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现代化中平板进课堂的思考

2017-09-26 21:30游业强
师道·教研 2017年9期
关键词:电子设备平板素养

游业强

近期,本人随行龙华新近区“香港教育规划管理与深港教育合作”专题培训班,深入香港教育领域进行一周的专题学习,见闻丰实感触颇多,也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现代化的期待和思考。

我们前往香港元朗区伯裘书院交流学习,该中学办学宗旨以“学生为本”,实施“人人可教”的办学理念,在中一至中三年力推小班化“电子学习班”,实行IPAD课堂学习与教学。该校的一节《平方差》电子教学课激发了我们众多的思考:电子教学是“需要”还是“流行”?电子教学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2014年7月,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实施,其中的“信息”素养列入“八大素养”之中,其目标为“坚持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着力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遵守网络道德与规范,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信息素养。”可见,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将成为一种基本技能。

但是,如何合理地、高效地使用电子设备辅助教育教学?本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技术手段为辅助,优秀课程才是教育内涵的生命线。

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如果一味地去追求实现教育目标的技术和手段,而忽视教育的内容和过程,那是短视和急功近利,培养的是缺少灵魂的机器,而非血肉丰满、精神丰盈的有核心价值观的身心健康的人。举一个例子:现代教学中,不少老师使用电子手段来展示小学数学中算式的演变过程,而非是传统的粉笔板书演示过程。速度是快了,感觉很炫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缺少了一个渐进式的推理变化过程。再比如,现在不少科学课中实验过程也采用电子的形式演示,而学生的思维想象、动手操作、探究合作的过程被教育技术替代,其弊端可想而知。

而今,教育技术与课程改革同步深入,但是事实上课程改革的变化远远不及电子技术的更新。一个最现实的例子,目前电脑的CPU已经由奔腾系列更新至酷睿i7,而我们的课本数十年未变,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数十年未变。直到今天,人们才被教育信息的技术精进倒逼,开始构建和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发展、适合时代需要和为未来公民做准备的课程体系。俗话说得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比如我们学校开发的“足球、机器人、创客、水墨国画、数码摄影和智慧生活”等“慧思、慧行”系列课程,就有效地补充了“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而且以教育技术为辅助手段,重视实践操作,重视活动体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

第二,使用时间做减法,实践创新才是学生发展的起跑线。

当然,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电子设备也成为教育和办学的一种必备品。不少学校均有平板教学班,平板等电子设备也常常在课堂使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既与时俱进,又遵循教育规律,既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又坚持立德树人和培养有灵魂、有正确价值观的公民?本人觉得在课堂中、教学活动中,要合理地分布电子設备的使用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尤其是小学课堂。小学生自控能力还未稳定,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都很强,而且学生的视力和身体器官均在发育之中,势必产生一些消极影响。经平板课堂的实践经验得知:一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电子产品本身吸引而无法专注思考;二是学生视力受到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近视率;三是学生的想象能力、推理演算、书写表达等基本学习技能减弱。

相反,如果在利用了信息化和电子设备的优势之后,更多的是需要给学生动手实践和操作的时间,需要促进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比如,我们学校即使在机器人课程的课堂上,也严格遵循时间合理分配的原则,往往借助电子平板创想和设计机器人,其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分小组协同合作利用机器人零部件建模的操作时间占20多分钟,这样既发挥了电子设备的辅助优势,又保证了学生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时间,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只要我们合理利用、智慧融合、有效管理,电子课堂也可以成为促进教育与人和谐发展的“利器”。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子设备平板素养
有机硅灌封材料对计控电子设备的保护应用
某型机载敏感电子设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平板对缝焊接视觉跟踪试验及异常数据分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出彩的立体声及丰富的画面层次 华为|平板M6
探析现代医用电子设备的维修
BIT技术在星载电子设备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