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边缘区徽派建筑集聚区时空特征及规划应对

2017-09-27 17:21万照

万照

【摘 要】在徽文化对外扩散的过程中,徽文化边缘区的徽派建筑集聚区与核心区和外围扩散区体现了不同的时空特征,即时间轴上的层级递进和空间轴上的本土化特征。针对这种特征,论文以宣城孙埠传统街区保护规划为例,尝试从功能性、文化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来审视徽派边缘区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同时探索以此三个维度为指导规划编制,寻求一条更加适合徽文化边缘区徽派建筑集聚区的规划思路。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spread of Huizhou culture, Huizhou architecture cluster district of Huizhou culture marginal area and the core area and peripheral diffusion area reflect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and space, that is the progressive hierarchy on the axis of time and the localization feature on the spatial ax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ditional block protection planning of Sunbu town Xua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tries to look at the architectural form and style of Huizhou architecture cluster district from the functional, cultural and technical three dimensions,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planing idea for Huizhou architecture cluster district of Huizhou culture marginal area based on the guide planning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关键词】徽派建筑;徽文化边缘区;规划应对;宣城孙埠

【Keywords】Huizhou architecture; marginal zone of Huizhou culture; planning countermeasures; Sunbu town of Xuancheng city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9-0153-02

1 徽派建筑的产生

徽派建筑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从满足功能出发,如原“山越”文化的建筑是“杆栏式”,主要考虑防潮需求,其一层矮小,二层宽敞,主要活动空间在二层。随着木板的大量使用,防潮作用显现,逐渐变化为一层高大宽敞,楼上相对简易。同时徽派建筑的白色墙体外观,也是由于白色石灰粉适用于皖南山区潮湿的气候,其可以大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墙体的干燥度。由于建筑大量使用木构件,同时受地形限制,建筑之间间距很小,为了防止火灾蔓延,自明弘治奎亥(1503年)开始采用马头墙的建筑形式。同时徽州独特的地理条件,提供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环境和材料,为徽派建筑独特韵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 徽文化边缘区徽派建筑集聚区的传承与发展

徽文化边缘区徽派传统村落呈现层级递进和本土化的特征,如何在当今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成为保护规划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正如前文所述,在时间、空间两个轴线组成的坐标系统里,功能性、文化性和技术性是边缘区徽派建筑的重要因素。传承就要尊重过去时间内的功能需求、文化附義和技术支撑,发展就要与时俱进,面向未来,谋求发展。规划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何处理好过去和现在、未来关系,如何协调好传承和发展成为关键[1]。

3 宣城孙埠传统街区规划

3.1 起源及演进

孙埠镇位于宣城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属于吴越文化和徽文化交汇融合区。在明代时期无正式码头,船只停老街南侧,形成鸣凤街区域。清代码头正式形成,解放街区域发展起来,鸣凤街与解放街中间区域形成集市,鸣凤街商业功能逐渐转变为居住功能。民国后对解放街区域进过改造并向北拓展,同时鸣凤街区域往东扩展形成湖北街。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解放街商业活力增加,往东扩展形成新建街。改革开放后,芜屯公路通车,水阳江航运作用下降,镇区往东扩展,逐步开始沿芜屯公路发展。历史上,老街较为繁华,包含民居、商铺、办公楼、剧院礼堂、学校、医院、庙宇、水厂等功能。

3.2 现状特征

现状老街区域内部功能较为混杂,用地配比不合理,各类设施用地不足或缺失,车行道宽度较窄,步行道普遍路面质量较差、部分未硬化。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老街的核心区,鸣凤街、湖北街、解放街保存着晚清民国建筑和文革时期建筑,新建街保存了部分文革时期建筑。建筑以1~2层为主,有部分3层建筑,少量的4层及以上建筑集中于外围近年新开发地块。年代较早的建筑质量普遍较差,并存在安全隐患。总体来看,老街区域历史建筑存量较多,建筑高度适宜,其中沿河最早期的徽派建筑街道,其建筑融入了地方元素,突出了商业氛围,建筑更加轻盈,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水乡的风韵。整体风貌不统一,呈现明显的从沿水岸线到内陆的层级递进特征。随着水路交通的没落和公路交通的发达,沿水侧的老街核心区功能退化严重,老街活力丧失,反之沿过境道路一侧的商业氛围加强。

3.3 规划策略

规划坚持在立足现状特征,充分尊重未来发展诉求,扩大保护规划范围,遵循其时间轴上层级递进的空间演化特征,从功能、文化、技术三个维度制定相应规划策略。策略一,功能优先。即充分尊重时代变迁所导致的原有码头贸易功能的没落,和过境公路带来的沿路带状商业的兴起,商贸功能从水系向公路一侧转移。而在原来靠水系的商业街植入观光体验功能。同时统筹紧邻村落,发展农家乐项目,作为传统建筑集聚区旅游观光功能的补充。策略二,文化融合。即要保持原有徽派文化特征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元素,同时也要融入吴越文化元素,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更加趋向大融合。为使“古物有新意,古物可新用”,融入更加现代化的文化符号,诸如广告标牌、灯光亮化、多媒体传媒等。策略三,技术传承。即在保护的手段上,再现历史建筑的建造工艺,包括用材用料、方式方法等,真正做到对历史技艺的传承,保存其本真的历史价值,而非只是表象的形象,让人记得真正的乡愁。

3.4 规划方案

①保护范围划定。基于统筹历史演变及现代管控的需求,在规划策略的指导下划定规划范围为,北到孙埠大闸,南到大圣酒厂,西到水阳江,东到芜屯公路,面积约40.44公顷。核心区范围为明清至改革开放前时间段的历史街区,北到孙埠水厂,南到上孙街,西到水阳江堤坝,东到新建街东侧。主要包含鸣凤街、湖北街、解放街和新建街,面积约10.04公顷。②功能分区。规划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征和现代空间利用的需求,细化为8个功能项目分区,分别为晚清时期核心街道,鸣凤街、湖北街和解放街,以修缮恢复为主;文革时期核心街道,以改造为主;佛文化区,依托罗汉寺发展,以新建为主;晚清风休闲娱乐区,结合项目建设,部分新建部分改造;文革风休闲娱乐区,结合现有步行街、皖东南市场建设,以改造为主;文革风文化商业街,依托现有商业街,以改造为主;博物馆:利用小学改建、增建;晚清风民居区,以改建现有民居为主。③游览组织。规划通过3条旅游线路组织以上各功能分区,分别为觅古旅游线路,核心区线路,感受纯粹的晚清和文革时代风貌;文化体验线路,沿芜屯路西侧线路,在不同的主体区体验不同的文化娱乐内容;水阳江旅游线路,分为航道线路和沿岸线路,享受水阳江生态氧吧。

5 结语

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徽文化边缘区徽派建筑集聚区的时空特征的特殊性,以及该区域未来的发展诉求,决定了规划方法不同于核心区或者外围扩区。本文初步尝试从功能性、文化性和技术性三个维度来审视徽派边缘区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同时探索以此三个维度为指导规划编制,寻求一条更加适合徽文化边缘区徽派建筑集聚区的规划思路。

【参考文献】

【1】江艳.徽派建筑文化在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