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诗人和一座城市

2017-09-27 20:12佟明光
满族文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鸭绿江丹东大江

佟明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笔者在连续拜读了路地先生的诗集《绿纱窗》与《淡淡的紫雾》之后,撰写了《喧闹世界静谧的一角》一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对先生独特的艺术风格做过简约的分析与评论,认为他的作品在改革开放初期喧闹的城市生活中独树一帜,别开生面。这些作品既不是振聋发聩的黃钟大吕,也不是轻易独步的小桥流水。它们不尚浮华,不假雕饰,却常常有许多宁静自然的妙趣,巧妙地运用深邃内敛的哲思,向读者展示一枝枝超脱泥污的青莲,于空灵中见真挚,在明净中见幽深。既可以使人于秀色中领略别致的聪慧灵性,又可以使人于诗人的执着中领悟潜沉于字里行间的人生感喟,踏实而不空泛,沉稳而不凝滞,给读者以坚实的依托感。他奉献给读者的是一杯杯味道香醇的陈年窖酒,经过岁月的困放,已经完全没有了烈性的感官刺激,却令读者啜饮之后感觉到醇香不绝,回肠荡气。

路地先生1928年生于辽宁省岫岩,满族富察氏,原名傅云生。1947年在沈阳求学期间,在作家铁汉(郁其文)引导下,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下工作,更名路地。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经历了生死考验,立了军功。1956年调到辽宁省文联,后又转调辽宁省作家协会。先后在《辽宁文艺》《文学青年》《鸭绿江》任诗歌编辑。笔者当时主要从事小说写作,与先生并无太多交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先生主持《杜鹃》文学月刊与《满族文学》期间,才开始与先生互寄文稿,切磋诗艺,不断得到先生的鼓励与教诲,成就了几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此间,先生每有新著问世,都蒙见寄。先生为人豁达,平易近人,在书信中一再强调不要称其为师,要求以族兄、族弟相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路地先生因公来沈阳与诗人小聚时,在诗人毕增光简陋的平房内,与诗人高东昶和我一同放声高唱《友谊地久天长》的情景历历在目。

1969年路地先生调往丹东,在那里生活工作了四十八年,以大半生时光与一座城市相依为命,为那里的人民和众多的文学挚友与晚辈竭诚服务。首先,他作为一位资深编辑,以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为己任。1978年5月,他所主办的《鸭绿江》文艺报是丹东市有史以来第一份以发表文学作品为目的的报纸,历时两年,共编辑出版二十六期。1980年又经多方奔走,策划创办了《杜鹃》文学期刊,同时又提议并亲自主持了一期大型读书创作班,为《杜鹃》组织并推出许多新人新作,使丹东文学事业出现了朝气蓬勃的喜人局面。不久,路地还与同仁一起创办了文学讲习所,在国内招收了千余名学员,为他们踏入文学之门提供了许多帮助,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一时期,他凭知识与专业能力工作,凭公心、正气工作。以多弯腰做事,少沾名利为座右铭,严格约束自己和大家,获得业界人士广泛好评,为丹东地区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丹东新时期文学奠基人。

《杜鹃》文学期刊以其清新、自然、精炼的艺术风格在国内文学界赢得了一席之地。到了1986年路地又为申办《满族文学》六进沈阳,三赴北京,逐户登门拜访,取得三级政府及当代诸多满族名流如关山复、舒群、马加、端木蕻良、启功等人的鼎力支持,历时两个多月紧张筹备,终于于当年八月推出《满族文学》创刊号。刊物一经出版,立即在国内外满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也受到广大满族同胞的热烈欢迎。为繁荣我国文学创作事业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意大利满学家乔瓦尼·斯达里教授来函说:“我们欧洲研究满学的学者期待这样的中文杂志已经很久了。”

以《杜鹃》与《满族文学》为阵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丹东文学呈现了空前腾飞的大好局面,作者人数近半百,创作势头甚佳,引起省内外文学界瞩目。一批作家如张涛、于德才、林和平、王金力、王鸣久、王中和等从丹东起步走向全国。此后,又有于晓威、姜庆乙等后起之秀与老一代作家形成可观的文学梯队。已故文学评论家李作祥撰文《丹东文学风景素描》指出,丹东文学事业在全省文坛居于显要位置。

2013年和2016年收到路地先生惠寄的诗集《鸭绿江吟》《鸭绿江吟·续集》,仔细拜读之后,发现两部诗集中收录的405首短诗竟然全部是对丹东、对鸭绿江的激情吟唱。一位诗人何以对一座城市、一条大江发生如此巨大的依恋与挚爱,实在耐人寻味。诗人为自己居住了四十八年的城市写下如此众多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座城市,一条大江让一位诗人如此一往情深,诗趣如此持久,诗性如此丰满,也是这座城市与鸭绿江对路地先生得天独厚的馈赠。他的诗在看似平淡简洁的诗句中,时而闪烁着宝贵的人生经验与期待。行驶在江中的小舟,在诗人的眼里变成了“江的纽扣”,而“解开纽扣/但见江之身/充满血肉”。在《江静》一诗中,诗人面对一时风平浪静的大江吟咏:“难得万波一齐不动/乃人间之大静/江静我也静”。这最后一句颇耐人寻味,正是人心与江心之暗合默契。诗人饱经人世沧桑,心如止水,早已与世无争无求了。这位策杖徐行的白发诗人,与大江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惺惺相惜,甚至可以触摸到大江情思的脉络,悟得:“我有跳出母体之心/我有迎聚支流之心/我以无流之心在流”三个叠句之后才缓缓引出“才得以长流”的收尾,实在是精辟传神。诗人年届耄耋,心神俱静,以一首又一首隽永别致的小诗为读者静静地解读鸭绿江,心悠然,诗亦悠然:“无过悲,也无过喜/偶有读江小诗”,“老树发新枝/一片片生命的叶子/透着一片片新绿”,以致诗人对与自己相濡以沫的大江顶礼膜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自然的奇妙组合/使万种声音顿时消没/我的心也戛然闭锁/静得如脱尘世/静得如游天国/我江我佛”。在诗人的心目中大江是有生命的液体。人们从以上这些诗作中见识诗人真纯洁净的心灵底片,感受它们平易近人且能使读者为之动容的意境。

路地先生后期的诗作,也曾受到各方关注。评论家王科教授指出:“在诗人看来,鸭绿江是历史的符号,民族的图腾,精神的家园,生命的摇篮,一波一澜皆哲理,一沙一石总关情。”“鸭绿江、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精神故乡,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的许多诗作即是对本民族的真挚回望与歌唱。”诗人刘镇认为,“立体的江为诗人提供了多向度的契机。诗人丰富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社会审美的欲求,真诚与执著,更成为强大的内驱,赋予鸭绿江深厚的内蕴,是人与自然的合奏和弦……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哲思,一切哲思皆关及善恶曲直”,从他的许多诗作中可以看到“平民意识的强化,平民视角的切入,使江的体肤与魂魄具有了一种不可亵渎的坚定与庄严”。以上都是极为精准的分析与评价。

路地先生很喜欢的两句古诗是“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并将它视为自己一生身体力行的座右铭。1988年从编辑岗位上离休后,仍然不忘此情,继续为发展满族文学事业鞠躬尽瘁,忘我工作,先后主编出版了《满族诗人诗选》《满族英烈传》《满族书画家传略》《当代满族作家论》,并两次组织策划了全国范围的满族文学评奖。此外还先后主编了《丹东作家丛书》《丹东文学评论集》(共20卷)《丹东满族史绩》等,为自己钟爱的城市文化建设竭尽余热。

路地先生从十九岁投身革命,历经漫长的七十年辛勤耕耘,及至耄耋之年仍然奋斗不息,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这让我想起那些遍布街头的银杏树,苍劲挺拔,荫蔽人间,一年一度春华秋实,无私奉献,及至深秋时节,又不声不响地摇落遍地金黄,愉悦世人心灵,静静地成就一尘不染。路地先生对于一座城市、一条大江的深爱,是一种由衷的默契,是不必诉诸语言的,且有诗为证:

“深情藏于心

永不想说

说了,只怕淡薄了”

〔特约责任编辑 王雪茜〕endprint

猜你喜欢
鸭绿江丹东大江
现代诗二首
鸭绿江朝鲜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吃货女友的套路
大江和堤岸
丹东味儿
团年饭
美丽的鸭绿江
丹东第一医院简介
“红动中国”征文大奖赛获奖名单
朝鲜在丹东设领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