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师增强课堂吸引力的探讨

2017-09-25 10:30王平祥
中国大学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慕课

王平祥

摘 要:慕课是开放办学的产物,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新成果。慕课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传统以及教学管理带来了较大影响。高校教师可以从中汲取经验以增强课堂吸引力。面对慕课引发的机遇和挑战,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传播知识的能力;致力科教融合,提高创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慕课;高校教师;课堂吸引力

近年来,慕课对我国高校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先后与三大慕课平台签署了合作协议,高校学生也纷纷选修国内外在线课程。在“互联网+”时代,慕课作为新生事物冲击着我国高校的传统教学,影响着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承担和课堂魅力,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社会角色。

一、慕课对高校教师课堂吸引力的冲击

无论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和价值,慕课都在学习者中不断蔓延和扩张。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与安德鲁·吴(Andrew Ng)共同创办的在线教育Coursera学习平台,成立仅一年多时间便吸引全球8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加盟,共享资源课程达到380多门,在线学习的学生突破1 800万。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大学课堂里上课打游戏、聊天、睡觉现象似乎并不鲜见。2013年光明日报一项针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查中,选择“迷惘、发呆”选项的受访者占到近一半以上。大学的课堂无趣,还是学生有所懈怠?大学课堂如何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萎靡,一方面是个人心态所致,但大學课堂的吸引力不够也是一个原因。某大学曾在大学生中开展了“一个好课堂”调查,其中,对于课堂出现最多的打瞌睡、玩手机等现象,学生们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方法缺乏艺术性和启发性等原因所致。何谓“课堂吸引力”,根据一些专家的阐述,无外乎是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评价维度中。随着慕课越来越深地浸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高校教师的课堂吸引力无疑正在受到有形或无形地冲击。

1.慕课对现行教学方式的冲击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PPT+板书”的讲授法。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教学有效性与讲授方式密切相关。现代课堂虽已具有师生互动、小组学习、研究性教学、探究式学习、翻转课堂等,但部分教师不善于、不愿意采用此类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认为“太耗时间和精力”。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多以阅读或展示PPT内容为主,旨在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因而显得“枯燥无味”。而慕课却能在教学方式上突出技术优势,较好地达到了理论性和趣味性的统一。一般情况下,慕课课程是由多种科技混合生成的视频,一门课分成若干个8~10分钟微课程片段,加之学习环节设计有较多的小问题,使学习者听课犹如游戏闯关,回答正确后方能继续听课。学习者如果实在回答不出来,可以通过教学平台提出疑问,及时获取帮助。这种进阶式教学和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及时检测和诊断自己的学习效果。慕课教学方式一改传统教学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传统,激发大学生越来越多地从本校课堂转向网络慕课,主动接触和学习慕课。

2.慕课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冲击

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一般都有教育部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大纲,配备有相关教材。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简单省事,对照教材照本宣科,使教学内容基本等于教材内容。长此以往,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自学教材就行,无须教师再多余讲解。而慕课一反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少有现成教材,更多是拓展性、多元化的内容集合。慕课的主要发起人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唐斯(Stephen Downes)最初将慕课设想为“连通主义”的生态系统,认为它不仅仅为了让学习者获取专业理论,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教与学活动,引导学习者对授课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从而触发思想、获得知识;知识生成比知识记忆重要,由此产生的新知识有助于支撑和发展慕课的生态环境[1]。同时慕课以资源重组的方法,将原本分散的各种教学资源整合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课程,课程主题及内容将会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吸引着大学生争相观看,一睹为快。

3.慕课对现行课堂传统的冲击

高校课堂历史悠久,伴随着现代大学的产生而出现。课堂是师生共聚一处教、学知识的场所,是以教室为载体的真实存在。应然状态下,优秀的大学教师在课堂中传授知识,与学生一起研讨学问,课堂是师生心灵交融的学术家园。然而,慕课基本颠覆了传统课堂。慕课以互联网、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为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无须在实体课堂完成,学习者在电脑网络通达的地方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通信工具获取教学内容。即使学习者有时候不能直接从网络上拿到学位证书,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增长知识。作为传授高深知识的神圣场所,传统课堂将在信息时代走向何方成为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慕课对高校教师增强课堂吸引力的借鉴

尽管一些学者对慕课颇有微词,认为“慕课的形式本身就存在着诸如学习机会、内容、学习质量、认证、教学方法以及对较弱学习者参与,以及对没有特定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者的约束等弱点”[2],但慕课仍然在实践中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欢迎。认真审视和研究慕课,我们将会发现高校教师可以从中汲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改革与管理等方面的诸多经验,从而增强高校课堂的吸引力。

1.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慕课”的出现和发展使我们认识到了技术、网络在教育上的重要性,引导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互联网开展教学。慕课以现代声像技术为基础,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运用大量新兴教学工具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慕课能够做到声像并茂,课程进程中或课程之后都有相关练习和考试,设置有自动评分、同伴评价等环节,要求学习者对练习和考试进行自评。慕课因为在建设和传递过程运用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如录制高质量的视频、采集并分析数据、建立具有社交网络功能的平台、进行自动评分等,才实现了自身精彩[3]。因而借鉴慕课成功的经验,高校教师也要认真学习和利用现代技术,改变和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出彩。

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慕课整合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选取时代热点作为课程名称和主题,教学内容富有时代气息和趣味。并且,慕课内容通常以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呈现,便于观看。与传统教科书相比,现代网络技术资源既能引发学习者学习兴趣,也能起到有效传递各种知识的作用。现代网络技术资源具有新颖、可视、动漫等效果,大大超越了传统教科书带给学习者的愉悦感。有学者认为,慕课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就是新型的教科书;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大卫·范戈尔德(David Finegold)旗帜鲜明地指出,“慕课”就是新型教科书[4]。借鉴慕课吸引学生的经验,高等学校及其教师要重构教材及教学内容,用前沿而有趣的知识将大学生凝聚于大学课堂之上。

3.延伸教学时空的课堂管理

在慕课模式下,课堂教学成为虚拟教学:教师在云端,学校也在云端。传统教室将消失,或成为教师答疑、学生集体做作业的场所;课程体量变小,学生可重复多次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在互联网通畅的任何地方开展,学习方式由学习者自主选择;学生可以在线做作业,在线进行考试;学习者留学变得简单,甚至不再有留学的说法。慕课元老特龙教授指出,慕课打破了自古以来人们头脑中挥之不去的教师效能与学生成果评价的教学神话,代之以基于证据的、现代的、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方法论,而这种变化将带来教育的根本性变革[5]。借鉴慕课管理课堂的方式,高等学校及其教师要重新认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堂载体,促进传统课堂成为有别于慕课的大学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场所。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师增强课堂吸引力的策略

面对慕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教师要转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意识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树立教学学术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自己的课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另一方面要深刻反思教学与课程教育目标、大学教育目的的差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切实扭转课堂缺少吸引力的现状。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

虽然慕课吸引力强大,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尽管博士学位比例逐年提高,但在知识结构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在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学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训练,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发展知识了解甚少,知识面较窄,难以在课堂上有效运用;一些教师认为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并不重要;有些教师教学方法改革责任意识不强,缺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责任感,认为改革教学方法说起来容易,实则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有畏难心态,不愿努力,加上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实践或实践岗位的工作经历,实践性知识及实践经验不足,知识深度有限,影响了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和深入發展。并且,当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根据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可以在短期内评上高级职称,大大削弱了他们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6]。

为应对慕课教学方式高技术性、教学内容高综合性挑战,高校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以理念为先导,创新教与学。在教与学关系上,突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教与学过程上,突出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第一资源、创新是改进教学的第一驱动力理念;在教与学改革上,要突出对接学科前沿和市场需求、基于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的理念;在教与学效果上,突出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解构与建构相辅相成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7]。同时,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提高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现代知识水平。慕课像一把钥匙,打开封闭的大学象牙塔,让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观摩、学习和合作。2013年,《美国高等教育纪事》采访了103位讲授慕课的教授,他们普遍提及,自己准备慕课的时间不少于100个小时,开课后每周还要花费8~10小时参与讨论及其他事务[8]。向慕课教师学习汲取知识的方式方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是当前高校教师的首要功课。如果我们教师不看重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维持着传统封闭教学方式与心态,只教书,不学习,不改变,这不但是学生的损失,更是教师自己的损失。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传播知识的能力

传统课堂上,教师一人主讲、控制和操纵整个程序和环节。慕课虽然也是一人主讲的课程,但它是多人合作与努力的结晶,体现了团队的力量。慕课的主讲教师并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仅是课程组的一员,与技术员、传媒顾问、视觉专家等一起才能制作出慕课课程。从成果产生的过程看,慕课是一种合作产品,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表演。由于课程全程录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浏览视频,反观自己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反省自己的教学内容、方法及其效果,从而针对性地予以改进[9]。慕课教学方式的变化要求我国高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师生平等的状态和和谐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要倡导研究性、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汲取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课堂,尽量将课堂划分成有机联系的片段,可以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较好地掌握学生个性特点、学习行为、学习过程等,全面地跟踪,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行为,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通过师生有效互动,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获得知识、感悟和思想[10]。面对慕课的挑战,高校教师要用心钻研教学方法,尽快扭转和完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传播能力。

3.致力科教融合,提高创新知识的能力

内容新颖是慕课的本质特色,也是慕课具有特别吸引力和魅力的主要所在。可以预见,随着慕课的发展,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将固化为一定的模式,而新颖的教学内容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就高校教师而言,仅仅具备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和传播知识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只有同时具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并在竞争中胜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普遍看重科研能力,但科研与教学分离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高校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如今,集体备课、讨论、老教师传帮带等促进教学方法改进的教研活动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高校目标管理的各种具体考核指标直指教师个人,为完成这些指标,教师大多是单兵作战,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协作的极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之间协同发展。为应对慕课的挑战,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高校教师必须联合教学,协同创新;必须摒弃以往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做法,围绕教学做科研,做好科研服务于教学,把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慕课背景下课堂吸引力的提升,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要及时做好调整和应对。教育部原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指出:网上来云里去,“互联网+”搞教育;线上学线下教,教学创新好平台,形成了一种与教育教学改革趋势相契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模式[11]。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课堂吸引力提升问题,要支持和鼓励广大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并为之创造条件;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制度,使致力于慕课教学及研究的教师有获得感和实实在在的回报,在个人发展上晋升通道顺畅,引导教师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改进教学上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慕课所带来的正向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蓉.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J].世界教育信息,2014(13):19-23.

[2] [英]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99.

[3] What Campus Leaders Need to Know About MOOCs—An Educause Executive Briefing[R]. Educause, 2012.

[4]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MOOC[EB/OL].http://chronicle.Com/article/ What-You-Need-to-Know-About/133475/. 2014-4-16.

[5] Bohle S.Librarians and the Era of the MOOC[EB/OL].http://www. scilogs. com/scientific_and_medical_libraries/librarians_and_the_era_of_the_mooc/. 2014-4-6.

[6] 李曉东. “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9-92.

[7] 韩筠.创新教与学,推动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17(6):11-14.

[8] Kolowich S. The Professors Who Make the MOOCs[EB/OL]. http://chronicle.com/ 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 MOOC/137905/#id=overview. 2014-4-16.

[9] 郭英剑. “慕课”在全球的现状、困境与未来[J]. 高校教育管理,2014(4):41-48.

[10] 牟蕾,李辉,吴博.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效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13(3):46-48.

[11] 张大良.协同创新,打造精品,建以致用,用以促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7(2):4-6.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慕课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合格的高校教师
花钱评高校教师让学者斯文扫地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在慕课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与服务的自我创新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