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

2017-09-28 11:15薛优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历史教育中学价值

薛优佳

摘 要:大力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当代教育中,中学历史教育也需要实实在在的作出相应的改进,现代中学生的成长背景是信息开放、价值多元化、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社会,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处于较懵懂的状态,中学历史教育应具有适合现代社会变革和学生发展的新的价值追求,应追求:知识价值,能力价值(自我教育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精神价值、世俗价值。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育;价值

中国分类号:G633.51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赵亚夫先生在《追寻历史教育的本义》[1]中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应该在公民教育、人格教育、自主学习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使学生不仅能学到历史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学到快乐和自信。李佳佳在《历史教育新价值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2]认为:学历史教育应该追求公民教育、人文本质、个性教育、创新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新价值取向。齐健的《历史教育价值论》[3]认为:历史教育应该追求公民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创新教育这几个方面的价值追求。各位学者对历史教育的价值认识各有偏重,但是我认为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追求结合时代特点,顺应社会变革需求和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重点追求:知识价值、能力价值(自我教育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精神价值、世俗价值。

一、知识价值

知识价值是指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人类积淀下来的历史经验、知识成果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实现。作为一名中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对历史的重要性提出自己更深入的认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4] 所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就是要除去本国的历史,使其民族失去立脚的根基。可见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学历史教育给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知。陶行知曾两次请著名的史学家翦伯赞给他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学生讲历史,认为历史是“给他们以做一个合格公民的知识”。只有重视历史,做一个有基本历史知识,历史涵养的人,才能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理解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交流互动的背景下,历史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历史学科本身的范围而在具有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意义上有更重要作用。一方面考古的进一步发现,更正和补充以往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这就要求教科书做相应的改动和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更加的关注前沿的历史动态,做好人类历史文化的解释者,给历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按照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要求,将历史学科的知识重新组织成适应学生学习的知识。处理好中学历史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学生才能更好的走进历史,激发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能力价值

能力价值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和发展新知识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实现。”[5] 中学生绝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其成长背景是信息开放、价值多元化、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社会,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为人处世还处于较懵懂的状态,而历史教育通过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解读给予他们最好的例证。中学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要具备一些必要的能力,作为生活中行为处事的必要原则。中学历史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准确的历史知识外,更应该将原有的历史知识内化为学生日后行为处事必要的历史资源。所以中学历史教育应追求能力价值,我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在能力价值方面应着重追求:自我教育的能力、审美和创造美得能力、创新能力。

(一)自我教育的能力

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6]历史教育让学生对过去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横剖面和纵剖面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中吸取精华,并且能将对人类自身发展有利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生活,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從而在日后生活和学习中无形的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历史的魅力首先触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继而激励人们有所作为,… …”。[7]“大禹治水”、“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等,一些小故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故事深层次的发觉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如对长辈的尊敬,伙伴们的互帮互助,人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等等,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历史知识一方面培养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性,即通过引导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人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之具备改造自身、自我发展的能力,引导他们去认识自己在自我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使之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中学历史教师不仅需要让中学生从传统思想文化中汲取营养,并且还应让给予更深层次的剖析让其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老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引导,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若要更好的成长,需要处理好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浩瀚的历史中,处处透露着这些道理,历史老师可以在课内课外结合学生喜欢历史这一特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比如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和理论。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短的话语中我们应该看清楚平等和仁爱对于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性,更应该将这个道理上升到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对多民族的平等,祖国的统一的重要性有更全面的认识;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儒家提出了“能群”的主张,即和谐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建立了一套“仁”、“爱人”道德规范,教育学生做事首先要为别人着想。在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中,我国古代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天和”的宝贵思想。“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所谓“天和”,即指人和自然的和谐。“天和”的思想虽然是古人对世界普遍规律的表述,不仅对于今天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也具有建设“中国梦”的现代意义。通过历史教育,每个公民都将这些价值观融入血液,付诸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endprint

(二)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8]可以说历史就是美的创造史。历史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进而创造美的眼睛。当今社会走向全球化、经济化、信息化、学习化,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自然美、文化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在历史的中随处可见。当中学历史老师带大家欣赏的时候,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学生对于环境,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的意识,激励学生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创造美丽家园的志向。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北朝民歌《救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其中诗句的美,獨特风景的美,历史文化的美。当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的横剖面时,即书法、绘画、建筑、雕刻、音乐、科学、舞蹈等,这些体现了古人对于美的定义,美的提炼,可以看出他们的审美观和思想情感,激励学生向往美,创造美。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对于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和轻视科学,学生从历史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素质。

(三)创新价值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要不断超越前人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结论所束缚,不为流行的观点所淹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总之,一句话,相对而言的“新颖性”,就应当是“创新”的本质特征。[9]中学历史的创新教育是以继承历史知识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创新性的人才,创新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最强音,为了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应追求创新价值。我认为中学历史的教育追求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限于学生也包括教师。对于老师来说怎么在讲了多年的知识上面能讲出不同,需要老师对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这对历史老师在知识面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同时结合中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合理巧妙地设计课的层次结构,结合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灵活的处理教材。例如:中学教师在讲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时候,可根据现代对秦皇陵的最新发现,运用多媒体播放现在考古学界对秦皇陵的最新研究,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是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中学历史中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是唐宋元明清时的政策措施及其结果。老师可以从创新的角度来处理教材,这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课堂环境的创设上面:中学历史老师应当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心理的解放,回归本真的自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基于教材但是高于教材,提出自己突破性的见解。现在学校历史考试的题型更加侧重材料题,侧重学生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尽情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课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所蕴涵的创新教育空间和魅力是巨大的,应该要在多大程度上发掘和利用它。

三、精神价值

精神是“人对物质世界的观念把握方式和人的行为指令。”[10]虽然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它是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支柱。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欺凌,要摆脱这种状态,实现国家和平稳定,民族繁荣昌盛,就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学生从每个学科都能学到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历史教育在精神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优良“基因”。中学历史教育的精神价值着重追求民族精神。

社会上存在一些不正之风,中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等等,都折射出我国教育的一大缺失,忽视了教育在塑造人精神层面的价值,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虽然新课标提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把它放在和知识和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学生是国家的后备军,中学历史教育在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同时使学生具有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11]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我们自己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学生阅读历史,岳飞的“精忠报国”、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中学生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情操,而且会使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层面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新的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人类进入 21 世纪,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 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12]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爱国主义的发源地,中学历史教育应当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更富感染力的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世俗价值

世俗价值是指:历史知识更加的“大众化”、“生活化”。历史具有过去性这一特点,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的走进历史,怎么样在短短一节课45分钟之内,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有距离感的知识点,只有让历史知识更加的“接地气”。

新的历史课程方案进一步强调中学历史教育“大众化”、“生活化”的理念。提及历史教育的世俗性价值不是贬低历史教育,而是对历史教育的一种提炼,是历史教育更加移植入“人”的追求。现阶段的中学历史课堂,更加强调的是历史的有用,有益的功能。传统的历史教育是以“灌输,强制记忆”为主要方式,就会造成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的结果。而历史教育的世俗性,重点强调的是历史教育的“有趣”性。历史教育在适当的时候应走出课堂和学校,到社会中和平民百姓之中。这样的历史教育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就能更好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中学历史教育是为了更好的明天,也更为了今天。它满足了学生对于过去世界的好奇心与此同时更满足了现在自身修养和当今政治生活的需要,为社会生活和休闲生活添资加彩。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追寻历史教育的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4(3):59-65.

[2]李佳佳.历史教育新价值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12(1): 6-8.

[3]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222.

[4]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2.

[5]陈理宣.教育价值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4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7][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1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334.

[9]张志勇.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上册)[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10]卫世文.中华民族精神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02:3.

[11] 卫世文.中华民族精神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2002:6.

[1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育中学价值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一粒米的价值
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
关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任务的几点思考
“给”的价值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用历史教育营造班级和谐小社会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小黑羊的价值