国际贸易信贷指数对于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较为显著,当国家贸易信贷指数增加1%时,双边国家总产品成本、制造业产品成本和农产品成本分别下降017%、024%、007%。完善的国际贸易信贷法律对于降低双边国家贸易成本有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国际贸易信贷法律,作为商品出口国,可以提高信贷支持来保证进口国拥有更长的时间来测试产品的质量,从而保证双边国家贸易的持久发展;另外,根据贸易信贷法律,进口国和出口国可以选择多种采购方式和灵活的订单数量,降低双边国家贸易信息获取成本;最后,由于信贷法律的作用,出口国家能够选择提前发货,以便于减少货物仓储成本,而进口国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同时,通过延期付款,降低货物现金流风险。然而,目前在国家信贷法律当中,各个国家的信贷法律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双边贸易进行存在一定的阻力,如果进出口国家的公司不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那么信贷合作方式就很容易被终止。

5.制度距离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根据上表回归方程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双边国家的制度距离大小直接影响到双边国家的贸易成本,双边国家的制度距离越大,其成本也越高。由于制度距离是隐性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对OECD国家和非OECD国家进行区别分析,我们将公式(7)进行进一步优化,将虚拟变量Z1和Z2分别引入到公式(7)中,当两国均属于OECD国家时,Z1=1,当一国不属于OECD国家时,Z1=0;当两国均属于非OECD国家时,Z2=1,当一国不属于非OECD国家时,Z2=0。

文章根据公式(8)进行回归方程分析,根据回归结果显示,当国家制度距离扩大1%,双边国家的总成本、制造业成本和农产品都分别增加0023%、0031%和0023%,而Z1增大1%,贸易总成本、制造业产品成本和农产品成本上升幅度较小,分别为0021%、0028%和0047%,而Z2增大1%,贸易总成本、制造业产品成本和农产品成本上升幅度较大,分别为0082%、01%和006%。因此,根据数据结果显示,双边国家均为OECD国家时,制度距离对其影响较少,而双边国家只有一个为OECD国家或均为非OECD国家,其贸易成本增加就会十分显著。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是因为OECD国家在影响制度距离的因素指标中都具有较高的得分,而非OECD国家指标因素得分都较低。例如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法规执行力,非OECD国家政府治理水平和执行力都较低,会导致自身产品在质量、运输、价格等方面处于劣势,而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为了进口质量优异的产品往往会从与自己经济水平发展相当的国家进口,即使向发展中国家进口一些产品时往往带有附加条件,使得非OECD国家的贸易成本上升巨大。

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是利用双边国家铁道网络总长的平均值测算双边国家的贸易成本。完善的铁道网络会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大幅度降低双边贸易成本,然而贸易流通量的增加有反作用于铁道网络建设,因此铁道网络建设和贸易成本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因此,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在使用最小二乘法时应当避免由于内生性问题所产生的结果偏差。由于国土面积与铁道网络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与双边贸易成本没有必然关系,因此,文章利用国土地面积几何平均值的自然对数作为工具变量,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10]。

为了对回归方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首先需要对工具变量国土面积和贸易成本和铁道长度进行相关性检验,根据最小二乘法结果显示,R2的平均值059,F=-0835,因此,可以认为工具變量与内生变量相关性较高。另外,我们将铁道长度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其残差结果,这时的t统计量为-1627,并且该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证实了铁道总长的内生性。最后,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文章进一步对时间固定效应的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回归方程利用国土面积几何平均值的自然对数作为工具变量后,解决回归方程内生性影响,使回归结果更加可信。

五、 降低双边贸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以往对于测量双边贸易成本的方法都以直接测量方法为主,然而直接测量法在理论依据和数据收集上的可行性较低,其结果的准确性也较难得到保证。文章通过收集2000年到2010年双边国家的相关贸易成本,对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准确反映出双边国家贸易成本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Novy(2008)所做的关于双边贸易成本的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对影响贸易成本大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双边贸易成本模型能够较好的对运输距离、自由贸易协定、共同语言、制度距离等因素进行阐释,为此,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提出以下降低双边国家贸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各国对于关税征收的额度都应该坚持下调政策。然而,各国为了在进出口贸易中获得优势地位及保证本国产品优先消费,其关税的调整幅度和倾斜政策都未能落到实处。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发达国家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自身产品在价格质量上的竞争优势,主动降低进口关税换取其他国家较低的出口关税。另外,各国可以从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入手,扩大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数量,获取双边国家的共赢[11]。endprint

其次,根据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进出口贸易中货物的物流成本是影响贸易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在贸易总成本中的比例,各国应当加强铁道、港口、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加大铁道网络建设,尤其是跨境铁路网络的建设,保证了双边国家贸易流通的可持续性[12]。

第三,完善国际贸易信贷法律法規,促进双边贸易流通。国际贸易信贷法规为双边国家顺利完成贸易交易起到担保的作用,信贷工作是否能到落到实处,直接影响了双边贸易的交易金额,因此,信贷工作需要资金与法律法规的双重保证。因此,为了保证信贷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国应当重视国际司法协助和交流,在域外送达、调查取证、程序保证等方面协调互助,保证国际贸易信贷法律法规的有效性。

最后,国家距离作为影响双边贸易的隐性成本,成为增加双边贸易成本主要因素之一,阻碍全球贸易一体化发展。因此,在双边国家进行贸易交易的过程当中,应当着重注意贸易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通过加强自身产品质量,完善贸易制度法规,提高政府效率等方式,共同创造平等高效的双边贸易环境,降低双边国家贸易成本,保证双边贸易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 周丹. 金砖国家间双边贸易成本弹性的测度与分析 ——基于超越对数引力模型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3): 6667.

[2] 刘洪铎. 中国对外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以亚洲贸易伙伴为例 [J]. 亚太经济, 2011(4): 106107.

[3] 李坤望, 黄玖立, 等. 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自由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个衡量 [J]. 世界经济文汇, 2006(4): 5455.

[4] Andersen J E, van Wincoop E. 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 93: 170192.

[5] Novy D. Trade costs and the open macro economy [Z]. Working Paper, Mimeo, University of Warwickeds. Handbook of Econometric, 2008, 6B, Chapter 70: 4779 4874. NewYork: Elsevier Science.

[6] 于燕. 中国进口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行业层面的贸易引力模型 [J]. 中国经济问题, 2014(5): 99101.

[7] 魏浩, 何晓琳, 等. 制度水平、制度差距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来自全球31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 [J]. 南开经济研究, 2010(5): 1819.

[8] 施炳展. 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成本测定——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 [J]. 南开经济研究, 2008(11): 2425.

[9] 张毓卿, 周才云. 中国对外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J]. 经济学家, 2015(9): 1112.

[10] 贾伟, 秦富. 中国谷物贸易成本测度及其对贸易增长的影响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4): 2425.

[11] 汪来喜. 基础设施对地区出口优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分析 [J]. 经济问题探索, 2015(12): 107108.

[12] 柴瑜, 郑猛. 拉美自贸协定中贸易便利化水平测度 ——以哥伦比亚为例 [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2223.

责任编辑、 校对: 李再扬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