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一个人,一座城

2017-09-28 02:25鹿见
求学·素材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阿姆帕慕克伊斯坦布尔

鹿见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16年2月

一個人如何爱一座城?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就是他的纸上故乡,是他深爱的那一座城。

伊斯坦布尔曾是东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的都城,横跨欧亚大陆,历史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养料,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地位与性格,市民则是这座城市性格的具体表现。伊斯坦布尔不仅是一座城,也是一座在历史的褶皱之间无限繁衍、增殖、幻化,拥有无数样貌的城中之城。在帕慕克笔下,他像逛博物馆一样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漫步,虚构的人物活跃在伊斯坦布尔,时间铺开这座城市的历史维度。

【各方赞誉】

这是帕慕克作品里最令人愉悦的一本小说,也是新读者渴望深入了解这位文学大师最好的入口。帕慕克之于伊斯坦布尔就好似詹姆斯·乔伊斯之于都柏林。他不仅仅描绘了城市的情感与风貌,还精准地捕捉到了这座城的文化、信仰、传统、价值观等最核心的部分。这是一部献给现代土耳其的情书。

——《华盛顿邮报》

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还能写出自己的最佳作品,帕慕克就是这样的大师。

——《独立报》

【作者速览】

“一颗新的明星正在东方升起。”1991年5月,美国作家、批评家帕里尼在《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如此称赞一位土耳其作家。不久后,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将他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普鲁斯特相比较。约翰·厄普代克甚至预言这位作家“是土耳其最有可能拿诺贝尔奖的人”。他就是年轻俊秀、当时在国际文坛上仍无甚名气的伊斯坦布尔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

奥尔罕·帕慕克,他以十多部畅销的、惊世骇俗的小说和非虚构作品成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纯真博物馆》等。

【故事导读】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讲述了钵扎小贩麦夫鲁特在伊斯坦布尔生活的43年(1969-2012年)。12岁的麦夫鲁特辗转来到“世界的中心”——伊斯坦布尔打拼,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伊斯坦布尔的街道上贩卖钵扎。麦夫鲁特人到中年,他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可工作失意、生活窘迫仍不断挤压着他。无论如何,他仍然夜复一夜,漫步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一边卖钵扎,一边琢磨着脑袋里冒出的一个又一个怪怪的东西,这些念头让他自感与众不同。他,一个没钱没地位的钵扎贩子,既属于这个大都市,又在头脑中不停地寻找着另一种生活。

【阅读关键词:小人物】

麦夫鲁特不再是帕慕克笔下的中产阶级,而是生活在伊斯坦布尔底层的钵扎小贩。43年过去了,麦夫鲁特从一个12岁的少年成长为失意的中年人,伊斯坦布尔也从一个人口500万的城市发展为人口1500万的大都市。城市的大历史串联起麦夫鲁特家族的小生活,大历史是麦夫鲁特生活的回音。麦夫鲁特在电视上看到、在远处观望到这些故事:霍梅尼领导实现伊朗伊斯兰革命、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柏林墙倒塌、“阿拉伯之春”突尼斯革命……麦夫鲁特听不懂大历史,他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大历史星星点点的反射,投射到他这样的小人物身上。

【读者书评·沈息城】麦夫鲁特身上的两个品质打动了我,一是他在城市之中的自省与渺小感,二是他坚定不移的善良与真诚。麦夫鲁特那看似循规蹈矩甚至平庸笨拙的一生,却是我特别向往的人生。因为这样的一生中,内心的意愿和口头的意愿都是相同的,因为这样的一生是真正由自己经历完的,如此真诚的一生。

【阅读关键词:钵扎】

伊斯坦布尔,一座位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城市,那里的传统小吃在城市的更新扩张中逐渐被淹没。

钵扎就是已经在土耳其消失的传统饮料,一种由小米发酵制成的饮料。这种浓稠的饮料气味香郁、呈深黄色、微含酒精。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人被禁止接触酒精,因此钵扎就成了酒的替代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伊斯坦布尔的钵扎店受到德国啤酒店的冲击全都关门歇业。但这种传统饮料,由于有像麦夫鲁特这样的小贩,便从未在街头消失。对于现代土耳其人来说,钵扎小贩的叫卖声已成为一种城市的文化记忆,就好像卖豆腐花、收破烂的叫卖声之于中国人一样。

【读者书评·鲁闽】麦夫鲁特叫卖钵扎的声音,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麻花馓子、芝麻糖、芝麻条”叫卖声。帕慕克让钵扎的叫卖声流传了下来,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我小时候听过的声音是真的消失了。帕慕克让我想起那些悄然逝去的东西,原来一路走来,我也看过了那些风景。

【阅读关键词:呼愁】

“呼愁”,在土耳其语里意为忧伤,表达的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失落感。在今天的土耳其,“呼愁”涵盖了西化改革的失落、无休止的文化冲突、模糊的文化身份、土耳其人的自我认知……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里曾让读者充分体验到“呼愁”所营造的忧伤之情,而在《我脑袋里的怪东西》里麦夫鲁特的叫卖声必定是“呼愁”的完美延续,那句“钵扎,最好的钵扎”让食客无法忘怀。麦夫鲁特的叫卖声里充满“呼愁”,正如他所说:“钵扎就是靠着小贩声音里的情感才能卖出去的。”

【读者书评·璃人泪@2011】麦夫鲁特确信,世上他所烦恼的事情,只不过是他头脑里的怪东西罢了。生活的纠结和城市消失的不安都是他脑海中的一幅画面,可要一直等到眼睁睁看着周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才彻悟,原来“呼愁”早早埋下了种子。

【原文阅读】

1994年3月的一个漆黑夜晚,麦夫鲁特叫卖钵扎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从上面悄无声息快速垂挂下来的篮子。

“卖钵扎的,卖钵扎的,两杯钵扎。”一个孩子的声音。

黑暗中篮子就像一个天使从天而降。麦夫鲁特如此惊讶,大概是因为一个早已被遗忘的习惯,伊斯坦布尔人会把系着绳子的篮子从窗口放下,从街头小贩那里买东西。麦夫鲁特一下子想起了25年前,他还是一个中学生,跟爸爸一起卖酸奶和钵扎的日子。他往草篮里的搪瓷罐内倒了差不多一公斤钵扎,而不是楼上孩子要的两杯。他很得意,仿佛自己跟一个天使做了交流。最近几年,麦夫鲁特有时会思考或幻想一些宗教问题。endprint

……

麦夫鲁特感到了趴在五楼窗口那些孩子的急切,他把草篮里的纸币放在兜里,把该找的零钱放在搪瓷罐旁,像儿时跟爸爸一起在街上叫卖那样,他轻轻地往下拽了一下篮子并放开,示意楼上的人可以收绳了。

草篮随即开始上升,篮子在寒风中来回摇摆,轻轻刮碰到楼下几层的窗台和雨水管,难为了楼上拽绳的孩子们。到达五楼时,草篮就像一只幸福的鸽子遇到了合适的风速,在空中悬停了一瞬,随后宛如一个神秘、禁忌的物体,突然消失在黑暗里。麦夫鲁特继续往前走去。

《停靠,一座城》

作者:李婧,村上春花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5月

推荐指数:★★★☆

【九月书讯】

三十多个故事,传递一代人的心声。《停靠,一座城》缘起于一个备受关注的网络写作计划——“100个城市生活的人”。该书记录了三十多位年轻人的城市故事,这是属于他们的微小历史。他们的故事不传奇,却朴实而真诚,他们的声音不大,却发自内心。

【原文阅读】

记得有一次欢馨在网上问我,扬州是不是那个烟花三月的扬州?我愣了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也许是,也许不是。

尽管每年的四月,扬州依然会打着“烟花三月扬州国际经贸旅游节”的招牌,但它早就不是盛唐之时的“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了。

现在的扬州在祖国的版图上无处可寻,巨大的比例让它似乎变得十分渺小,但是它却真实地存在。当周围的上海、南京都在迅速崛起的时候,扬州依旧不紧不慢的在歲月的河流里滋润地活着。也许经过太多的繁华与沧桑,见证了太多的离别和烽火,它仿佛看透了人世,于是那些浮沉就与它无关了。它如这座城市里的人一样,过惯了宁静的生活,早上去吃早茶,下午去搓两盘麻将,晚上六点钟的时候准时守着电视看扬州频道的《今日生活》,日子过得妥妥帖帖。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美国] 盖伊·特立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3月

推荐指数:★★★★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个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盖伊·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原文阅读】

纽约城里有许多东西不为人所知。在这座城市里,野猫睡在停着的汽车下面,两只石犰狳“爬上”了圣帕特里克大教堂,成千上万的蚂蚁在帝国大厦顶上爬行。蚂蚁也许是被风或鸟儿带到这儿的,不过没有人敢肯定。在纽约,几乎没人知道这些蚂蚁的存在,就像人们不知道有位乞丐每天乘出租车到鲍厄里大街乞讨,也不知道有位衣冠楚楚的男人每天从第六大道的垃圾桶里捡垃圾,更不知道有位号称具有“超凡洞察力、超凡听觉和超凡感觉”的巫师常常出没于西城七十几街那一带。

纽约城里到处是各种奇闻轶事和千奇百怪的信息。纽约人每分钟眨眼28次,但紧张时每分钟可能要眨眼40次;大多数在扬基体育场边吃爆米花边看棒球赛的人,在运动员投球的刹那间,都停止了口中的咀嚼;还有那些在梅西百货乘坐扶梯时嚼着口香糖的人,在下电梯前那一刻也会停止咀嚼,好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步上;工人们清理布朗克斯动物园时,硬币、废纸、圆珠笔和小女孩用的钱包随处可见。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约33796米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红豆生南国》

作者:王安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6月

推荐指数:★★★★

该书收入《红豆生南国》《向西,向西,向南》《乡关处处》三部中篇小说。故事分别发生于中国香港、纽约和上海,讲述了生活在这三个城市的都市移民青春、爱与孤寂的故事。这是王安忆非常擅长的对个体生命及日常生活的写实。

【原文阅读】

生恩和养恩孰轻孰重,难加分辨。论先后,没有生哪来养?论短长,生是一时,养却是一世。他无法衡量比较生恩与养恩孰轻孰重,便顺从现实,从来不提生家,一心侍奉养家。所谓养家,其实只阿姆一人。他从未见过阿爹,领过去时,只有阿姆自己一人,阿爹去了菲律宾卖猪仔。那时节,人都是卖来卖去的,他的卖价是三百斤番薯丝,如今看来极贱,但阿姆骂他,是当价昂的说,意思是花大钱沽他来,却不乖,又无用,可见是个赔钱货!他被骂惯了,时不时还会挨几下打,别的他不放在心上,唯独“三百斤番薯丝”这句,多少有些伤他。虽然他一上来就知道自己不是阿姆的小孩,也知晓即便自己是阿姆的小孩,疼他也疼不过阿姆这样。但这一句,让他成了劳力,猪仔似的。六岁那年,阿姆决定去菲律宾找阿爹,与一伙同乡人付出一笔钱,夜里上一条大木船。登船时他又被为难一番,被人嫌太大,不是阿姆说的四岁,要加价。阿姆心疼钱,就骂他吃得多,长得快,三百斤番薯丝再提一遍。途中起风浪,木船几乎摇散,他被几个大人压在底下,听见阿姆变了腔的叫喊,应不出声。阿姆吵得太凶,受人呵斥,一艘巡逻艇突突开过去,借了灯亮,他和阿姆一上一下看见,都是惊恐失神的眼睛,仿佛分离有万万年,彼此换了物类却还认得出。

《寻找时间的人》

作者:[爱尔兰] 凯特·汤普森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3月

推荐指数:★★★☆

一桩多年前的家族隐私引起了吉吉的好奇心,但留给他探寻的时间并不多,因为时间似乎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从他的世界流出,于是为了满足妈妈的心愿,也为了弄清困扰自己的家族秘密,吉吉在安妮的带领下来到了永恒之地,跟着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一只受伤的狗,一起踏上只属于他的奇幻旅程。

【原文阅读】

酒吧里的音乐稍微停顿了一下,大概是一支曲子结束,等待新的开始。很快,一支孤独的长笛吹奏了起来,几个小节之后,其他的乐手听出了这个新曲调,轰一下加入进来,各种乐声再次交汇在一起,声势浩大,几乎要把这家老酒吧的房顶掀起来。外面的大街上,奥德怀尔警官也听出了这支乐曲,欢快的声音感染着他,挤在窄小黑皮鞋的脚趾不安分地叩动,响应着酒吧里的节拍。警车就停在他身后的马路边,他的搭档特里西警官斜躺在空座上,跟着音乐敲着车窗。

奥德怀尔警官叹了口气,朝酒吧狭小的双扇门走过去。关于为什么要做警察,他原本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原因,可他常常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但不管是什么,都不是跟前这个:剥夺沉浸在音乐中的乐手和听众们的乐趣。在几千米之外的戈尔韦市,暴力犯罪率正急剧上升,街头帮派干着各种各样的暗杀和抢劫勾当。也许在那里,他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但是回头一想,那似乎也不是他成为警察的理由。很多时候,就像现在一样,他怀疑自己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一个好理由。endprint

猜你喜欢
阿姆帕慕克伊斯坦布尔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伊斯坦布尔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机器人阿姆
机器人阿姆
即便忘了你,也不会忘了爱你
伊斯坦布尔:飘浮着骄傲和贵族气质
阿姆朗星球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