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2017-09-26 18:28黄健平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蒋某自卑家庭

黄健平

自卑是人的一种不良自我意识,是一种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心灰意冷的复杂情感。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无所作为,悲观失望,甚至对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及人格的发展。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信任鼓励学生,给学生证实自己的机会,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蒋某是我班的一位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乌黑,成绩上游,性格内向腼腆,在人面前不苟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關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外出,她都不去。

一、问题的原因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待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待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还有一些经济境况困窘的或残缺畸形的家庭,也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3. 教师因素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潮的冲击,部分教师对学困生表现冷淡,甚至厌弃,导致学生因不被人重视,自以为自己卑劣无能,以至破罐子破摔混日子。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学生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学生更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地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

二、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蒋某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起做游戏,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我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为了去除蒋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地找她闲谈,中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蒋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蒋某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蒋某……”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把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蒋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让她明白老师是重视她的,她是班中的一员。

2. 树立信心,激发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胆小的她被所在的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同意,最后加上家长和其他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所任的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很多。对很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3. 重视家庭,提高质量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极大。蒋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她的家长保持联系。还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她在学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方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4. 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她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我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她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级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她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强。endprint

猜你喜欢
蒋某自卑家庭
借手机,编造“确认”短信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家庭“煮”夫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误将1700写成17000法院判“返还不当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